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微软一案看信息产业的竞争、垄断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起,微软一案几经波折,今年4月3日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托马斯·杰克逊裁定微软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同月美国司法部等提出分解微软公司的具体方案,并于5月27日提交了最终处罚建议,坚持将微软一分为二。6月7日,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托马斯·杰克逊判决将微软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公司一个经营视窗操作系统,一个经营微软研发的其他软件产品。美国政府为什么坚持干涉微软公司的“内部事务”?杰克逊在事实认定韦中是这样说的:微软垄断市场;利用其市场优势阻挠其他公司推出创新产品与其竞争,其结果是阻碍了一些科技创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于6月28日推翻了地区法院法官杰克逊于去年做出的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盖茨特别开心地笑了。去年4月3日,美国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彭菲尔德·杰克逊的裁决认定微软公司违反了反垄断法。他在43页的裁决书中写道:微软利用违反竞争原则的手段,保持在个人操作系统软件市场的垄断;微软意图垄断互联网浏览器软件市场,作出阻挠其他公司加入竞争的选择;微软把其互联网探索者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并售,是压抑创意计划的一部分。“法庭认为微软通过采取反竞争手段而巩固了其垄断势力”,微软于是有了通过反竞争…  相似文献   

3.
2000年4月3日,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托马斯·彭菲尔德·杰克逊宣布,美国微软公司通过“反竞争手段”来维持其对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从而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美国将根据有关法律对微软垄断案作出处理。这一判决犹如一次强烈的地震,迅速波及全球,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微软反垄断案尘埃尚未落定,两本反映其幕后文章的著作已正式面市。 《3.0世界大战》(Wold War3.0),由肯·奥莱塔创作,蓝登书屋推出。全书浓墨重彩于案件本身,以其记录了主审法官托玛斯·潘福尔德·杰克逊许多思想活动细节而与众不同,据称,这些都源于作者对杰克逊法官的一系列采访。 由约翰·海莱门执笔、哈珀-柯林斯出版的《衰落前的骄傲》(Pride  相似文献   

5.
就大多数美国人而言,前苏联的克格勃是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特务机构;可是对于美国记者理查德·瓦莱里亚尼来说,感觉就大不一样,因为在20多年前,他在一名克格勃高级特工的帮助下,获得一则独家新闻,一举轰动美国。下面是瓦莱里亚尼的回忆: 1967年,我是美国广播公司(NBC)新闻部驻华盛顿的记者。那年6月,我顶替休假的驻白宫记者雷·谢勒报道了一个星期白宫  相似文献   

6.
卖稿谋生的美国自由撰搞人李希光一我从北京飞抵华盛顿的当天晚上就给我10年前的老师泰德·葛普打电话。今年46岁的泰德·葛普是个美国记者,10多年前当他在《华盛顿邮报》当记者刚开始走红的时候,突然鬼使神差,竟自己申请了一笔基金,从《华盛顿邮报》请了一年的...  相似文献   

7.
时尚人物     
《中国新闻周刊》2003,(44):80-80
曾经的流行天王、45岁的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被指控猥亵一名12岁男童,在11月19日加州警方向他发出逮捕令后,他前往警察局投案自首,随后获得了保释。 迈克尔·杰克逊之后发表声明称,这次指控“是恶毒的、  相似文献   

8.
1991年10月11日(星期五),美国首都华盛顿乃至全美国都在收看一个电视现场转播。人们放弃了通常最喜欢看的体育比赛和周末娱乐节目。这是一个关系重大的听证会。场面紧张而严肃。然而内容却又是那样的卑污、令人厌恶,而且荒诞离奇。人们仿佛不是在看新闻,而是在看一场“16岁以下儿童不宜”的电影。听证会大厅的明亮灯光把两个证人完全呈现在全国的电视观众面前:一个是布什总统提名的、参议院通过后将接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职务的克拉伦斯·托马斯;一个是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青年女教授阿尼塔·希尔,她指控托马斯10年前对她进行过性骚扰。出席听证会的参议院司法委员会14名议员心里都很清楚,这个听证会不仅仅关系到法院大法官的人选问题。如果阿尼塔·希尔的指控属实,那么布什总统是要负责任的,势必影响到他的竞选连任总统;同  相似文献   

9.
虽然迈克尔·杰克逊号称是流行乐之王,不过老鹰乐队却将他废黜了。根据美国唱片工业联合会的统计,老鹰乐队1976年发行的《精选专辑(1971-1975)》以2700万张的销售成绩成为  相似文献   

10.
斯蒂芬·L·卡特著 当机智而又略有争议的黑人法官奥利弗·加兰被发现死在他自己的书房里时,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他是死于心脏病。在这位法官的一生中,神秘和不幸似乎总是包围着他:他的女儿死于一场车祸,肇事者在撞人后逃跑了;他成为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却在一次诽谤性的公众听证会中被否决了;现在,他又死了,这就使整个问题更加地令人费解。加兰给他在新英格兰一所颇负盛名的大学里教授法律的儿子Talcott留下了一组关于他的“安排”的神秘指令。Talcott的姐姐玛丽亚确信她父  相似文献   

