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交移动电视广告"魅力无极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萍萍 《青年记者》2007,(3):134-135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移动电视的产生颠覆了以往传统媒介的接收方式,使人们在移动中可以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移动电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媒介素养教育(MediaEducation),简要地说,就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此外,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媒介代表的微博,逐步成为集群行为的泛滥地。媒介情境论学者梅洛维茨糅合了社会学家戈夫曼的场景观及麦克卢汉的媒介观,为研究媒介影响行为发掘了一个中介——媒介场景。利用"媒介场景与行为"的视角,将微博作为一种环境来研究,可窥探微博"集群行为"的泛滥之因,即微博促进了场景的融合,场景内的角色预期和规则被改变,因而导致了集群行为的泛滥。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媒介素养教育(Media Education),简要地说,就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此外,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移动视频融合了网络视频、手机电视与小型移动媒体的可移动性,从而重构了传统意义上视频媒介的收视空间。本文从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行为理论出发,梳理了移动视频使用过程中创造出的新的空间特质,并结合经验例证论述了移动视频建构的新型空间对人们收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传统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的物理空间基础上,通过移动视频媒介的使用,人们主动地建构了三种新的空间:私人空间中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中的私人空间以及深度私人空间。对应不同的空间,人们产生了不同的新的收视行为,使社会空间呈现出更为流动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新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与传统媒介相比产生了很大差异。新媒介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打破了印刷媒介文字阻隔所带来的信息屏障,促进了电视媒介“前台”与“后台”场景区隔的融合。模糊了私人空间与公共领域的界限,削弱了信息控制力度,消解了等级制度蓄意制造的神秘性和权威感。这一系列开放性特征使传统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新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交平台是人们生产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媒介,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集群行为是社会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现如今,"理性吃瓜"一词的高频出现,反映了网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展现了新的社交媒体集群行为方式以及"后"集群行为过程中网民自我理性建设的尝试,对稳定社会结构、维护社会关系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技术不仅描绘着新的媒介图景,也在塑造着新的社会运行方式.社交机器人作为算法技术的一种呈现方式,已经渗透至社交媒介的内在机理之中,并干预着社会治理的走向.因此本文聚焦于这一新的算法行为体,从社交机器人行为机制出发探讨其与网络治理的关系,分析其在网络治理中扮演的双重角色,提出人机交互下的社交机器人网络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的作者原为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教师,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在文章中介绍了西方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即包括语言等在内的媒介对人们在各方面的影响。我们知道,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鲁汉在他于1964年出版的《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所有“媒介都是活生生的比喻”等著名论断。他的名噪世界理示色激发了人们研究各种传播媒介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这一现象至今未衰,随着人们对包括语言等在内的各种媒介的认识逐步加深,人们对媒介与人的关系的透视也越来越清晰。现在人们认识到媒介是主体人与客体一世界的中介。人们创造出传播信息的媒介,用来传递人的思想、经验,借助媒介人创造的精神文化散播得更加广泛,更加深远,媒介大大地延长了人的各种器官。但与此同时,媒介对社会,府接受者和使用者来说,它又限制和决定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即麦克鲁汉所说的“所有媒介都是活生生的比喻。”这就是说:主体人是通过各种媒介来认识外部客体的,人们从媒介中得到的对客体的间接经验是经过媒介改造了的经验。这种主体人得到的间接经验是在经过了媒介这个观察窗去看对象客体的认识过程中得出的。这一过程就象人们在使用比喻认识未知客体一样。比喻实则是人们通过比喻客体来认识比喻主体从而进行新的总结的过程,譬如“她象花一样美”,这一比喻是人们通过“花”这一客体去认识“她”这一主体。媒介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丰富间接经验的过程中正是发挥如此的功能。媒介是人们创造出来为自己认识世界提供的一种渠道,同时(也正因为如此)它又改变、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即制约着人本身。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孙振斌同志还随稿附了一封给朱光烈同志的信,信中提到了国外传学研究的焦点所在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这篇稿件,也在此一并发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探究微信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社会信息系统造成的影响,研究微信营造的新场景以及出现的新行为。  相似文献   

11.
郑丹 《传媒》2017,(20)
网络广播场景营造,主要是指网络广播通过音频节目或广播广告营造虚拟场景,使在现实中有着不同属性的用户能够进入虚拟场景,参与网络广播所设置的仪式,从而完成信息传播、整合用户、统一价值观和刺激消费的目的.用仪式观审视网络广播营造的虚拟场景及其信息传播和用户的信息接收行为,会发现:一方面,媒介给用户传递特有的价值观,以形成与特定仪式的默契;另一方面,由于仪式有着群体性特征,自身需要通过共享场景来使参与其中的用户产生共同体验.  相似文献   

