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台湾报纸报道,台湾《自立晚报》“自立副刊”于去年底举办了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台湾文坛去年发生的十件大事,大陆作家钟阿城作品的出版被列为第四,该报称之为“大陆作家钟阿城登陆台湾”。《自立晚报》“自立副刊”的调查,以1986年《台湾文坛十大事件》为题,向台湾地区抗战后(1945年)  相似文献   

2.
仲夏时节,我们踏着绵绵细雨,循踪找到了新乡医学院耳鼻喉科主任石耀华教授家,采访他的堂兄、年过七旬的台湾新闻工作者石耀宗先生。台湾两大报系:《中国时报》和《联合报》近期从台湾回来探亲的石耀宗先生,原籍新乡市牧野乡,1945年去台从业于台湾《中国时报》,这次是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的牵线搭桥,才找到了离别40年的亲人。而今天同行见面,可谓喜上加喜,倍觉亲切,话题自然地谈到了新闻工作上。石先生介绍了台湾新闻界的情况,使我们对彼岸同业增进了几分了解。石先生所从业的《中国时报》是当今台湾两大报系之一,发行量达130多万份。在美国、南朝鲜和东南亚很多地方有分支机构。论起该报的影响,与台湾另一大报系《联合报》平分秋色。有资料披露说全台  相似文献   

3.
一波三折,同台湾当局交涉了一年多,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终于成行了。这是历史性的时刻:1992年9月5日到12日,18名大陆记者踏上宝岛台湾的土地,顺利并且成功地进行了采访,宣告海峡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门打开了。在台湾一周的时间,可谓是行色匆匆,到了台北、高雄、台中、新竹、花莲等地,访问了30多个工厂、农村、学校、医院和居民住宅等单位,采访了张学良、陈立夫、  相似文献   

4.
今年1月,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办的刊物《民主》发表了我写的纪实篇《“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时隔2月,3月5日的《人民政协报》(全国政协机关报)又在第三版用同样标题详细摘登了这篇原长5000多字的文章。很多读者来信,称这篇文章有看头、有内容、有分寸。一篇并不起眼的文章,能够得到几家新闻单位的青睐,并受到读者重视,是我“始料未及”的。去年11月初,台湾党政记者采访团应全国记协的邀请首次来大陆访问。我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有幸参加了由全国记协组织的两岸记者座谈会.耳闻目睹了在座谈会上双方热烈发言的场面,及时写下了“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 这次大陆记者共有9名,分别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台湾的16位记者包括有著名的联合报、台湾电视公司的记者.还有一位中央日报的记者,他们除了团  相似文献   

5.
新疆记协组织采访团于5月5日赴克拉玛依油田、东部油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采访活动。采访团由记协副主席韩文辉带队。参加采访活动的有新疆日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新疆分社、新疆画报、新疆工人报、乌鲁木齐晚报、乌  相似文献   

6.
一波三折,同台湾当局交涉了一年多,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终于成行了。这是历史性的时刻:1992年9月5日到12日,18名大陆记者踏上宝岛台湾的土地,顺利并且成功地进行了采访,宣告海峡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门打开了。在台湾一周的时间,可谓是行色匆匆,到了台北、高雄、台中、新竹、花莲等地,访问了30多个工厂、农村、学校、医院和居民住宅等单位,采访了张学良、陈立夫、辜振甫、王玉云等知名人士。虽然是走马看花,但还是  相似文献   

7.
一、1948—1987年间的报业 在1949年国民党总部正式迁台之前,《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国民党报系统的新闻机构就有计划地迁至台湾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转接,又创办了不少新的报刊,从而在台湾形成了以三个“中央”为中心的、沿用国民党在大陆实行一整套体制的“党报”体系,牢牢紧跟国民党的思想路线与战略,实行“舆论一律”,并对原有报刊等新闻单位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整肃,严格控制新闻舆论和与言论自由,在台湾实行了长达36年的“报禁”方略。 《中央日报》1948年11月迁至台湾,并于]949年3月12日在台北续刊。该报一直是国民党中央之喉舌和工具。《中央日报》系统的报纸均属“党报”体系,都为国民党党、政、军部门的机关报。这类报纸主要有:《中央日报》、《台湾新生报》(台湾省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台北版)、《青年日报》、《忠诚报》、《建国日报》、《金门日报》、《马祖日报》(后5种报均为“军营”报纸),还有台北的《大华晚报》(1950年2月1日创刊)、《中华日报》(台南版)和《新闻晚报》等。  相似文献   

8.
邱翔 《中国广播》2012,(6):2-F0002
5月11日至19日,中央电台台长王求、纪检组长包云率领的中央电台“倾听新疆”走基层采访团一行21人,深入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哈密、和田、伊犁、阿勒泰等6个地市州的社区、农村、企业、学校进行采访,走社区、察民情、进农家、感变迁。以现场连线、录音报道、网络图片、微博互动等方式体验百姓生活。报道新疆变化,传递新疆当前呈现的经济稳步增长,民生大幅改善,人民收入增长的良好态势,展示出正在新疆大地上徐徐展开的和谐幸福的美丽画卷。  相似文献   

