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南山》与《黍离》是《诗经》中两首著名的政治感怀诗,但二者在情感表达方式、艺术表现形式、对社会关注的角度以及可歌唱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旧注“离离”来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分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彼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彼稷之苗”、“筱稷之穗”、“彼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3.
美,流失得真快! 当我们沿着时光隧道逆行,回到三千年前的黄河两岸,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辉煌又漫长的周王朝,是一连串光照千秋又耳熟能详的名字:周文王、吕尚、周公、成王、老子、孔子……宇宙的烟云缭绕着它,历史的目光注视着它,它的兴起、发展、灭亡,它的文明、智慧、学术,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古老的怀念与惋惜,带来许多崭新的期待与梦想。如同这首欢娱又忧伤的《黍离》,道出了诗人内心无人知晓,无人理解的孤独与苦闷,其浓烈的伤悼影响后世而形成沉郁悠远的“黍离之悲”,以致花残月落,流水无声,以致萦绕在诗人个人心弦上的哀伤变成所有国人心中永恒的悲怆!  相似文献   

4.
《诗经·黍离》主旨之争无碍其艺术力量,其中心意义上的解读应是由形式到实质的审美。《黍离》语言系情到极处的诗性顿悟,并于描摹虚神处留有调外之旨,虚写处又见语调凝重。这源于诗背后的人性真实,这种真实是主体以生存的勇气来忍受苦难的重荷(无知我者),并且超越这种悲剧而有所行动(向天一问),是悲剧之外的悲剧。所以,关于《黍离》主旨只须言明该诗产生的乱世背景,置诸主旨之说于仅供参考即可。  相似文献   

5.
从《孙子兵法.计篇》中一句有争议的话入手,通过互文、比较、例证等各种手法来探讨其真实意义。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孙子兵法》的文本意义,领会和运用其中的军事思想都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姜夔的《扬州慢》词人选高中语文教材有些年头了,读了教,教了读,几遍下来,对序文中的“《黍离》之悲”一说愈来愈觉着不靠谱。  相似文献   

7.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修辞方式多种多样。偏旁修辞在《诗经》中就得以大量运用,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诗经》里偏旁修辞的类型丰富,偏旁修辞的特征和功能在《诗经》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其大量使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比兴手法是诗经六义之二,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一书的价值除其深的哲理及对后世影响至深的浪漫主义文风外,书中还提出了“得意忘言”等一系列作文的修辞标准,并通过夸张,排比等十九类修辞手法的频繁使用成功地实践了其为文的修辞主张。  相似文献   

11.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汉语文学创作的第一座里程碑,由《诗经》产生的大量成语在今天都为人们所广泛使用。这些成语构词精巧、音韵优美、内涵丰富、风格典雅,在修辞格的运用、重言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典雅化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多样的风格特色,积淀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语言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关于该诗的修辞艺术,古今学者均未于之深究,只是在《采薇》赏析的文章中才稍有涉及。实际上,《采薇》一诗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其艺术特色是丰富多彩的。仅拟就其修辞方式加以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4.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也不能再次落后。只有迎头赶上,把国家建设好,才是唯一的出路。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感悟历史,只有永远不懈的开拓,不断的进取,才是强大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周易》古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作,它不仅在哲学思想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而且在语言成就上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周易》蕴含着丰富的修辞思想和修辞现象,有必要深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厉燕 《语文知识》2014,(6):17-18
一、呈现“问题群” 师:今天,我们来读姜夔的《扬州慢》。课前大家已经把相关问题交上来了。这堂课就围绕大家的问题阅读,理解化用杜牧词句的用意,体味作者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7.
徐灿是继南宋李清照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她的《拙政园诗馀》在清初词坛佼佼不群,在中国女性文学序列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徐灿处于明清易代之际,遭遇到一种痛彻骨髓的亡国之悲、黍离之痛。她一直深爱着的丈夫陈之遴又投降清廷,成为她无法直面的"贰臣",而她本人又不得不接受清廷的封诰。因此,徐灿的感情异常复杂痛苦,她的词作具有了一般女性词人少有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8.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词小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2000年12月第2版)注曰:“[《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首句是‘彼黍离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  相似文献   

19.
《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