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教育》2005,(7):66-68
有这样一句名言:“人,涛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是一门需要教师在课堂演绎诗意之美的学科。生活中的李伶看上去是那么普通。然而只要走上讲台,她便在课堂上绽放着一位语文教师的美丽,绽放着语文教学的美丽。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眼清泉,李伶便以她的“美丽”让学生生命的激流在课堂上涌动,一路欢歌,携着学生身心的愉悦,奔向“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之河。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忽如一夜春风,使小学语文界呈现出了“千数万树梨花开”的喜人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浙江省特级教师盛新凤在自己“构建诗意课堂”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和美”课堂的构想,主张在语文教学中追求到“亦雅亦俗”“雅而见俗”的境界,体现语文教学的“两极之美”。这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黄平 《贵州教育》2010,(20):36-36,40
如果依据最新的课改理念,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可以命名为“课文导读”。教师的核心任务是“导”,它是这样一种教学理念——课堂导学必须强调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强调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教师导读的任务是:设置情境,然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王庆欣 《小学语文》2013,(11):30-32
语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对话教学成了主形式,开创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清新画面。但细观课堂,在对话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课堂话霸”现象,对话的权利并没有涉及所有的学习对象,不少学生成了课堂的“摆设”,似乎课堂所进行的一切均与他们无关。这样的课堂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在有限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最  相似文献   

5.
课堂上的学习是有时限的,永远不可能达到计划规定的目标,学生的能力形成更多依靠的是课外的自我学习,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白这个道理,掌握语文教学中的“取舍”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新课改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型”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形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语文教师,新的课改精神也并没有真正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这样的课堂是死板的,这样的语文教学只会剥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身体验,束缚他们的创造性,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无法得以培养,更不要谈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了。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倦情绪,语文这一学科的独特魅力就无法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8.
冯家传 《新课程研究》2006,(10):66-67,65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课堂的改变是令人欣喜的,成效是明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逐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得到重视与落实。但在一个追求形式创新、关注人文性的思想浪潮影响下,有不少课堂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走偏了方向,走向了热热闹闹的课堂,多媒体当道的课堂、多种教学手段堆砌的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抛弃了语文教学优秀的传统,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一一语言学习、训练与感悟,导致语文课严重走样,重度变味。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无论是作文教学还是阅读教学,都是“我”的“存在”。作为语文教学的两大内容,如果没有了“我”的在场,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荒烟蔓草问的坟墓;没有了“我”的参与和体验,那么这样的教学行为,就是僵尸的游荡。  相似文献   

10.
专题教学作为语文探究活动的尝试犹如一缕阳光,照亮课堂;犹如一滴甘露,滋润了课堂,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地方。语文专题学习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语文专题教学为学生展现了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学生通过任何一个个“专题”的学习,感受到了“天地大语文,语文小天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夏树英 《学语文》2010,(5):51-51
“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这是实施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如何正确理解并实施“教材内容教学化”更为重要,吃透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是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语文课堂,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非生活化”倾向,语文课堂教学没有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与发展,这样的课堂也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追求“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刻意追求的艺术,不是艺术:刻意学习的艺术,不成艺术。当一个教师的学、识、情、才等齐备之时,才是教学艺术臻于成熟之日。”我在教学中,遵从大语文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情智共生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有三重境界。仔细想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何尝不是经历了这样的三重境界?课改之前,语文教学照本宣科、机械重复,教师是“播种机”,学生是“接受器”,盛行“填鸭式”“满堂灌”。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重境界。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课程改革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教学课堂的反思,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这就是理想中的“生态课堂”。生态的课堂就是人这样一个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任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育氛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要追求绿色,追求生命之美,张扬生命之力,努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大自然的本色。  相似文献   

16.
时常听到有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语文课是越来越难教了!越教越不会教了!”这番感叹道出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些尴尬。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对当前语文教学问题进行了剖析,呼吁语文教学要还语文本色。他列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五种现象。“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造成“假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指出,趣味教学,通过游戏学习知识,即“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他就爱学语文,对语文不感兴趣,其成绩往往一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趣味性教学”有助于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且活跃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有助于课堂的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趣味性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一种“操作性”教学,是一种“死的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被当作是无生命力的机器,在接受完机械、繁琐的训练之后,还得接受教师强加的评价,这样的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创造能力,学生的个性、灵气一点一点地被抹杀了。这样死气沉沉的课堂怎样能培养出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我们呼唤作文“生命”课堂。作文“生命”的课堂,是一种有“生命”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活的教学”,它是按照学生的重要天性——探究性、创造性所设计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较长时间在较多场合都能听到或看到这样一种表述:“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真的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吗?语文教学真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就主体、教学主体和语文教学主体作一番辨析。  相似文献   

20.
一、语文参与式教学实施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即教学信息在教师——学生中单向传输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从课堂上的教学进度、问题安排,到课堂下的作业布置、成绩评价,都是教师在操纵着主动权。这种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累积和教学结果一致性的表现,忽视情感的作用和学生个性的发挥,从而抹杀了学生作为“人”的特性的成长(如情感、个性、创造性),也使教师在追求课程统一性、确定性、精确性的同时丧失了独立性与创造性,以至思维趋于凝固、教学程序趋于程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