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源氏物语》看“物哀”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诞生于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日本古代小说中最辉煌的现实主义巨著,代表了中古时期的最高成就。这部作品反映了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统治阶级的社会生活,是平安时代贵族阶级的一幅画卷,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贯穿于全书的"物哀"情调,对以后和歌、俳句等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日本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物哀这种独特的文学理念,对物哀的理解是研究日本文学史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2.
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最初起源于对自然美的体悟,就是对花草树木等森林植物和日月星辰等自然物的同情和欣赏。其哲学基础是崇尚"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他们把自然物当做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崇尚自然,同时尊重人的生命个体,这是一种极富有包容性的自然审美意识。在《源氏物语》中,日本传统的自然观以各种形式被赋予审美的意义,并且对日本民族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日本小说《源氏物语》所揭示的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悲惨命运及贵族间矛盾斗争的重大主题主要借助于“物哀”母题来呈现。“物哀”伴随着主题一道贯穿作品的始终。其中那悲切的秋愁使我们感受到了作源于心灵的深沉感叹,而这深沉感叹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悲秋化传统和心理的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4.
从《源氏物语》看紫式部的"物哀"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在十一世纪初叶的东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品中的"物哀"情调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文着意从三个层次分析了"物哀"的表现及深刻内涵,"物哀"实质上是以真实为根底,写触物的感动之心及由此引起的喜怒哀乐诸相.它既源于日本民族纤细温和的情感体验,又因受本土神道与佛教的影响而渗入了理性因素,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5.
《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在11世纪初创作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她鲜明地刻画了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生活,用纤细哀伤的笔调勾画出以源氏为主的贵族男女的感情生活。美丽与哀愁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物哀这一"日本古典文学艺术的魂魄",在其中也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源氏物语》中的第12卷《须磨》,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写得跌宕有致的最精彩的部分,充分体现了日本平安时代王朝文学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贯穿着日本文学独特的“物哀”美学理念,历来被源学研究界公认为全书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7.
《源氏物语》所蕴含的"物哀"是日本古典文学最具代表性的审美理念,其内涵是以"外物诸象"为客观源泉而使"哀"之主体——"人之内心"而萌生出诸多感动,即"感物兴情"。其中"物"作为第一性,人的思想感情是第二性。"物"无所不包,从人事、自然到人间万相。《源氏物语》作为一部鸿篇写实巨著,对"物"的情景描写可谓纷繁生动,其描写手法大致可分为窥见、平面描写、音声描写、嗅觉描写以及远近描写法。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质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文章审美特质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进行比较研究,它们都精心营造了一个凄凉的背景世界,包含着生命悲哀、人生无奈的哲学体悟和追求悲凉的审美情趣,具有一种悲凉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9.
"物哀美"是日本典型的文学理念,也是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世界观的体现,在中国被理解为真情流露,触景生情之意。《源氏物语》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将物哀的审美情致发挥到了极致。而作为中国文学代表的《红楼梦》中也多次体现出物哀之美。这是两国长期以来文化互通,相互影响的结果。中日两国人民也是最具有物哀情致的真性情民族。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历来被认为最能体现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本文结合小说《边城》,从小说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环境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对传统美德的深情赞美及故事情节的简朴优美等三个方面对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能”是流传世界的日本古典歌舞剧,从“能”这一艺术样式中可以看出日本古典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两个范畴:幽玄和物哀。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日本人审美观的决定性因素,日本人的自然观是其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禅宗意识的深层渗透对于日本人美学观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促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2.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前期小说创作的名篇之一。在这里,他以“物哀”之笔,饱蘸伊豆风情写下了一个凄婉含蓄而又朦朦脆脆的青春爱情故事,其间不渗透着日本古典的审美意蕴。作者于温柔的伤感、波波的哀愁中不懈地寻找其精神家园。浓郁的审美意识流淌于作品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3.
熊辉 《考试周刊》2014,(26):34-35
演歌多数是描写世间的男女悲情、喜怒哀乐,并配以哀怨的旋律,被公认为"日本之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它深入人心,最终走上和民众的日常生活、情感相结合的道路。但与之相对,还是有很多外国朋友,甚至是部分日本年轻人对演歌这种传统文化比较陌生。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阐明演歌与日本的紧密联系,分析得出:演歌不仅表达了日本人追求瞬间美、物哀的思想,还深刻地体现出了日本的海洋性,内外结合的文化吸收方式,以及政治与文艺相脱离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代表日本“物语”文学最高成就的经典著作——《源氏物语》,深受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影响与浸润。《源氏物语》中所体现的法天贵真的美学观、超然物外的哲学观以及天人合一的术数学等,处处存在着道家思想的影子。本研究对《源氏物语》的道家思想渊源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论证道家思想与日本文学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本当代知名女作家井上荒野的力作《切羽》主要围绕一个生活在远离喧嚣的孤岛上的女子展开,讲述了主人公阿清和丈夫的平静生活因音乐教师石和的到来而引起了淡淡的涟漪,但这小小的波澜很快就因石和的不辞而别而告一段落。女性特有的敏锐洞察力和温润细腻的笔触所表达的这段压抑克制、含蓄隐忍的情感,体现了日本人所具有的"物哀""幽玄""空寂"等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6.
鲍辉 《林区教学》2013,(2):69-70
一些学者往往以西方的悲剧或是悲剧理论来评论东方的悲剧,更有甚者,得出东方缺少悲剧或是无悲剧的结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以及日本巨著《源氏物语》中体现的悲剧精神是西方悲剧中所无法比拟的。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同属于东方悲剧的两部著作在主题思想上﹑人物形象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在此由于篇幅限制对这部分不做赘述。可是另外,由于文化土壤以及民族性格的差异,使其在悲剧意识上的体现也出现很多不同之处。文中主要从两部著作中对悲剧意识的描写中来探讨比较中日民族在悲剧美学意识上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林文月与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语言艺术上的比较得出几点想法:1、自然之美是"物哀"触物感动之心的基础。2、《源》之"幽玄",是一种接触自然风物时普遍流露出的风雅品性,表现了一种自然的、孤独的生命状态之美。3、"知物哀"的主题贯穿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之中。  相似文献   

18.
《源氏物语》汉译本于80年代初出版以来,学界对其主题思想的理解有不同意见。主要有“批判揭露说”、“贵族恋情说”、“物哀精神说”。而以“物哀精神”说最为接近作品原意。不过“批判揭露”说却是国内学界的主导观点,这是长期流行的“阶级—社会批评”模式使然。可喜的是近年对《源氏物语》的评论出现了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黄昏"意象在日本近现代的散文、小说以及其他文艺作品中的出现频率很高,成为解码日本文学的关键词之一。从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到村上春树等人的作品中,"黄昏"意象深刻体现着日本近代以来文学的独特变化历程,并昭示着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传统。  相似文献   

20.
诗人叶芝尊奉非功利的神秘超然之美与精英视角的英式牧歌之美。此种审美理想,势必与工业文明社会、爱尔兰的政治现实,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本文从叶芝的审美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入手,对《勒达》一诗展开文本分析,揭示诗句中暗喻的诗人在冲突两端之间,从畏惧、逃避到勇敢面对乃至和谐互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