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社新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讲到清初赋役制度的改革——“摊丁入亩”。由于教材叙述简略,不少学生常问起“摊丁入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摊丁入亩”是清初统治者在明“一条鞭法”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实际变化情况而进行的赋役制度的调整。清初赋役制度沿袭明朝的“一条鞭法”,按照地丁双重标准征收赋役,地有地税,丁有丁银。丁税的征收虽有部分已摊入田亩之中,但按丁纳银仍是无地少地农民的一大负担。因此农民常常隐瞒户口,甚至不敢落户垦荒。康熙帝即位后的四五十年间,全国人口数始终停滞在1920万~2000多万的水平上,导致“有…  相似文献   

2.
“摊丁入亩”,是我国封建社会里最后一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它开始实行于清代康熙末年,普及于雍正初年,最终完成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摊丁入亩”是把历代相沿的丁役银(即人头税)合并于田赋银(即土地税)之中,一起征收。具体说,就是将全国各省之丁役银原额,平均摊入到各该省之诸州县的田赋银里,按每田赋银一两均摊丁役银若干计算,然后一起“输纳征解”,故谓之“摊丁入亩”,亦称“丁随地起”,或称“地丁合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古代就推行赋役制度 ,如北魏的“租调制”、唐朝的“两税法”、明朝后期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等。据此回答 1~ 4题。1.“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点是A .废除了人头税 B .以田亩数计征C .赋税折银征收 D .按照资产交纳2 .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A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B .使赋税的征收办法简化C .土地的利用率提高   D .使雇佣劳动者增多3 .明朝后期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雍正帝实行的“摊丁入亩”共同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A .增加政…  相似文献   

4.
“摊丁入亩”是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口在清朝出现了激增现旬,大多数学认为“摊丁入亩”是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摊丁入亩”对清代人口发展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摊丁入亩”固然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摊丁入亩”政策亦有其局限性,“摊丁入亩”政策是封建的赋税制度,是为封建统治服务服务的,因此,有其阶级局限性与欺骗性,有的学之所以认为“摊丁入亩”是导致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未认识到它的比较隐蔽的欺骗性,未弄清人头税以及人口与因亩税之间的关系,就是说只看到剖的表面现象,而未看到问题的实质。如果说“摊丁入亩”对人口发展有影响的话,那就是说只看到问题的表现象,而未看到问题的实质,如果说“摊丁入亩”对人口发展有影响的话,那就是开始时期的口号作用和取消丁税后大量隐匿人口的查出,使人口的表面数字猛增,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三点:中国人口增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相联;医学的发展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农作物新品种的增加与人类食物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张居正实行的赋税改革。一、张居正实行赋税改革的社会背景;二、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三、张居正赋税改革的意义及其在中国赋税史上的地位。唐代杨炎作“两税法”.开创了在我国赋税史上“以产为本”代替“人丁为本”的先河,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在“两税法”的基础上,开始改变了赋役分征的办法,使二者合而为一,产生了“摊丁入亩”的趋势,为清代的“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相似文献   

6.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及其实施状况,对历代国计民生、社会稳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增长都有重大影响。据此回答1~3题。1.与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相比,唐朝中期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特点是A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B .依据资产和田亩多寡收税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 .农民的赋役负担有所减轻2 .明朝后期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摊丁入亩制度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 .以货币形式征收租税B .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C .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D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 .纵观中国古代赋役制…  相似文献   

7.
由于秦汉建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央政府制定的赋税制度针对的是并不掌握权力的一方,晋初门阀士族形成后,经过南北朝、隋朝至唐中叶、赋役制度都是针对士家大族制定的,是中央政府与豪族夺劳力和土地的政策。中南后,赋役制度由重税人税户转变为重税产税地,由针对世家大族转变为针对并不掌握独立权力的富民,明清两代,中央集权高度集中,人口流动加速,明推行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丁税最终被废除。  相似文献   

8.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都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赋役制度。三者的实施在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史上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同时三者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着继承性,因此在命题上有深度可挖。下面,本文拟从产生、内容、意义以及相互联系等方面对三者略做简要的叙述和分析,希望对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有所帮助。两税法,是唐代后期的赋役制度。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在土地与赋役制度上,唐初继承了北魏开始至隋朝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后来,武则天至玄宗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这样就使越来越…  相似文献   

