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学东渐与中国教育目标的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学东渐与中国教育目标的近代化●郭齐家葛新斌教育目标是对人才培养性质和规格的价值限定。中国教育目标的近代化,是指从培养具备封建纲常的“圣贤君子”向培养资产阶级健全人格“共和国民”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从“圣贤君子”到资产阶级“共和...  相似文献   

2.
未雨绸缪:主动应对“WTO”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即将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将会因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WTO”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变化观与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变化观加以比较,从而透视出二者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注重变化,皆主张物之无固定子实在、正反相生、无往不复;同时也阐述了二者的不同之点:“有”、“无”之间转化的顺序不同;在“有”“无”之间何者为主之不同;“有”“无”变化之归宿不同;对“绝对”的认识与对“道”的认识方法不同;二者的变化观之归宿不同。  相似文献   

4.
杨如霏 《英语广场》2023,(23):23-27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弘扬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逐渐被提上日程。“中国关键词”体现了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其英译显得尤为重要,传播效应也因其译文质量的优劣、受众的不同而变化。如何在让译文读者理解的同时表达出汉语原有的底蕴是译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基于接受理论的“读者期待视野”和“文本空白与未定性”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关键词”英译,阐述不同的英译方法及其对传播效应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才能使“中国关键词”英译得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救亡”与“革命”作为时代主题的氛围下,实用主义和历史主义这两种学术思潮在中国的发展及影响与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局势的变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们在中国的广泛影响首先是作为改造社会的武器,这使得它们在中国的发展与被评价均无法割断与政治格局变动的关联,在更大程度上所体现的特质是政治性而非学术性。  相似文献   

6.
l、审题不够仔细,没有领会题意。 【例l】第38题(1)之第一问:“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里要特别注意“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也就是说,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原来处于什么地位,后来又处于什么地位,而不是“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是后者的话,就成了欧洲科技原来有什么内容,而中国科技有什么内容;后来欧洲科技有了什么新变化;而中国科技又有了什么新变化。就像有些考生答的那样:“10-15世纪,欧洲只有远洋航海技术,而中国不仅有远洋航海技术,还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16世纪,欧洲有哥白尼太阳中心学说,而中国有李时珍《本草纲目》;17世纪,欧洲有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而中国有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18至19世纪中叶,欧洲有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一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而中国停滞不前。”这就没有领会题意,只是把原材料摘抄了一下,答非所问,即使费再大的劲也不能得分。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很多新变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是党的优良传统,是统筹“两个大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需,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应然之举。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揭示了“变”与“不变”的关系,要求从话语维度守社会主义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之新;从内容维度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新;从旨向维度守立德树人之正,创培育新时代好青年之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主体,纵览整个中国诗歌创作历史,透视诗歌中的“花”、“树”意象,它们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女性的地位及其心态的发展变化;透视这一发展变化的历程,对于中国诗歌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目前正以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规模渐次步人生儿育女的生命周期。由昔日的“小皇帝”变成今天的“责任人”,这种“角色转换”在中国构成了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将这一群体定义为一个新词汇——“独生父母”。“独生父母”使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人口专家预测,未来10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独生父母”家庭在中国至少会达到上千万个,并将成为社会主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是诗人关于中国的“审美想象与建构”,是个人想象与集体意识交织着的民族共同体形象。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既有与时代集体“共名”的特征,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色彩。在严阵的诗歌中,中国形象与时变化地呈现为“革命和浪漫”、“欲望和沉思”和“自信与期待”等形象,并相应地采用“飘扬的红旗”、“醉人的红酒”和“怒放的红花”等意象来喻指。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由于角色和视角的变化,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态度先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然而,他却始终守着“教育服务于政治”的信条,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向是“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高等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当担当什么任务与角色呢?从“国际化”和“本土化”两个角度,对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新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从“合理性”与“合法性”这一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之历史变化,探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基本命题:“合理性”即大学自身发展逻辑的生发,其核心是理性追求与人文精神的培植;“合法性”的规范与调适,其核心是高等教育的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由于高等学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政治理论考试的内容也相应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即由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课程过渡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形势与政策”。继今年英语试题大“变脸”之后,2003年政治试题也将出现较大改变,不仅在试卷、题型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在各课程内容的考查力度上也有了明显转变。具体情况如下:一、根据《教…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给予中国抗战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又扶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随着同盟国与轴心国力量对比的消长,中国国共两党抗日政策的变化,尤其考虑到美国的自身利益,美国的对华政策由中立转向结盟。执行“中立法”的前一阶段纵容侵略,后一阶段实行“以华制日”策略;与中国结为同盟后,其政策又由“援蒋”发展到尝试“联共”,但抗战胜利的最后阶段又施行“扶蒋反共”政策。本文着重就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多变性及其变化的原因作客观、科学的剖析,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美国对华外交的实质,对我们把握与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的中美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坚守启蒙到倡导“新国学”,王富仁先生的学术追求形成了他特有的“变”与“不变”。变化的是他对十余年来中国文化发展与学术思想发展种种问题的新的思考,是他对各种挑战的回应,而不变的则是他对“五四”启蒙文化传统对现代知识分子历史使命的体认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艺术真实观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范畴,西方以“摹仿说”为主,后来的“镜子说”,“复制说”等都是“摹仿说”的延伸与发展,中国以“言志”为发端,以后的“情志说”,“传神说”,“写意说”都沿着“言志”的方向演化,这两种真实观通过中西方方文艺中的“再现”和“表现”反映出来,随着中西方文艺中的“再现”与“表现”的演化与发展,这两种真实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化与艺术环境的改变,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从“影戏”观到“影像”观的深刻变化。结合张艺谋的作品,具体分析其在探索与创新过程中,通过影像造型所形成的具有表意、纪实、奇现风格的影像世界。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由传统的非法治向近现代法治社会转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的变迁过程;“身份社会”以自然经济为标准,自然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身份经济”,“契约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一个商品经济社会必然是“契约社会”;当今中国社会正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随着新阶层的崛起与官本位的淡化,随着“铁饭碗”变成“泥饭碗”,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从差别待遇到平等待遇”、“从官贵民贱到平等主体”、“从国有身份到买断契约”、“从冤案昭雷到国家赔偿”等可喜变化l这表明,中国社会的等级身份体系巳发生在发生着深刘的变化,我国巳处在向“契约社会”的门槛迈进的历程之中。  相似文献   

20.
隶书简论     
在汉字发展史上,隶书是由“古体”转变为“今体”的转折点,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阶段。它与小篆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成为古今字体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