12.
李哲 《新闻世界》2012,(5):225-226
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亲身经历不再是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面的交流也不再是受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媒介和个人以一种微妙的关系紧紧联系在一起:媒介为了生存争夺受众,受众为了信息接受媒介。正如戴维·阿什德所说的,尽管社会学理论家注意到了讯息构成了这种进程并反映了这一进程,但是他们对于社会活动如何与传播环境互动,特别是技术如何与传播行为一起影响这一互动较少关注。而梅洛维茨提出的媒介场景理论对其进行了很好的补充,本文从理论来源、理论框架、理论论证三个方面对梅洛维茨媒介场景理论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赵程 《东南传播》2018,(3):119-120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观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学者提出"媒介即场景"的观点,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移动短视频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并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成一种新的文明现象。本文基于场景理论视角从时代背景、建构方式、社交氛围、场景适配等四个方面,探求以"火山小视频"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应用的场景建构,反思其在场景建构中需注意的问题和移动短视频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媒介的变化,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电子媒介重新组织了社会环境并削弱了物质场所(自然场所)对场景的重要性,使人们的经验和行为不再受其所处场地的限制,也不受哪些人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限制。这种新的信息流动模式对青少年群体社会行为的影响日益显现,从印刷媒介过渡到电子媒介,青少年正在加快融入成年人群体的脚步,童年正在日益模糊。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阅读行为依存于承载信息符号的媒介形态。媒介形态是阅读行为得以存在的基础。媒介形态的变迁引起阅读行为的嬗变。网络媒介对印刷媒介的冲击,使人们的阅读对象发生了变化,阅读的主体结构、方式、性质以及阅读心理和功能价值等多方面也相应地发生了嬗变。与多元媒介形态相辅相成,未来人们阅读行为的多样性、共生性将是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吴雯 《新闻窗》2012,(3):53-54
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媒介即讯息”印证了网络时代的本质,在虚拟网络中传播的“讯息”并不是媒介想要传递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诚然,不断出现的新媒介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曾经预言“技术将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刘洁  杜娟 《青年记者》2022,(1):49-51
在社交直播的传播环境中,一方面人与人的空间间隔日渐趋于消失,实现了自由随意的无限延伸;另一方面却将人与客观现实世界逐步隔离起来,沉溺于虚拟空间营造出来的泛交流关系.本文旨在探究社交直播这类参与式文化现场如何影响人的交往行为,重新思考媒介、交流与场景之间的现实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现实的社会系统中包含着国家、地域、城市、家庭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子系统,而子系统的结构又是由很多的因素所组成的,如"人""群体""组织"等,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同样的,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络上聚集,在网络媒介生态环境中,我们将"社会人"称为"单向度行为ID",与现实社会系统相似的是,网络媒介生态环境体系也存在一定的结构,主要由"单向度行为ID""单向度行为部落""功能媒介""功能媒介生态""媒介生态层"五大结构组成。本文主要分析网络媒介生态结构中最基础的结构单向度行为ID和单向度行为部落的构成。  相似文献   

19.
周捷  王炎龙 《出版广角》2013,(Z1):48-51
网络环境下,阅读行为不断向数字化靠拢,经历着"媒介技术裂变—传播载体裂变—阅读方式裂变—阅读文化裂变"的路径演化。在传播技术革命进程中,媒介样态涌现与融合,新旧媒介交替或取代,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公众经常无所适从,人们创造新技术,同时又不断被技术所驾驭。重读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俯身审视这个信息社会,会发现这位预测家提出的"比特时代""人性化界面""数字化生活"已经成为现实,而且还在往前推进。无怪乎他说:"当我们日益向数字化迈进时,会有一群人的  相似文献   

20.
媒介功能成为网络媒体叙事内容的组成部分。网络媒体呈现出思想文化的哲理性结构和媒介技术功能的技巧性结构,即道与技互动共构的文本叙事特征。评点通过跟帖的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阅读范式,这不仅在于开拓了公共空间,而且也在于将多媒体元素设置为阅读路标,不断培育新的阅读者和跟帖者,点醒阅读者的跟帖和转帖的精神兴奋点,酿造浓郁的交互阅读趣味,并且使人把交互阅读趣味化为精神生命的欲望。信息—评点—阅读—评点循环往复以致交互无限。这样,信息作为叙事之元被黏附于动态的、跟帖式的评点,从而实现作为网络媒体叙事学的一般性意义,即从信息文本个体差异的特征中,抽象出控制叙事和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