11.
贝内特晚年得志《先驱报》后来居上詹姆斯·戈登·贝内特是一个地道的记者出身的报人。他1795年生于苏格兰,1819年移居美国,当过教师,后来在南卡罗林纳一家报纸当采访员,不久又转到纽约,为几家报纸当采访员,因工作出色,得到《问讯者报》主编诺亚的赏识,于1827年12月派他当该报常驻华盛顿记者。  相似文献   

12.
“摇滚之王”麦克·杰克逊的“危险之旅”巡回演出如旋风横扫亚洲,于9月2日登陆台湾。盛名所及,给本已酷暑之中的宝岛带来灼人的炽热。麦克华仔谁在台北星光更盛? 台湾,是杰克逊此次“危险之旅”亚洲第三站。9月3日下午,麦克·杰克逊乘坐他的私人专机飞抵桃园中正机场,受到国宾级的礼遇,直接从停机坪搭车离去。  相似文献   

13.
曾有一位记者对他说:“如果我俩同去火灾现场,恰巧碰到一位消防队员从里面出来。我会问他火灾是如何引起的,而你则会问他为何要当消防员。”他自己说:“麦克风就像是情人,从不和你争吵,你说了算。”演播室里的拉里·金总是这身打扮:戴着眼镜,梳着大背头,穿着背带裤,右手腕上还套着个手镯。每晚9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拉里·金直播节目”就从华盛顿传送到世界各地。这是一个电视访谈节目,由主持人拉里·金将美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名流请到演播室来,就一些观众感兴趣的问题自由交谈。该节目极受欢迎,观众遍及  相似文献   

14.
《比较图书馆学与不发达国家》一文由美国迈尔斯·杰克逊撰写,是递交给1980年在马尼拉召开的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会议的论文修订稿。它阐述了国际图书馆学与比较图书馆学之间的差别,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先进国家也会发现比较图书馆学大有效益。  相似文献   

15.
在21世纪即将来临时,比尔·盖茨又一次在《财富》杂志上公然宣称,未来10年,微软将用自己的应用软件系统取代银行的清算系统承担起全球的资金清算业务。比尔·盖茨由此判断说,下一个世纪美国的商业银行是将要灭绝的恐龙。似乎这个时代我们不能不相信比尔·盖茨,那么我们就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和一些动辄以气壮山河的名字命名的公司不同 ,美国微软公司的英文名字 ,拆开来翻译是又小(micro)又软 (soft)。然而 ,非但它自己一点都不小 ,从1975年创业到1998年 ,短短23年时间 ,就迅速成长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计算机时代的巨无霸 ,而且身为全球信息界瞩目的反垄断案中的被告 ,它也一点都不服软。美国时间4月3日 ,杰克逊在华盛顿裁定 ,微软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至此 ,已经旷日持久的微软垄断诉讼案走到了一个关键时刻 ,在美国政府和19个州的强大压力下 ,微软这条软件业内的“恐龙”面临着被强行肢解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回顾1991年,美国《时代周刊》选出了两个欺骗大师,就是国际商业信贷银行首脑阿加·哈山·阿比迪以及报业大王罗伯特·马克斯维尔。两人都是白手起家的人,他们的王国建筑在贷款人及投资人的错误信心上。他们的王国在1991年塌倒,后果引起了尖锐的问题,显示全世界的金融法律都是太宽松了。阿比迪是巴基斯坦人,他的影响力由华盛顿到北京,而他实际是在经营一座罪犯用的财经超级市场。他是国商银行的创办人,也是他这时代的最伟大的犯罪头脑。他  相似文献   

18.
1.美国世界卫星广播公司(简称“世广”——Worldspace)总裁诺阿·萨马拉(NoahSarnara)对公司发展有一个非常宏大的设想: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收听到广播。他能否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美国《新闻周刊》3月16日一期有一篇对他的专题报道,题目是“梦想与天一样高”,现摘译如下。乍一看,诺阿·萨马拉根本就不象高科技领域的现代大亨。首先,他不是美国人。其次,他没有做生意的人所常有的坚决果断的性格。还有,他的眼光并不放在能给他挣大钱的西方市场上。虽然如今的他住在华盛顿特区,但他出生在埃塞俄比亚,学的专业是律师。开办…  相似文献   

19.
1904年,普利策在自己的报纸 生涯就要结束的时候,想找一个信得过的人来保持他的《世界报》的完整性。他看中的是纽约州最高法院的首席官摩根·K·斯坦利。他约这位法官骑马,并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两个人约定,斯坦利将成为理事。普利策问斯坦利:“您觉得《世界报》怎么样?” “它是一张伟大的报纸,但是它有一个缺点。” “缺点是什么?” “它从来不支持朋友。” 普利策激烈地回答:“一张报纸不应该有朋友。” 这位法官同样激烈地回答:“我认为它应该有朋友。”普利策说:“如果这是你的意见,你就是给100万美元,我也不…  相似文献   

20.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进步作家。他在自己的小说里,曾对美国政府的腐败,以及资本家和政客的无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无情的抨击。1870年,当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发表以后,他在为此而举行的一次酒会上,对于美国国会中的某些议员的拙劣表演,怒不可遏地骂道:“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随后,记者把这句话公诸报端,华盛顿的一些议员对此大为不满,纷纷要求马克·吐温道歉或予以澄清,否则,就将依据法律对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