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新闻工作者,你有记者证吗?记者证有什么用处?有了记者证你就有采访资格了吗?记者的权益该如何保障……5月底在沈阳采访野蛮拆迁事件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对此类问题肯定是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
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珩 《新闻爱好者》2010,(10):130-131
经常有记者抱怨,新闻采访难,会议稿不好写,呆板乏味,焦点问题难把握,操作不便等,而报纸又多以新闻发稿量论业绩,这的确让一些记者感到"生存的压力":没新闻源、采访难、发稿不易、完不成工作量等,继而产生了从业困惑,有的记者甚至因此对新闻产生了畏缩心理。  相似文献   

3.
陈则周 《新闻战线》2013,(1):110-111
采访过程是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是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很多人视曝光"猛如虎",因而排斥和阻挠采访。面对"采访难",记者怎么办——传播新闻,是记者的职业所在,而要完成转播新闻的职责,很重要的一条路径就是通过采访获得。然而记者经常会碰到采访难、拒绝采访等问题,甚至还会因采  相似文献   

4.
当记者难,当有个性的记者更难,这是我最近看了赵瑜写的报告文学《兵败汉城》后的一点体会。此报告文学有不少文字描写了中国记者在汉城的一些情况,有不少值得反思、深思之处。比如作者采访中国青年报体育记者毕熙东,这位挺有成绩的记者对同行  相似文献   

5.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采访越来越难恐怕是很多媒体记者的共同感受.采访的事件不同,对象不同,采访的难度和难的形式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记者的采访权实际上是老百姓知情权的一种媒介延伸,需要专门的法律来对媒介的采访权、报道权的边界、角色有一个界定。但是我国没有这样的法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舆论监督是社会文明进步不可少的力量,一定要维护记者合法采访的权益,否则,社会正义就无法维护。  相似文献   

8.
批评报道难,舆论监督难,这是所有进行舆论监督的传媒和记者的共同体味。 一是采访关。搞新闻批评,遭冷面孔,坐冷板凳。被批评者拒绝照面,知情者三缄其口,当地领导“无可奉告”。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小团体利益掩护,各种关系网纵横交错,记者采访起来千难万难。许多时候都是精疲力竭,无功而返。甚至一个简单的事件,记者也必须得花比平常采访多几倍的气力。至于在采访中记者受恐吓,被洗劫,挨打骂,更是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9.
提问的艺术     
一、提问难的主客观原因采访中,不少记者常常为抓不住一个重大题材,提不出一个重大的、带有普遍性和方向性的新问题而发愁或冥思苦想.记者要较好地组织起提问,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老记者周孝庵在《访问》一文中说:“访问不难,发问实难”,著名记者柯天《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说:“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又最困难的技术.新闻实践表明,提问难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由于采访中记者要在  相似文献   

10.
在繁杂艰辛的新闻工作中,可以说舆论监督工作最难,常常使记者、编辑精疲力尽。 一是采访难。舆论监督,被采访单位怕“曝光”,往往对记者不予接待,不安排采访,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前年,江苏连云港某乡派出所发生一起非法拘禁村民的事件,几家新闻单位记者前去调查采访,竟被  相似文献   

11.
有位记者采访一位厂长,问:“办企业有什么想法?”厂长摇头感叹:“难啦!求技术人才难,设备改造难,开发新产品难……”厂长一口气列出了许多个“难”字,难得这位记者无法再提问。这使我想起了今年5月5日首都机场欢迎聂卫平参加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获胜归来时,一位记者问聂卫平:“比赛前和比赛时想到什么?”聂认真想了一下说:“的确没想什么,只有什么都不想才能把棋下好。”聂的回答实事求是,记者没有抓到预想的豪言壮语,大失所望。  相似文献   

12.
采访难是每个媒体记者都要面对的客观事实,如何让对方接受采访,成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由于基层媒体影响力不够大等因素的制约,一直以来,采访名人大多被中央、省级媒体所垄断.即使基层媒体有过零星采访,对名人而言,不少也是应付而已.因为在他们眼里,什么场面没见过,什么问题没碰到过.因此,基层媒体记者要想成功采访名人,可谓难之又难.  相似文献   

14.
当记者的,如何掌握好采访艺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原因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被采访对象的不同心态,直接制约着记者正常的采访活动。另一个方面,记者自身的心态,也常常受到客观上诸多因素的左右。记者不但要随时调节采访对象的心态,还要正确地把握控制自身的心理变化,使双方的不正党心态趋于正常化,  相似文献   

15.
博览     
采访对象的类型当记者的,如何掌握好采访艺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原因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被采访对象的不同心态,直接制约着记者正常的采访活动。另一个方面,记者自身的心态,也常常受到客观上诸多因素的左右。记者不但要随时调节采访对象的心态,还要正确地把握控制自身的心理变化,使双方的不正常心态趋于正常化,这样才能保证采访活动顺利地进行,采访到事实准确的新闻。笔者结合自己的采访实践,把采访对象归纳成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带刺的玫瑰美丽却又令人生畏。批评性报道便是这样一朵玫瑰。生活告诉记者,批评性报道难写,而采访更是难中之难,那么,怎样才能过好采访关呢?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批评性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呢?那是因为批评报道本身抓住了党正要解决的,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这就是批评性报道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7.
刘宁 《青年记者》2017,(26):22-23
记者主要是从事新闻采集工作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记者最常用的工作方法就是采访,采访就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通常情况下记者都是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记者主要通过报道和披露社会事件,让公众有知情权,有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揭露社会中侵犯他人或者公众权利的事件,力求做到公正公平,维护公众合法权益.正是由于这份职业的特殊性,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时会受到威胁甚至伤害,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批评建议权、生命健康权、财产权和人身自由权等权益会受到侵害.如何更好地保护记者的合法权益,让记者更好地进行采访和调查,消除他们可能遭受侵害的顾忌和担心,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从美国新闻界的一些做法和规定谈起张西明时下,隐姓埋名、变换身份而偷拍偷录的“隐性采访”成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采访方式,对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来说,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千方百计也要挖掘到需要的信息和材料,“抓住老鼠就是好...  相似文献   

19.
《新闻实践》2010,(9):40-40
8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保护记者合法权益是国内外关注的问题,舆论监督是社会文明进步不可少的力量,一定要维护记者合法采访的权益,否则,社会正义就无法维护。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重在访问,也难在访问。采访犹如一次战役,有“学”可依,有“规”可循,共性的东西记者是可以通过学习事先把握住的。访问则是采访中的一个环节。犹如一个战役中的一次战斗,但它是一个关键性环节。一个战役中的决定性战斗,访问失败全盘皆输;尤其是采访对象情况复杂,难以事先充分预料,主要靠记者的现场应变把握,犹如战斗中的战术,需要机动灵活地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