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扫性感的兴     
十多年前因为古龙,所以对胴体心存幻想。比如这句长的:“楚留香的呼吸骤然沉重起来.几乎不信世上竟有如此完美的胴体,如此纤细的腰肢,如此美的腿。”或者短的:“她的胴体柔软光滑且温暖。”无论长句短句,都充盈着性感诱惑。以致彼时还有青春期的我总是不解,为何楚留香李寻欢陆小风这伙人,总能不断见到“胴体”。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大诗人但丁,在论著《飨宴》里,曾就诗歌发表这样的见解:“诗不是别的,只是按照音乐的道理去安排的词章虚构。”因此,但丁以为,诗歌是不能翻译的。文艺理论批评大家克罗齐,也持类似的观点。而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则发表了这样精彩而绝妙的见解,他说:“什么是诗?诗就是翻译中失去的。”这么说来,我们不能不承认,诗是最难获得广泛传播的文学品种。同时,我们又不由得想起清朝诗人袁枚,他曾说过这样一句流传后世的名言:“诗如鼓琴,声声见心。”(《续诗品·斋心》)而英国诗人拜伦则说道:“诗是感情激动的表现”,“诗本身就是热情”。  相似文献   

3.
欲作诗,古人云:“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那么,骑驴觅诗,你可想了些什么?顾随先生乘洋车进城,见远山而诗兴大发之际,一瞥见“车夫的脊背上沁出汗来”,诗思却“小鸟般地飞去”了。从而想到小驴子苦矣,未免不太“驴道”,结曰:“于是我想到一个诗人,一定是想了些什么,同时还忘了些什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对外宣传,要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对象做工作。这是对外宣传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是,长期以来,在某些对外宣传和报道中,往往是“一厢情愿”,即只考虑“想要读者知道什么”,或“我写什么,你看什么”,或“有闻即发,读者看不看,我不管”,或将适于国内读者的东西,全盘端给海外读者,而不是从海外读者的需要出发,研究“海外读者想知道什么,不喜欢什么”。即:脑中不知读者是谁,  相似文献   

5.
“穿靴戴帽”各人所好,本来不值得如此关切,还要探源;然而这里所说“穿靴戴帽”指是稿件中的“瘰疠疙瘩”,却是必须动动手术切除的。许多来稿中(主要是消息和通讯),在报道某人或某单位的工作成绩的时候,常常见到这样的语句:在上级党委(或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在某某单位或领导、个人的大力帮助下;甚至有更正确、更高层的——在党中央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等等。动态和经验性的报道,则常常是“针对什么什么”,“为了什么什么”,“结合什么什么”,不一而足。这些话自然是无比正确,可同时也实在是无比无用。  相似文献   

6.
《全国新书目》2022,(4):106-107
<正>唐诗里藏着名山大川。唐代诗人为什么喜欢旅行?他们中的“登山冠军”是谁?哪座名山在唐诗中的“出镜率”最高?边塞军人白天煮饭的锅,晚上用它做什么?你知道藏在唐诗里的山都是什么山吗?李白、杜甫、高適三人曾在哪座山下“结义”?……《唐诗里藏着故事——和孩子一起读懂经典名篇·三·山川篇》中藏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诗歌史上,继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宋诗又以其独特的个性和丰厚的数量再度辉煌,这其中包含着许多女性诗人的歌唱。正在编纂并陆续出版中的《全宋诗》,目前收集到的诗人已逾万,其中女性作者约二百余人,她们中的许多人没有留下名字,典籍上记载的作者常常是“某氏”、“某某妻”或“某某女”,反映了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女子的从属地位,大部分作者也仅存留诗一两首或断章残句,这绝  相似文献   

8.
侃吧     
记者也许问,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艾青诗人的一句话:“请问开花的大地,请问解冻的河流……。”——温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诠释快乐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偶尔翻翻报纸杂志,无意中找到了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宣传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报道,开头或结尾常有这类话:某某同志被大家称之为什么。假如是管财务、看仓库的就称他为“铁算盘”、“铁锁”;假如是自学成才或做好事的,就是什么“业余书画家”、八十年代的“活雷锋”、“编外律师”等等。不管怎样,总有一顶“高帽子”戴在先进人物的头上。  相似文献   

10.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11.
“民族性”(或日“国民性”)是什么?一个民族能否被概括出若干“性”来?如果能的话,这样的概括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而非本质主义的?如果存在“民族性”的话,造成它们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人的“民族性”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13.
杨雨 《中国广播》2004,(7):54-56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生活在东晋末年。他的生活主要是隐居躬耕,是个“赫赫有名的大隐”。因为他在诗中多歌咏隐逸,描写田园,所以被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平淡自然而又富于真情实感。他曾写过二十首总题为《饮酒》的组诗,其中  相似文献   

14.
胡永晖 《大观周刊》2011,(43):93-94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相似文献   

15.
白立 《记者摇篮》2001,(1):31-31
编辑是报纸出版的第一道工序,不序是“来料加工”选择什么稿件,还是“预先订购”组织什么策划,把握好政策尺度是鉴别新闻或“生产”新闻最重的一关。  相似文献   

16.
什么叫主题,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古人叫“意”。提炼主题就叫“立意”或“炼意”。记者、通讯员收集好写作的素材之后,动笔写作之前,首先要提炼和确定所写新闻的主题,即中心思想。为什么要提炼主题为什么先要提炼和确定主题?我们写新闻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宣传政策,引导舆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每篇新闻就要宣传一种思想观点,就要有一个主题。另外,我们手边收集到的素材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这些素材中理出一个头绪,由一种主导思想即主题来加以统率。也就是毛主席说的“用明确的观点去统率这些材料”。唐代诗人杜牧说“文以意为主”,也是这个意思。宋代  相似文献   

17.
讽刺幽默     
《新闻天地》2009,(9):59-59
任君选择 丈夫下班回家,妻子准备好了晚饭。“亲爱的,今晚的菜你可以选择。”妻子说。“都有些什么菜呢?”“芦笋。”妻子答。“有什么选择呢?”“你吃或是不吃?”  相似文献   

18.
“跟风出版”,又名“追风出版”,无非是在出版领域,看到别人出什么,我也跟着出什么。对“跟风出版”现象,站在圈外冷静观察,大多明眼人往往或不以为然,或嗤之以鼻,或大加讨伐,恶其低俗模仿,斥之追名逐利。总之,这是出版文化中之“丑”现象,应予以否定。这是对...  相似文献   

19.
2002年,巨擘们频频遭遇“滑铁卢”,为什么? 首先,2002年是“金融监管年”。在今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前,经济学家及专家们就沸沸扬扬地谈论着要“关闭”什么、“整顿”什么,以及成立“银监会”或“银监局”。虽然这些最终没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得以体现或落实。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  相似文献   

20.
年轻时,最郁闷时才被半瓶红酒放倒。但喜欢诗,选顶尖的李白和杜甫的诗来读,从两位诗人的诗篇里,读着读着就闻到了酒香: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唤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杜甫的一首诗里,描绘了席上各个名人喝酒的样子,有的像鲸鱼,有的像鲨鱼,有的像什么什么……后来我又多读了点文学,知道了“竹林七贤”也是一群能喝善饮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