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晶 《现代传播》2006,(5):26-30
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来美学领域新的生长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从广义来说,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呈现出来的审美因子,或者说是人们以自觉的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事象的总称,一般说来,审美文化具有感性化和符号化的特征;从狭义来讲,审美文化特指在当代大传媒影响下,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呈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倾向与行为。审美文化所指涉的不是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概念的外延,而是其中具有审美意义的成分,是以特定的审美价值观念或尺度来观照、评价文化事象,从而提摄出的一种美学形态。本文提倡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品格与实现针对性,作为审美价值观念和尺度的审美文化,对于大众文化、媒介文化或视觉文化进行考量与评价,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也拣汰出其中的非审美成分或亚审美、泛审美的成分。  相似文献   

2.
杨佩 《报刊之友》2014,(4):147-148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大众文化转播载体,其所引导的网络文化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还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结构与意义。网络文化的审美的独特性在于去崇高化、自我丑化、虚无化等特点。网络文化的审美还突出体现在审美文化作为社会感性文化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缺陷。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这是现代化文明必由之路。只有经过在网络文化中的反思才能使文化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电视艺术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在电视节目起始阶段,电视曾因其大众文化的特性而被排除于审美体系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引领诸多社会理念发生变化,当前社会的审美已经从高雅文化向日常生活迁移,大众文化开始进入审美领域。故事类电视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以遍地开花之势在各个电视台大放异彩,同时它也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而其节奏的变化无疑具备一定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文化时代,广电传媒成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方式。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即学校教育和影像符号,进入到儿童世界中。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品德思想,行为方式,还是审美趣味,心理形态等等,都有着广电传媒影响的痕迹。因此,全面审视少儿节目对于孩子可能有的文化审美导向以及审美教育功能,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田浩男  侯长生 《东南传播》2021,(10):104-106
"泛审美化时代"的到来被视为消费文化下审美的异化,即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共同泛化,考虑到身体美学对于身体意识与环境共生关系的强调,可将其描述为身体景观进入大众文化被感性化,且受到消费主义过度关注,进而产生的审美话语丢失,身体在其环境中受到多重话语的摧残而缺少自发性的审美反思.本文以社会发展理论、实用主义理论、身体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分析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资料法、质性研究法,批判消费文化对于身体审美的消解和压缩,使身体呈现出更多的消极意义.并探讨消费主义对身体的压迫与身体审美直接进入大众文化环境间的密切联系,声讨非反思性的身体意识对身体审美话语的消解.  相似文献   

6.
一、"媚俗"与"模拟美学"我国学者彭锋在分析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时指出:大众文化是一种美的平均值的文化,是一种缺乏个性的审美文化,是一种媚俗的审美文化,是一种以美的名义来绞杀个体的审美感悟力的文化。①在大众传媒"媚俗"精神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蒲震元 《现代传播》2006,42(5):22-25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审美文化”研究已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交引起了中国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历史语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先进文化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审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我国当今审美文化建设,从重视审美文化研究、倡导审美文化批评、开展审美文化教育等三个方面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审美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看法,并呼吁学界通力合作,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学学科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媒介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机构,自身的经济基础,审美情趣,由大众社会赋予,同时又影响着大众媒介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新闻标题大抵可分为娱乐性、严肃性和平述性三种类型。然而,从其产生亦至发展迄今,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仅就新闻标题所呈现的“娱乐性”而言,一直却未能在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领域内拥有一个确切的、原则性的限制性定义——单单是就其研读现状来说,也只是粗略且“大众化”地被人理解为新闻标题所具有的文化娱乐属性、趣味特征和文化审美内蕴而已,即强调其“娱乐性”所呈现出的“大众文化”特质和“文化审美”触角。  相似文献   

10.
本土化的大众文化理论和方法的建构,需要抓住中国经验的特殊性,而其关键之一是回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语境与发生现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是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的伴生物和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只是在审美层面谈论和评价以邓丽君流行歌曲为代表的发生期大众文化,更要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角度把握其独特价值与流行原因。回到历史现场的中国大众文化发生学研究,是对机械搬用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价值取向的全方位质疑和超越,也是本土化、在地化的中国大众文化研究范式建构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一部电影审美意义上的完成不在于其被公映播出,而在于公映之后不同阶层、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文化立场的社群集团对它文本、影像所进行的文化批评。在受众审美意趣和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杂糅化的今天,电影的受众文化批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批评、精英文化批评和大众文化批评。以《战狼Ⅱ》为分析对象,探究不同受众群体的"读者导向"文化心理,在研究当前主旋律电影方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其具体表现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型.面对这种深刻的世俗化和广泛的民主化浪潮,高雅文化的至高地位和传统研究的学科视野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经典艺术的创造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新兴的大众文化或者大众艺术.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从经典艺术的"人"之代言到当代文化的大众体验,从经典艺术的文字想象到大众文化的图像复现,从经典艺术的观念幻象到大众文化的身体喜剧,经典美学迅速进入了自身的当代转型和现实重构,其文化立场和理论视域作出了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13.
美和审美都不可避免地依附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文化的发展是缓慢的,渐变式的,而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动荡、激烈的发展过程,社会文化、审美文化也都随之发生了剧烈变更。特别是现代消费文化带动下的审美文化冲破了传统审美的规定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审美文化,本文通过对传统审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进行论述,揭开现代审美的功利化和商业化特征,以期为现代中国大众审美文化在全球村的历史条件下寻找本土语言。  相似文献   

14.
当下我国大众媒体的文化传播应属于大众社会的文化传播.本文着重研究了这一传播方式的审美性生成问题,指出:科技的意识形态的辐射功能、仿真的幻像理论以及后现代的消费主义,是生成机制中最重要的3个支撑点,它们共同决定了大众文化传播的后现代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带给人们在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革与转化是惊人的。大众文化冲击了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观念,审美价值的产生变得多元化。主持人的有声语言,不仅传达信息,表达情感,也应具有审美价值。主持人加强语言修养,进行美学层面的创作,具有提高受众审美追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媒介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不仅在经验层面建构着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样态,而且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更为甚者,媒介文化也是联结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领域的轴心势力.将媒介文化置于审美现代性视阈之中观察与分析,不仅可以见出媒介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诸多审美属性,也有助于我们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由受众的审美文化心理谈编辑的社会职责及编辑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心理是人类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意识的积淀和凝聚,代表了审美文化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体现在特定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以及审美价值标准等方面.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满足消遣、娱乐的一面,还有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方兴未艾的电视、广告、电脑、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正在把当代审美文化日益变成一种视觉文化。一方面,这种视觉文化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传播体系,正日益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在推动我国信息化方面发挥出较大作用.甚至成为我国某些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也在不断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严力 《中国传媒科技》2012,(10):211-212
约翰.菲斯克是大众文化研究领域中较有知名度的学者,他在很早的时候便开始将大众文化和电视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国内学者对文化研究的推进和深入,他的理论逐渐受到重视,笔者通过对约翰.菲斯克著作《电视文化》以及其他相关文献的阅读,记录下一些比较感兴趣的理论观点,重点是《电视文化》第四、五、十六章,并且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什么是审美”、“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审美文化”一类问题的讨论常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苏格拉底曾经感叹“美是难的”,其实文化也是难的,而在此基础上试图来建构“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应该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尽管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有关审美文化研究就已在中国学界兴起,且相关探讨也一直持续至今,然而“审美文化学”本身则在理论上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学科界定与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