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乍一看,《狂人日记》与《红楼梦》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把这两部作品扯在一起.人们一定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但是.细心一点的读者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两部杰作都自称为“荒唐之言”。《红楼梦》的“写作缘起”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狂人日记》在序言中写道:“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迹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相似文献   

2.
《旧闻新读》杂志2011年第10期载《荒唐纪晓岚:脱光衣服上班被乾隆捉弄》,一文,在其最后“个个草包”一节中写道: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中人物身份、关系、作态真假莫定,反映了封建伦常、人性的失落与败亡.作者开辟西门家庭这一窗口,剥落了黑暗社会的虚假外衣,让世人窥见了腐朽荒唐的社会真相.  相似文献   

4.
5.
当正常的思路无法圆满解决问题时,不符合常理的“荒唐”想法反而可能收到奇效. 1.美国犹他州有一座小镇名为弗纳尔.1916年.那里的居民非常渴望修建一座砖砌的银行.万事俱备时,人们发现一个大难题: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到小镇,每磅运费要2.5美元.这个昂贵的价格将断送掉一切.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第一回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什么叫“荒唐”?词典上解释就是思想、言行不符合常理人隋,使人感到离奇。显然,用这样的意思解读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不符合事实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原始文稿形式记录了2011年《曹雪芹研究》主编对王蒙先生有关《红楼梦》研究情况的一次书面访谈,展示了王蒙先生对《红楼梦》研究现状、文学与文艺评论的价值、脂评、《红楼梦》文本解读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我们为什么不爱提问小时候我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很好奇:为什么再聪明的猩猩也不能像人一样说话?为什么恐龙灭绝了,而其他动物却活下来了?  相似文献   

9.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堪称"至真至情"第一人,他的绝假纯真之性情在小说中常常以"呆"这种行为表现出来。宝玉之"真"本质上来源于混沌原初之始的"本真";他的"呆"实则为虚伪世界"违真"的情感反应和外在表现。通过"呆"这一外化特征为载体,从《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内涵出发,深入挖掘了隐藏在宝玉之"呆"中的本质内涵,即"真"。  相似文献   

10.
在《红楼梦》里,贾府的男人除了宝玉以外,出场频率最高的大概就是贾政了。而且,这个人在《红楼梦》里甚至也算得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正人君子了。可就是这个宁荣二府唯一的正派人,曹雪芹为什么对他采取的是批判的态度呢?  相似文献   

11.
有位在“尿不湿”生产车间工作的女工,凭着自己“非凡”的身手,每天都能够骗过他人的耳目,将一两包“尿不湿”顺利地夹带出厂。当年,她的孩子还小,正是需要“尿不湿”的时候,她偷出来的东西全部派上了用场。为了使自己每日提心吊胆偷出的东西不至于变成废物,她硬是坚持往孩子的裤裆里塞“尿不湿”!就这样,孩子直到上小学时都不会使用厕所。  相似文献   

12.
1980年代建构起的"理想主义者"这一"文化身份",成为今天人们看取王蒙思想"演进"轨迹的参照标准。而深入王蒙的创作和生命历程来考察,则可以发现这一"身份"定位并不可靠。当年"复出"的王蒙并不是简单地从早年的"理想主义者"彻底退回到"现实",他对极端理想主义的反思和质疑从少年时代起即表露无遗并一以贯之。同时在他心中,也从未放弃过理想主义情怀,只不过是从早年唯美式的乌托邦信仰转化为后来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  相似文献   

13.
我在搜索网页时,关键词用了“举隅”,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举隅”的词条,用‘‘举偶”作关键词,也出现许多“举偶”的词条。究竟有没有“举偶”这个词呢?如果“举偶’’是个生造词,百度为什么要使用呢?岂不造成语言混乱,谬种流传?.于是查词霸,结果查不到(当然,举偶也查不到),查《辞海》,也没有。再查《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查《...  相似文献   

14.
王爱国 《同学少年》2008,(11):11-11
"为什么拿起笔来总找不到话说?"许多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其实,写作就是将生活体验用恰当的文字写出来,以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文章。怎样写"真"文章?简单地说,就是用心去感受生活,写出自己的真生活、真性情、真体验。  相似文献   

15.
王蒙的新著《不奴隶,毋宁死?——王蒙谈红说事》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王蒙对《红楼梦》的最新解读,王蒙表示,该书名是在自己的坚持下决定的,并声称“不奴隶,毋宁死”这种人性奇观是自己读《红楼梦》的一大发现,而书中的诸多见解也大作惊人之语,比如怀疑曹雪芹的性取向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着“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的特殊经历的王蒙,在新疆伊犁度过了16年的几乎和文化隔绝的生活之后,重新执笔,写下了一系列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意识流”小说而受到了文坛和评论者的高度关注。当代文学已经来到了21世纪,对于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也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文章力图对这一系列作品的研究做一个整体性的回顾和展望,从而为更加清楚和准确地理解这一系列作品寻找一些线索,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方蕤 《教师博览》2006,(5):41-41
有一年夏天,我们去北戴河度假,住在东山宾馆8号楼。这是一栋上世纪20年代洋人盖的别墅,大石块砌的石壁,前廊的阁楼,像是一座古老的碉堡,别有情趣。它坐落在绿荫中,旁边有两棵巨大的杨树,在两棵杨树的枝头叶片中。有数不清的知了,天愈热,知了叫得愈欢,汇成一曲大合奏。  相似文献   

18.
王蒙因其不同时期对小说艺术的探索,而被誉为中国小说界的"创新狂"。小说的风格既关系着作者的人格,也关系着语言的风范。从"文体类型学"上讲,体现在它的三个方面,即文本的体裁、语体、风格等方面,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差异性。文章从小说风格"蜕变"的角度,深刻体味王蒙小说艺术风格的逐渐"成熟"及其深层内涵:突破狭隘的政治束缚,率真的写作风格突显生命意识,犀利的观察,尽显含蓄的警世之作,反讽、幽默的"季节"系列,反射出作者的清醒与冷峻。  相似文献   

19.
1980年,王蒙的《春之声》一发表,便引得惊叹无数,以为“意识流”等所谓“现代派”技巧终于为我所用,论无不欢欣鼓舞。此一评论“话语”,正与所谓“80年代精神”有诸多暗合之处,且先不论。问题在于,时过境迁,当我们告别了80年代,跨越了90年代而来到了“新世纪”之时,再返身顾盼,此一套“话语系统”是否依然有效?倘若是,那么其“限度”何在?在那“限度”之外的为当时人所忽略的诸多其他“话语”,而今的地位又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往大里说,  相似文献   

20.
吃不吃鞋子     
《红楼梦》里贾宝玉去问王道士讨要“疗妒”药方,王道士给了一个方子,说:“老了死了,也就不妒了。”宝玉大笑,也自知荒唐,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膏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