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称自己的“老婆”为“大姐”,为何要称自己的妻子为“大姐”呢?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妻子的称谓有的是单义的、固定的,如内人、浑家、拙荆等,但有的是多义的、临时的,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妻子称“大姐”就是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建筑师一位夫人打电话给建筑师,说每当火车经过时,她的睡床就会摇动。“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建筑师回答说,“我来看看。”建筑师到达后,夫人建议他躺在床上,体会一下火车经过时的感觉。建筑师刚上床躺下,夫人的丈夫就回来了。他见此情形,便厉声喝问:“你躺在我妻子的床上干什么?”建筑师战战兢兢地回答:“我说是在等火车,你会相信吗?”  相似文献   

3.
幽默哲学     
佚名 《教师博览》2007,(5):32-32
一位夫人打电话给建筑师.说每当火车经过时.她的睡床就会摇动。“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建筑师回答说,“我来看看。”建筑师到达后,夫人建议他躺在床上,体会一下火车经过时的感觉。建筑师刚上床躺下,夫人的丈夫就回来了。他见此情形.便厉声喝问:“你躺在我妻子的床上干什么?”建筑师战战兢兢地回答:“我说是在等火车,你会相信吗?”  相似文献   

4.
一天语文课上,我让学生用“爱”字组词,我的话音刚落下,孩子们的小手便纷纷举了起来,有的说“爱护”,有的说“热爱”,有的说“爱祖国”,有的说……孩子们一连用“爱”字组了十几个词语,他们兴致依然很高,还有几只小手仍高高举着,我继续让他们组词,当一个孩子说出“恋爱”这个词时,有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有的在偷偷发笑,我故意装作没有发现这一异样的表现,继续让举手的孩子回答。  相似文献   

5.
一天语文课上,我让学生用“爱”字组词,我的话音刚落下,孩子们的小手便纷纷举了起来,有的说“爱护”,有的说“热爱”,有的说“爱祖国”,有的说……孩子们一连用“爱”字组了十几个词语,他们兴致依然很高,还有几只小手仍高高举着,我继续让他们组词,当一个孩子说出“恋爱”这个词时,有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有的在偷偷发笑,我故意装作没有发现这一异样的表现,继续让举手的孩子回答。  相似文献   

6.
等火车 一位夫人打电话给建筑师,说每当火车经过时,她的睡床就会摇动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建筑师回答说,“我来看看。” 建筑师到达后,夫人建议他躺在床上,体会一下火车经过时的感觉 建筑师刚上床躺下,夫人的丈夫就回来了。他见此情形,便厉声喝问“您躺在我妻子的床上干什么?  相似文献   

7.
“在”是什么词?有的说是动词,有的说是介词,有的说是副词。究竟谁说的对呢?先不要忙着判定,请大家看下边的一组对话: “小明在家吗?”“他在睡觉呢,”小明的奶奶说,“你们在这里坐一会儿,我去叫他。”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对“many”,“much”,“lot”这三个单词都比较熟悉,大家会异口同声说:它们的汉语意识都是“许多”。对,看起来它们的表面意思是一样的。可它们真正一样吗?不,这三个“许多”各有各的特点.使用它们时,我们还得小心呢!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已经年逾古稀的我,年轻时购买的“老三件”——自行车、电风扇、缝纫机至今仍正常使用着。对此,有的老友颇为赞赏地说:“老高这‘老三件’保养得真好,真是勤俭持家的好手!”有的则调侃道:“用了几十年早该扔了,你也忒会过日子了!”不论是赞赏还是调侃,我从来都是哈哈一笑,丝毫不影响我对“老三件”的感情。因为它们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的生活,更是时代变迁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0.
王伟 《家庭教育》2010,(3):24-24
妻子要去外地出差两个月,临别时对我和儿子说:“从今天开始,家里就你俩了,你们父子俩有事要好好商量。”我压低声音对妻子说:“这小子刚满7岁,我有事还得与他商量?”妻子嘻嘻地笑着上了火车。  相似文献   

11.
“否定”“反对”“矛盾”这三个词在逻辑学中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它们有的是单义词,有的是多义词。初学逻辑学的同志必须确切理解它们的含义。有些逻辑学著作用这些词讲述某些逻辑知识时,考虑不甚周密,容易引起读者误解。在这里,略谈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作业中都错用“末”和“未”。我采用让学生多次读、写的方法来使他们牢记,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他们当时是记住了,但下一次的作业中又分不清了。我决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区别这两个字。在一节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末”和“未”,接着说:“同学们,这对双胞胎长得太像了,我总是分不清它们,下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帮老师辨别一下它们。”这下课堂可热闹极了,学生有的冥思苦想,有的小声讨论,有的指手画脚。终于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是这样记的:‘周末短,未来长’。”我请他解释。“老师,‘末’下面一横短,我就…  相似文献   

