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3.
4.
课 题:《木瓜恰恰恰》课 型:综合课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木瓜恰恰恰》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木瓜恰恰恰》,感受歌曲的情绪以及恰恰舞的韵律;并能用清晰的吐字咬字、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重点:能用清晰地吐字咬字,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弱起小节的进入以及带有切分节奏的歌词——还有苹果.德育目标:通过学唱印尼歌曲《木瓜恰恰恰》,体验印尼劳动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5.
正课题:《木瓜恰恰恰》课型:综合课教学内容:一、音乐知识:切分音二、歌曲《木瓜恰恰恰》教材分析:《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流传很广的一首歌曲。通过欢快、活泼的旋律唱出了卖瓜人的喜悦心情。由于歌曲运用了恰恰恰的节奏,使歌曲显得非常活泼并富有情趣。歌曲分三段体,大调式。歌词非常生活化,表现了卖瓜人挑着瓜到城里去卖的过程。德育目标:通过欣赏与创编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热爱生活,并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6.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3—6年级音乐教学目标包括: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通过聆听中国和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相似文献
7.
8.
在艺术素质培养过程中,打击乐活动对幼儿节奏感提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打击乐活动更易被幼儿所接受;另一方面,幼儿通过打击演奏的一系列动作,可以更好地去感受音乐节拍,对节奏有更为深刻的感触。所以说,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打击乐活动对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重要价值所在,并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实现幼儿艺术素质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萧萍 《少年文艺(南京)》2002,(8)
一一只小蚂蚁,它的名字叫恰恰,就像一粒爬来爬去的褐色小米粒。一不留神,露出了毛茸茸的脚趾头,和圆溜溜的大肚皮。它总是举起触须,到附近的土坡上,向每个走过的小动物一边跺脚, 相似文献
10.
《小作家选刊(小学)》2007,(10)
高三女生恰恰许久顾不上看她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了,哪怕挺有看点的上海女足世界杯,她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地瞥不上几眼,即便被父母拉到客厅锁定某个电视频道,也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神情茫然的样子。有见解,有个性,爱好读书和写一点小东西,在同学中显得特别另类,这是一位语文老师对恰恰的品读,一个时期以来,她得了不少全国在影响的作文奖,可她平时的 相似文献
11.
<正>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与音乐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歌唱表现缺少情感。为此笔者以苏少版三年级上册《木瓜恰恰恰》一课的两次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一、案例背景《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歌曲表达了印尼人民收获季节的喜悦心情,欢快热情,旋律简洁,节奏规整,由四个乐句组成,都是弱起小节。笔者在第一次试上时,采用了教唱为主的教学方法,把教学难点设定为弱起小节的掌握。教唱 相似文献
12.
13.
刘保明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94,(6)
初中语文课本中杜甫七绝诗《江畔独步寻花》之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最后一句中“恰恰”二字,历来注家纷争,分歧颇多。概括起来,大致有四:其一以宋代朱翌为代表。他在《猗觉寮杂记》中依《广韵》将“恰恰”训释为“用心”,“恰恰啼”便是“用心啼”。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恰恰啼,犹言着意啼”, 相似文献
14.
16.
17.
新选入教材的杜甫《江畔寻花七绝句》之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对其中“恰恰”一词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两种: 相似文献
19.
20.
徐敏 《小溪流(作文画刊)》2003,(Z1)
“哈哈……”恰恰在睡梦中狂笑。“叮铃铃……”该死的闹钟放肆地叫着,“哼,讨厌——”这句话不知说了多少回了,于是她揉了揉眼,蜗牛似的移到书桌旁,顺手拿起闹钟,关掉开关,定睛一看,“糟糕!七点半了,难道昨晚我没调到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