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海外.乐队男男组合的特殊默契很容易被人认为有同性恋倾向。比照国内三对男男组合,感觉更像三种完全不同的婚姻模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有一首老歌叫《随风飘荡》,有两句歌词:“一个男人要走多少条路,才能将其称作男人;一个男人要多少次仰头,才能看得懂苍天;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相似文献   

3.
4.
《中国新闻周刊》2010,(36):82-83
作为一名关注汽车业发展的非专业人士.笔者第一次近距离接触SUV产品是在2004年北京国际车展。此后短短数年.中国汽车市场呈跃进式发展.而社会的急遽变迁同样让人有些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5.
和女孩永远喜欢芭比娃娃一样,组装模型,是现代都市男人最心仪的玩具,尤其是军模  相似文献   

6.
男人成了问题。首先是社会对他性别意识的怀疑,这与现代男人的审美观有莫大的关系。以前,美的概念就是“力和运动”。男人,必须是有力量并且精力充沛。但现在,公众传媒对男人的美的审判已经背离了传统概念。占领人们眼球的一众人等都是些窈窕美男,花枝招展,沉鱼落雁,搔首弄姿——真所谓阴风四起,色气逼人。你很难说他们不漂亮,但你也很难心悦诚服地说他们是美的。  相似文献   

7.
培养男孩的目标是什么?让他学习名列前茅?让他言听计从?培养男孩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男人。松永畅史针对男孩的淘气劲儿,提出重视男孩"小鸡鸡的力量"这一观点。"小鸡鸡的力量"简言之就是男孩调皮的能力,这也是男性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行动力的来源。重视男孩的"玩",  相似文献   

8.
《大观周刊》2006,(40):12-13
“每个女人心里都有一个英雄,他会在某一天驾一朵七彩祥云到你身边来保护你……”呃,这是《大话西游》里的片段,谨以此表达男人希望保护女人的天性。可是,看看你的周围,是不是越来越多的女人对这种被保护感越来越无所谓了?她们自得其乐地干起了捏面人的活,看着对方在自己手里要圆则圆要扁则扁特有成就感?只是,你可别忘了这是人世间最高标准的脑力VS手工活儿,一不留神,一个差劲男人就会诞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全世界男人联合起来——要过节”。今年8月3日,将是瘦马提议的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人节,这一天,将有50多家企业给自己的男性员工放一天假,以兹庆祝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14,(6):96-96
秀兰·邓波儿—代童星陨落 美国当地时间2月10日,好莱坞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儿去世,享年85岁。她是上世纪电影史上一个特殊年代的传奇,对于美国人来说,她不仅仅是—个童星,更是经济大萧条时代的一抹温暖童真。在全球,特别是中国,她也赢得了十足的关注和宠爱。  相似文献   

11.
王瑞 《出版参考》2010,(13):26-26
一直以来,在杂志零售市场上,女性杂志占据绝对优势,而男性杂志则在纷繁的市场中勉强占据了一小方领地。近年来,男性杂志市场发展迅猛,已逐成气候。  相似文献   

12.
悄悄地,"性趣"不大的男人多起来了。一些很健康的年轻丈夫,常常一直要把电视看到没节目了才肯上床。一些男人说自己打麻将上瘾,但总是估摸着妻子儿女已经睡熟,"战斗"就告结束。还有一些人,节假  相似文献   

13.
李蕾 《今传媒》2005,(10S):102-103
2004年有一句流行语是出自蓝怀恩的:“现在的男人站着理亏,躺着肾亏。”她这么说的时候语气温和,看不出取笑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大观周刊》2006,(46):8-9
男人为什么喜欢坏女人?因为坏女人浓重的江湖气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惺惺相惜、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如音感.《新龙门客栈》里的张曼玉之于梁家辉.《英雄本色3》里面的梅艳芳之于周润发.都是如此。江湖凶险.危机四伏.这些东西对一个相夫教子的好女人来说是陌生的.男人既不能、也不想与之交流。 坏女人则不同.当男人与她们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时.总是能在她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更多的平等和共同语言。共同的经历使他们心灵相通.让他们倍感轻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一个台湾单身女子,成为了见证两岸三地男性解放运动的执行者,这几乎是男性解放运动最八卦的一个现象。蓝怀恩说。解放男人全看女人,当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谈男人的时候。我的工作就完成了。  相似文献   

16.
谈“味”     
大家在一起看报时,常常议论:这篇新闻写得有味,那篇稿子没有写出味来,那么,究竟什么是“味”,怎样才能写出“味”来呢? 所谓“味”,我理解主要是指新闻的可读性,具体地讲,它包含四层意思:一是有情味,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可品味,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三是耐寻味,能引起读者的遐思;四是足回味,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当然一篇新闻报道不一定上述几条俱全,只要具备一二,便可成为有味的稿子。怎样才能写出“味”来呢?依我看: 第一,要学会品味。据传,山西杏花村有位专管品酒的老人,每次酿出的酒,他一品就知道多少度,实际测一下,分毫不差。记者、通讯员想要写  相似文献   

17.
谈“专访”     
在新闻改革中,文汇报开辟了《本报专访》一栏,几年来已发表专访文章数百篇,题材广泛,有各种职业、各种年龄的人物,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治学、自学成才、家庭、婚姻、发明创造、考古、经济、文学等等,可以说是触及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读了这些专访,可以从中熟悉一些人,知道一些事,明确一些观点,增长一些知识,解除一些思想疑问。从新闻的可读性上来看,“专访”是一种受读者欢迎的新闻体裁,也是记者采访写作的广阔天地。什么叫“专访”?现在还很难给它下一个定义。简单说来,所谓“专访”,就是选准专门的对象,进行专题采访。它和通讯、特写虽然有着共性,又不同于一般的通讯和特写。它有着自己的个性;它要完成的是一种特殊的使命。我们在开辟《本报专访》这个栏目的时候,就  相似文献   

18.
19.
谈“印数”     
编辑发稿单上,专门印有一栏:“参考印数”,其实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因为最后总是以书店提出的印数拍板的。书店的同志确实作过一番征订工作。问题在于,这种征订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一是他们征订的依据,只是寥寥二百字的“新书预告”,实在很难得出对一本书的准确认识,更不用说有些“新书预告”还有着浓厚的“广告”色彩了;二是负责填报订数的同志,虽然一  相似文献   

20.
谈“出台”     
近年来,社会上特别是媒体方面很流行把政府郑重颁布的政策法令称之为“出台”。现在,报刊文字中屡见不鲜,电视片格词中如是说已习以为常,近来竞发展到有的高级领导接受访问中也不时顺口道出,这些都是非常不妥的。报、播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必须用“颁布”字样,绝不可用“出台”代替。一是“出台”与“颁布”是两个涵义完全不同的词语;二是用“出台”字样报、格回家颁布政策法令则大失严肃,严重地损坏了国家政策法令的威严性。“出台”原是报、抗演艺部门新剧目、节目问世时用之,这当然是合适的。后来,商业方面采取商品促销措施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