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一直以隐逸、避世为后世推崇,在积极入世之外,他为后世留下了一条可以"独善其身"的出世之路。然而,陶渊明的避世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远离政治,事实上,陶渊明的"隐"中暗含了自己的政治倾向,这在他对理想社会"桃花源"的勾画中便能看出。本文便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线索,试图展开隐藏在陶渊明隐逸背后的政治哲学,探寻陶渊明"隐"而不"避"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2.
踏寻桃花源     
伍泽 《阳光搜索》2005,(11):50-52
那天午后,翻出陶渊明的书,看到了《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抬头看看窗外,院子里一树桃花将开未开,心下一动打开电脑查询.竟然真的给我找到了:桃花源——湖南常德桃源县境内。  相似文献   

3.
杨志 《小读者》2013,(8):37-3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讲一位晋代渔夫,误入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那里如同人间天堂。桃花源人自我介绍,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相似文献   

4.
晓轲 《山东教育》2011,(12):9-10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一直是人们心仪所求的质朴自然的世外仙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人人在此,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和平恬静,  相似文献   

5.
6.
7.
山有“小口”若有光,良田美池口中藏。渔人有幸数日客,享尽桃源美味香。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历代注家蜂起,诠释接踵。人们非常关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说庐山康王谷者言之凿凿。康王谷,俗称庐山垅。从现在的星子县城乘车至隘口,然后沿着通往庐山的南山公路北行数公里,在一处叫观口的地方弃车步行,即可进入庐山垅。这是一条长达7公里的绝密坳谷,“整个垅中,峰岭对峙,联绵延伸,东靠着最高汉阳峰,西临于长岭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竹木青秀,花草烂漫。屋舍靠山近水,碧荫遮盖村庄,阡陌纵横,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  相似文献   

8.
“人诗意的栖止在大地上。”这是海德格尔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评价。如果没有那诗意的梦想,也许人类与只为生存而生存的兽类便没有了差异。千百年来,这诗意的梦想伴随人类穿过战火,越过尸骸,掠过繁荣,经过衰败,步入一片无边无际的桃花林,那林间隐约的是一条通往自然与和谐的路径,路的尽头是一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荷锄隐士——陶渊明。  相似文献   

9.
徐老师:同学们,为了探索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达的社会理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湖南省桃源县的桃花源感受一番吧!  相似文献   

10.
在《桃花源记》中,太守没有找到桃花源,品格高雅的名士刘子骥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而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找到了与世隔绝,清幽僻静的“世外桃源”,成为当代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11.
12.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魅力绝伦的好地方。当我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之后,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就深深地吸引了早已厌倦了激烈社会竞争的我。不知不觉,窗外明亮祥和的月亮陪伴我进入了梦中的桃花源……  相似文献   

13.
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创设了两个神奇的山洞。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对水帘洞和桃花源进行比较.比较后可加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并拓展学生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赵秋怡 《学语文》2013,(2):71-72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虚构的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历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篇只有360字的散文能够经久不衰地在中学语文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自有其魅力所在,而在文章的分析过程中又会引发我们具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的故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那一片世外桃源的宁静,多少年来都是人们梦中的理想国。我们总是在追寻着属于自己的理想国,有时难免失望,心中却依然有着向往。好像向往着,向往着,理想就会近一点,再近一点,好让追逐中疲惫的身心有个歇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许聪 《初中生》2013,(20):48-49
桃花年年开放,就像是宿命的继承,好比人们一代又一代,无论身经怎样的流离患难,依然心存安宁的美好憧憬。这种坚定,让人心生暖意。说起桃花,大多数人想起的都应该是《桃花源记》吧!身为武陵人,我又怎么能不铭记于心呢?正是陶渊明用简洁、精致的文字营造了一个安详、静谧的世外桃源,让人忍不住心生向往。  相似文献   

17.
李希平 《考试周刊》2010,(50):32-3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中西方文人基于当时社会现实强烈不满而作出的批判、反思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追寻理想的人类生存世界,成为改造社会积极思索的先行者,具有一定的可鉴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从两篇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渊源、哲学反思和社会历史意义等方面比较分析两篇著作,以深化读者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一篇需细加鉴赏、潜心推敲的奇文。古今陶集注家大都对此率尔作注。作者钩深稽远,对“悉如外人”、“问今是何世”,“奇踪隐五百”等关键词语做了切合原意的解释,对读者正本清源,品味陶渊明文中深意会大有启迪。  相似文献   

19.
《集宁师专学报》2017,(2):12-1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吉光片羽的佳作。"桃花源"营造的空灵润秀、神奇轩举美境,千百年来成了古今作家援景寄情的一片沃土,同时也构筑了广大民众神往渴盼的洞天福地。"桃花源"貌似东方式的乌托邦世界,其实是自然生态乐园的诗意呈现。从生态美学视野审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发现"桃花源"体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有机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作为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常读常新,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文化现象,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创作,对后世文人生活哲学和人生态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在重读《桃花源记》的过程中,细加品读玩味,产生一些疑问,疑问一:探寻桃花源的对象,为何设置为渔人?其中有无深意?疑问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代表的理想生活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这种农耕的生活方式会成为中国文人“精神家园”的代名词?疑问三:阐述桃花源物产的丰富,列举“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良田、美池、桑树皆系生活之必需品,那么,举“竹”的用意何在?于是笔者试着从作者的经历、时代思潮的影响、文化现象的积淀等角度来探疑解惑,探寻《桃花源记》中“渔人”“桃花源”及“竹”等文化意象的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