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试图在不改变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框架的前提下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主体—精神”能动性,具体经历了四个逻辑环节:对“总体性”的追求开辟了“主体能动性”的哲学端口,对意识形态的“松绑”圈定了“主体能动性”的实现场域,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微观统治力批判呼唤着“精神能动性”的生成,对“精神能动性”的革命力量兑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主体—精神”能动性生成的最后环节。卢卡奇等人以回归主体性的方式去重新定义“总体性”的精神真谛,实际上是将“主体—精神”能动性僭越于客体必然性之上,默认了二者的割裂对抗,这既为多种文化心理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可能性空间,也迥异于“融主体性于客体必然性之中”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真谛。  相似文献   

2.
俞军 《教学月刊》2000,(12):17-18
人的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是人作为主体而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不少专家曾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加以概括。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换一个角度讲,人的认识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对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不应从客观,而应该从主观、从人的主观能动活动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社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正是因为有了人的自主能动性,才有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源于人的能动性中包含着受动性,它以人的主体能动活动为基础,不是外在于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寓于人的主观能动活动之中的。人的主体能动性是正确把握人类社会规律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意旨是文章的主宰,文章的灵魂,它始于客观世界,伴随文章建构主体的立意、表意,终于文章接受主体的解意。文章的意旨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存在于文章建构主体审美意识之中,存在于再现客观世界和表现主观世界的文本之中,存在于文章接受主体对文本的解读之中。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们的哲学正处于“困境”之中。如何使之摆脱“困境”,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除了要研究现实和时代精神外 ,还必须要有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以推动哲学发展的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哲学家的主体能动性在哲学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而哲学家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又离不开哲学家的个人素质。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很多专家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来概括主体性,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  相似文献   

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观念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并不改变客体现存的状态,只是在主体大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再现了客体,从而形成观念的东西。主体对客体这种观念形态的反映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根源意义上依赖于主体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但是又不能简单、直接、完全地归结于实践。因此要充分地说明主体观念反映客体的认识活动之所以能够发生,还必须从主体本身入手。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体认识结构及其建构过程的考察,从另一个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探讨人的本质时指出:主体性是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能动性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创造,侧重于主体能力;自主性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要素的占有和支配,侧重于主体权利;自为性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内在尺度和根据,侧重于主体目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三者的结合与统一,才是完整与真正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论“受教“主体的能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对象之主体能动性概念内涵有四个依次递进的层次。发挥教育对象的能动性 ,就在于确立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促进和培养主体自主、自觉和自由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是人类主体进行社会历史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属性,其核心表现为能动性。能动性是指行为主体基于自身与环境因素,主动选择、决策判断并产生目标导向的能动行为以达成既定目标的能力。主体性存在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动认知与能动行为之中。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其能动性不可避免地受到主体自身与学校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提升主体性视域下的教师能动性,应确立“师本位”学校主流价值观念,教师自身应树立坚定的能动信念,主动提升教学效能感,形成积极的身份认同,激活主体自觉,确立“能动者”身份;学校管理者应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创设“师本导向”的组织氛围,赋权增能于教师,构建“师本位”学校环境。  相似文献   

11.
黄红 《考试周刊》2009,(6):44-45
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理念,也彰显了学生学习活动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于主体能动性的片面观点的批判,首次对主体能动性作了科学阐释。指出主体能动性是主体在认识、改造世界中所体现出的能动的创造力。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有质和量的差别,因而就存在着如何正确发挥的问题。现阶段,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而被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能否被很好地实施和实现,关键在于主体能动性能否很好地发挥。因此,马克思关于主体能动性思想在现今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杜威的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集中反映出经验主义的思想印记。通过再现与表现的途径,教师创造出教室里的生活情境,即教学情境。旨在依靠环境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某些反应,达到教育的效果。在再现的物质情境或表现的虚拟情境,教师和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将体现个人色彩的经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14.
实践层次结构浅析刘国建实践作为人类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于客观现实之中的。事实上,实践的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大特点,以及实践在主体与客体相互沟通中的桥梁作用,只有在...  相似文献   

15.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小学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一、主体性理论的基本含义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很多专家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来概括主体性。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在主…  相似文献   

16.
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有关“意识能动性”的论述存在一些混乱和不确之处,似应重新审视: (一)“能动性”与“反作用”相混。反作用伴生于作用,与能动性并无必然联系。能动性是作用与反作用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性,而不是作用和反作用本身。具体地说,它是人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人的特性”,即“主体的能动性”。(二)“能动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一些专家和学者常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来概括主体性,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其主体性成成尤需要培养、提高和引导。促进学  相似文献   

18.
“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进入研究现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进入研究现场陈向明在“质的研究”①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研究与其说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再现,不如说是双方的一种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这是因为研究者认为,任何“理解”都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9.
释“主导”     
钱梦龙老师在80年代初提出来的“三主”教学观,影响深远,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改的发展。“三主”之中。以训练为主线,似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吻合,因为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不是从“训练”而得,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却是颠扑不破而且历久弥新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不过,主导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又使不少教师感到困惑,两者难以和谐接轨,因而尚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记得巴金说过“只有写,你才会写”,其实此话不但适用于写,读、听、说三项也无一例外。语文教学只有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收到提高语…  相似文献   

20.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观念反映,这种反映并不改变客体的形态,只是在主体大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再现客体,从而形成观念性的东西。主体对客体这种观念形态的反映何以能够实现,除了必须以客体的存在作为前提外,还必须依赖于主体的能动性;而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以有巨大的能动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主体具有反映它的认识能力的认知结构。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有没有一个认知结构存在?哲学家们进行过长期的探索,经典作家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在这里,我们也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