13.
早晨,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Eva气冲冲地下楼:“请你上一下楼!”然后指着浴缸里的几根头发说:“我不喜欢它们,请你把它们拿掉!”我愣了一下,和她解释,水是刚放的,我不知道它们会粘在上面。这本身是我的  相似文献   

14.
一次教学生词“card”。生词“card”只比以前学过的单词“car”多了一个字母“d”。我想,怎样能让学生很快把两个单词建立联系,既而牢牢记住它们的拼写和含义?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来轻松一下。我给你们出个脑筋急转弯吧!”学生十分兴奋。我像“幸运52”节目中的主持人李咏一样,向他们一边伸出拳头,一边说:“请听第一题!Number One!”一些学生也向我伸出两只手指大喊:“Yeah!”“怎样在一秒钟内把冰变成水?”这是个热身题。有的学生喊不知道,有的学生说出了答案:“把冰前的两点去掉。”接下来,我又出了第二题:“我在一秒钟内把…  相似文献   

15.
《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课已经上完了,可我依然沉浸在文章第二小节的教学中,回味着两位教师创设出的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犤案例一犦老师请学生介绍“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的有关内容,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踊跃上台发言。有的介绍了西湖十景,有的述说了桂林游历,有的展示了山河图片……老师激动地说:“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都恨不得现在就去一睹它们的风采!课文中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地方的呢?让我们有感情地来朗读诗句吧!”学生深情地自读,并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站起来朗读这一部分。在…  相似文献   

16.
蒙古语中表达“母亲”、“姐姐”、“妻子”、“女儿”等称谓意义的词互相间尽管其派生形式不同,但是它们的词根形式相同或相近。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这些称谓词曾有过同源关系,它们的共同形式为,并且进一步认为,同表达“乳房”意义的词同源。它反映了如下情况:人类在其早期阶段,“乳房”是女人区别于男人的重要标志,从而女人也有了“乳房”的称谓意义,之后,随着“女人”的社会分工的加细和明确,由“女人”派生出了“母亲”、“姐姐”、“妻子”、“女儿”等不同称谓词。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见“吃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该词的解释是:产生嫉妒情绪(多指在男女关系上)。那么,“吃醋”一词的这一语义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还要从“吃醋”一词的来历说起。据《隋唐嘉话》记载:房玄龄为建立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封他为梁公,并且想赐给他几名美女为妾。房玄龄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  相似文献   

18.
一、认识“对称”孩子们午睡后起来,围坐在我的身旁。我说:“我们来做一个‘想想、找找、说说’的游戏好吗?找的两个东西不在别处,在你们每个人的身上,但这两个东西要大小一样,形状一样。”孩子们只想了一会儿,就七嘴八舌地讲开了,有的说:“我的两只眼睛,一样大小,都是椭园形的。”有的说:“我的两只耳朵也是这样的。”也有的说:“我衣服上的两只口袋。”“我裤子上的两只贴花。”“我的两只手。”“我的两只鞋子。”……孩子们说得很多很多。这时,朱立小朋友一本正经地举手说:“两只奶奶头(乳头)也是一样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哗”地一声笑开了,但朱立不但不笑,反把自己的衣服拉起来,坚持说:“老师,您看,它们的大小、形状都一样……”.孩子真是天真无邪,他确实找对了,我强忍住了笑,肯定了他的回答。接着,我把孩子们找出来的东西进行归纳,并说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就这样,孩子们初步理解了什么叫“对称”。  相似文献   

19.
在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时,有的老师会说“学生不配合我上课”或者“学生积极发言,很配合我的教学”,而有的老师则说“我这样做是被学生逼出来的”,这两类不同的言论其实代表了当前我国教师的两类课堂教学观,也就是知识传递的教学观和经验改造的教学观。“学生配合教师”说体现  相似文献   

20.
看过一个故事。一天.一位老教授给大学生做演讲。他端着一杯水,问听众:“大家猜猜看,这杯水有多重?”有的说50克,有的说125克,也有的说150克。教授不置可否,只是笑着对大家说:“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拿着它一点也不累。如果我端几分钟,会怎么样?”听众答道:“没什么。”教授点点头。又问道:“如果我端一个小时呢?”“胳膊会酸痛。”教授又点点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