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的力量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意义怎么讲都不为过,挖掘和张扬信仰之力,是当代作家义不容辞的使命。红岩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红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大量叙述、解读,红岩被群众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中国影像一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是在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内部生产的,它严格遵循独特的民族政策和文化生产规定,通过质朴、直观的电影手段,记录了三十年间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这种记录和展现不仅是一种形象化政论,也在影像层面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平等地位和共和国主人身份.影像中的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团结、互助,探索和实践着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下来,成为各自民众生活与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在于其中所蕴涵的象征民族精神源头的坚固的信仰。而传统节日的各类仪式则是信仰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试图以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理论解释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共享、消解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中国传统节日的信仰缺失之因,从群体仪式传播和媒介仪式传播两个层面提出利用传统节日资源重塑民众信仰,构建精神世界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运用视听手段,在国家形象建构、民族文化互动、民族国家认同、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具有典型性,“十七年电影”时期利用意识形态建构突出民族交往;改革开放后立足“文化叙事”体现民族交流;二十一世纪以来着眼“多元”与“解构”的叙事方式表达展现民族交融。研究这一题材影像内容,有助于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深化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解,对厘清“中华民族”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符号化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邢艺譞 《档案》2017,(9):39-43
洮州历来为军事和交通要冲,明朝政府在洮州施行"神道设教"、建制卫所、土流官参治、移民实边、奖励军屯、将功臣纳入国家祭祀等一系列经略之策,从而巩固了国家统治。同时,在明朝建立初期、各方亟待稳固之时,经由这些措施实际上完成了国家权力下渗到基层的政治过程,并对地方社会的风俗信仰的重塑、乃至现今整个河湟地区的民族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和信仰。纪录片为传承与建构民族集体记忆搭建了纪实平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与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互联网信息时代催生了碎片化、视频化的阅读体验。微纪录片简短精巧,兼具视听作品立体形象的视觉表现以及迅捷的分享互动,适应了互联网的传播逻辑和语态。微纪录片成为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并创新性表达的新形态,以新华社《国家相册》为例,从现实语境和叙事策略方面阐述微纪录片对我国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像叙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就缺少了根与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胸怀两个大局,以大历史观贯通大文化观,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人民论坛杂志社是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平台和人民日报社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人民论坛杂志社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汉文化为视阈力图找出汉文化和汉语修辞观的对应关系,阐释中国修辞观在汉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探讨汉语修辞观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强调应重视修辞的文化建设功能,重塑中国修辞学理念,构建科学的中国修辞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书立意高远、视野宏大、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汉文化为视阈力图找出汉文化和汉语修辞观的对应关系,阐释中国修辞观在汉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探讨汉语修辞观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强调应重视修辞的文化建设功能,重塑中国修辞学理念,构建科学的中国修辞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刊述评     
中国共产党,今届79岁。信仰共产主义,致力于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作为一个有强烈世界文明认同感和民族前途使命感的政党,中共的诞生,改变了中国。 对于“西方思想”的大胆引进和认真求证,对中国“传统”的谨慎解构和执着重组,是中国共产党前无古人的作为。  相似文献   

13.
宛茹 《东南传播》2018,(5):24-26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文化方式记载和传承的共同记忆.《国家宝藏》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载体,通过对文化记忆从选择、激活到再生产的联动机制,创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重塑文化记忆的手段,在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凝聚民族共识、建构民族身份认同、提升国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花山传说是关于花山岩画的传说,它产生和流传于广西左江流域壮族群众生活、繁衍的山崖、河流、台地及人四位一体的共同体之中。从古至今的繁衍生息中,壮族群众讲述、传承及更新的花山传说不仅延续了壮族先民有意建构的“灵晕性”规训与禁忌内涵,还构成了他们对壮族共同历史的持续性想象,并具有现代国家和现代生活的意志特征。花山传说与花山岩画的共生存世,形塑着当代壮族人民对本民族和地方集体无意识的普世伦理道德认同、多民族融合观认同及天地人信仰认同,同时也催生他们对共同体意识的多重发现、联结及当代确认。  相似文献   

15.
庞博 《档案学研究》2019,33(5):78-82
在后现代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全球历史观”与“社会史观”兴起,促使了“档案记忆观”的诞生。作为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重要再现形式之一,影像档案的编研也必然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社会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等因素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记忆建构行为。本文选取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利用馆藏历史影像档案资料拍摄制作的首部以真实影像全景式记录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的优秀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试图探讨文献纪录片这一影像档案编研产品的社会记忆属性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6.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华民族兴盛发展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一条真理。作为一张民族地区的党报,要发挥喉舌的作用,我以为,一项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政策教育各族人民,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巩固祖国统一,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民族地区的繁荣。这是民族地区党  相似文献   

17.
杜旭  张芳瑜 《视听》2021,(2):16-17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乡村纪实影像创作应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乡村,扎根人民,通过对农民主体形象的刻画、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乡村集体记忆的留存记录乡音、凝聚乡情、唤起乡愁,在新时代文艺思想的观照下,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民族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它不但经受时代和历史的筛选而长存.更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疆域而远播。茫茫世界.纵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人民的心,却是相呼应的。各民族、国家、地区的优秀民歌,都蕴含着人民的愿望和心声。对于民歌的概念,在某些国家同我国一样,主要是指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歌曲.但在另一些国家,将个人创作的民间格调的歌曲和个人创作但已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歌曲也称为民歌。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在长时期的劳动、生活当中.结合本地区本民族  相似文献   

19.
正人类因梦想而伟大。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如果离开梦想注定没有希望和未来。人类因梦想而伟大。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如果离开梦想注定没有希望和未来。中国梦生动形象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这个重大战略构想一经提出,便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凝聚一切力量的精神旗帜。但也应清醒看到,中国梦的实现,既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读懂它、理解它,才能深入它、践行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纪录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聚焦地理特征与风土人情的“民族—自然”萌芽期,到世纪交替市场力量介入下融入社会议题的“民族—社会”成长期,再到新时代以来政策、产业、技术等加速驱动下刻画民族生活全景的“民族—人民”转型期,逐渐形塑现代化、多元化、融合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主题与审美形态。植根历史脉络,面向未来发展,纪录片可以通过打造兼具人本意识、家园意识、民族认同意识三元结构的“民族共同体影像”,以植根社会现实发展的共时性内容题材、契合民族集体志趣的共通性创作手法、立足用户视听需求的共融性传播路径,聚焦民族共同关注,汇集民族共同情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