9.
在清代的统治经验中,制度建设不无重要:如摊丁入亩制度、钦差大臣制度、秘密建储制度等等。奏折制度创立于康熙时期,发展于雍正时期,成型于乾隆时期,是清朝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它的产生适应了清初政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某些固定的流程和制度化的规则,对清代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课本第204页载:“雍正帝时,又实行‘摊丁入亩’。”联系上文意,应改为“雍正帝时,正式向全国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以消除这种政策在雍正帝时开始实行之嫌。因为,康熙末年,在广东、四川两省开始实行“将定额丁税摊入田亩”的征税政策。此法取得成功后,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向全国推行。“实行”应为“推行”$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张凌琬$河北省易县塘湖中学@刘格平  相似文献   

11.
"摊丁入亩"制度对清朝人口的急剧增长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这是史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笔者从徽州现存的族谱资料入手,通过对该制度实施前后徽州家庭平均每户生育子女数的统计,得出两者数字接近的结果;并从医学史发现18世纪以前,我国并没有普遍实行行之有效的节育措施.从而认为对"摊丁入亩"促进人口增长的看法要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2.
“摊丁入亩”是清朝初年雍正皇帝推行的,旨在增加财政收入,取得巨大成效。但是教材叙述简略.学生很难理解,下面就此问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明代改革家张居正为了抑制豪强兼并 ,均平赋役 ,改革了明代的赋役制度 ,全面推行了“一条鞭法”。该法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 ,将地税与徭役合二为一 ,按田亩征纳 ,即将复杂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 ,故称“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 ,上承唐代的“两税法” ,下启清代的“摊丁入地”制度 ,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任世江老师主编的《高中历史选择题精练》中有一道题:按照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收税多少的依据是A.财产B.土地C.人口D.人口加土地编者所给答案为B,笔者认为D才是正确答案。张居正改革的特色是赋役合并,化繁为简;量地计丁,差役合并,役归于地,把过去按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地丁或丁粮派役;田赋征银,官收官解。一条鞭法改变了赋役分收的办法使两者合而为一,并出现“摊丁入亩”的趋势,但不等于说丁身就不需交税了,众所周知,秦汉以来的人头税直到清雍正年间征收“地丁银”时才取消,一条鞭法实施时,封建政府收税的依据仍是…  相似文献   

15.
我在中学任教近三十年了,九年前,开始坚持写“教后感”我认为历史教师写写“教后感”很有好处。“教后感”是一种教学笔记,也可说是一种教学日记。写“教后感”就是把自己的教学心得,记于当堂课的教案之后,这一环节可视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我所写的“教后感”内容可分为三类:(一)记自己教学中的疏漏之处。如1983年6月17日,我在《清朝前期的经济》一节的“教后感”里写着:因钻研“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一目的内容不深,教材中有一段话:“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后来,又实行了‘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我在讲课时,对教材中的“后来”二字没有交代清楚,导致学生把清代摊丁入亩制度推行的时空概念弄错了。有的学生书面解释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7,(2)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指出:从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明朝“一条鞭法”到清朝的“摊丁入亩”,历史上每一次“并税”改革,无不是以农民的“减负”始,而催生出另一次“杂派”高潮,导  相似文献   

17.
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主要措施体现为“废费改税”、“摊丁入亩”、“定额征收”三条。其核心是要通过国家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农村财政问题。税改方案改变了农户决策的约束条件,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参照农业租约理论可以发现:“废费改税”取消基层的税费征收权,将导致交易费用的转移;“定额征收”对农户风险承担状况的影响甚微;“摊丁入亩”、“定额征收”的原则强化了农户的参与约束以及激励相容约束。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劳动力流动方面的矛盾,必将因为税改而激化。因此,试点中的方案,作为孤立的财税改革政策,需要在多方面配套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清代广东“摊丁入地”的历史背景;并对粤省实行“摊丁入地”的阶段、方式、意义等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从而说明后期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改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两税法是唐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当时土地集中、商品经济发展的赋役制度。两税法的总原则是“量出制入”,其主要特点是以资产定税。这一制度否定了“以丁身为本”的赋役制度,征税标准从人丁转移到土地资产,对唐朝后期的政治以及唐以后历代税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发展中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齐国“相地而衰(cui)征”、鲁国“初税亩”,应是我国古代征收土地税的开始。西汉编户制度确定了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负担,北魏始行租调制,隋朝和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有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清初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从而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