9.
1990年初,学术著作出版仍在困境中徘徊。来自海峡彼岸的一则征稿广告,引起大陆学术界的注意。不久,台湾文津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颇有影响的《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以下简称《论丛》)。此事被视为“寒窑苦守”,却鼎力“传承文化”的义举。吕文郁博士,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即是这一义举的受惠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据台湾媒体报道,大陆作家苏童、古华、阿城、余华、格非、王安忆、叶兆言等近年在台发表作品的作家与引进他们作品的台湾“新地”、“时报”、“远流”、“麦田”、“风云时代”等出版社在版权问题上出现分歧。 以往台湾出版社引进大陆作家的作品,大都采用“一次性买断”的做法。一部12万字的作品,大约以1000美元的价格一次性买断10年。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并希望能获得与台湾作家同等的尊重,这些作家提出今后应将一次性买断改为与台湾  相似文献   

11.
近日,中国档案报组成“走进西部”采访团赴12个省区采访。采访团第一站就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就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情况以及档案工作如何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等问题,走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利民同志。  相似文献   

12.
大陆记者组团赴台湾采访应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邀请,大陆17家新闻单位的18名记者3日乘飞机离开北京赴台湾采访,5日抵台,在台北、高雄、台中、新竹、花莲等地进行为期7天的参观采访活动,采访了33个机构和个人。张学良先生等知名人士接受了大陆记者的采访。这是海峡两岸分隔43年后,  相似文献   

13.
本刊乌鲁木齐讯中国记协采访团应新疆军区邀请,从7月28日起对天山南北军营进行了近40天的采访。这是建国以来全国性的记者团第一次采访新疆边防部队。采访团由中央报刊电台的7名编辑记者组成,抵乌鲁木齐后分为两个组奔赴南北疆,先后采访了  相似文献   

14.
香港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业界之间历来担负着桥梁的角色。“九七”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图书市场特别是港台之间的图书贸易将会发生什么样变化,台湾出版界人士对此作了一些评估与考量。 台湾《出版人》杂志主编陈信元认为,香港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台湾与大陆各种往来的最佳的“第三地”与“中介点”。越来越多的台湾出版社进入香港设立分公司、办事处。如东立、大然、城邦、远流、万象、企鹅等,并直接在香港、深圳等地印刷,就近供应香港及东南亚市场,充分运用香港作为亚太地区印刷中心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民国档案资料,越来越受到中外有关学者青睐,也引起海峡彼岸的关注。从1982年开始,台湾的一些出版物开始转载大陆《民国档案》上公布的档案史料,台湾的学者也直接来馆查阅档案。他们通过探亲、旅游观光、参观访问等多种渠道,对大陆保藏的民国档案开始了研究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以1949年为节点,一条海峡,风吹草动晾两岸。 冷战阴影下,大陆和台湾不同的党化教育,进而带来的意识形态化取向,使“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余光中诗句),荡然两半。此岸和彼岸,意识形态化不同,将学术与政治放在一个锅里煮,却惊人地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从1987年以后,台湾许多同胞回大陆探亲访问,于是我们与台湾出版界的朋友经常在北京见面,但大陆出版界极少有人访问台湾,因此我们这次在海峡彼岸相见,真是太难得了。我们大陆出版界代表团一行12人,从5月5日到15日,在为期10天的访问中,接触了台湾一些有影响的与大陆出版界合作较多的出版社。  相似文献   

18.
在第九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湖北省孝感报的系列报道《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获一等奖。一些评委对一家地区小报能在全国报纸、通讯社系统仅有三件(组)一等奖的深度报道中站踞一席,颇为青睐。这里向读者介绍这组报道的采访、形成过程和特色。《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一组共11篇,是1987年2月,孝感报11名记者、编辑组成的“贫困乡徒步采访团”采写的,也是孝感报新闻改革的成果。为什么要组织“贫困乡徒步采访团”?当时考虑;一是为适应新闻改革需要,锻炼提高队伍的政  相似文献   

19.
大陆书刊市场为景气低迷的台湾书刊业开启一扇希望之窗。尤其是动辄数百万份的杂志发行量,更是诱人。最近台湾杂志业“台湾杂志的大陆发展”座谈会,具有大陆经验的詹宏志、许钟荣等介绍了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已经在大陆授权4种杂志并转投资一家杂志公司的詹宏志说,中国大陆对杂志管理仍很严格,他们是抱着“既占有市场,又不投入太多资源”的态度,小心翼翼经营这个“未来的市场”。他还认为,大陆目前十大城市共约  相似文献   

20.
台湾学者林芳谷对大陆人常挂在嘴上的“搞”字很不以为然。因为这个“搞”字“在台湾不仅是‘俚语’,还带有一定的贬义”。林先生承认大陆与台湾语境的差异,因而又说“大陆这个习惯用语有它的历史背景,我能谅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