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接受美学对电影研究起着促进作用.但它孤立地强调其超越作家、作品的决定性作用,其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电影的翻译便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性。中国文化负载词无处不在,这也同样包括中国电影台词。目标语观众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并接受一部电影取决于电影的字幕翻译。前人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学文本,中国电影中文化负载词字幕的翻译研究比较少见。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地位,重视读者审美经验及其对于作品的反应和接受。本文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探讨了电影《非诚勿扰》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相似文献   

3.
简论接受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美学作为当代美学、文艺学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艺思潮和文艺美学方法 ,它反对作品中心论和单纯的作家研究 ,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 ,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和接受。对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有着重要的创新意义。本文就文学创作与接受 ,作品与读者间的相互关系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理论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特点是以研究读者的接受为中心。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了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读者阅读和接受作品的时候,作品和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废纸。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与作品本身同样重要。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阅读活动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益的启示。启示一:学生应该是课堂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用接受美学的部分观点和理论来审视批评暴力美学电影,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如果没有了读者的参与批评,那么这样的作品是不完备的,甚至是空的。同时无论任何影视作品,当读者观看完之后,它所呈现的主题思想应该是:感情是真的,人性是善的,让人觉得世界和生活是美的,是值得我们留恋和珍惜的。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以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为中心,文本的最终实现需要融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作品的意义,并在此过程中留出足够的空白点。本文试图将接受美学理论运用于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中,并在详细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的分析和论证后得出了接受美学对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美学理论对取决于传统阐释的“作家”和“作品”中心进行了反拢,提出了决定作品社会价值与意义的只能是不同层次的读者。读者的作用可以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得到证明。但读者的话语权力也不是至尊至上、一言九鼎,他(她)要受到多方面制约。读者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接受美学理论对此语焉不详,这又不清楚地显示了其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读者接受与巴金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创作的接受研究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深入研究的课题。传统的巴金研究仅把作者与作品作为考察的对象,把巴金的意义局限在文学的创作与作品的表现的封闭圈子里加以认识,而曾经深受读者欢迎的巴金及巴金的文本的意义的具体化过程实际上包含了接受者能动的参与,所以现在应尝试运用接受美学的方法,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研究巴金及巴金创作,把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从长期以来的“作家——作品”调整和扩大到“读者——作品——作家”方面来。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德国的姚斯、伊瑟尔等人为代表提出的文学理论.它突出强调文学作品读者的接受活动的决定性意义.强调接受过程乃是审美价值效果实现的过程.同时。还研究读者接受对作家作品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于是人们把西方的接受美学当作多元解读的理论依据而奉若神明。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电影接受时,接受美学的许多成果给我们以借鉴和启迪。本文认为,原来的电影研究重于研究电影的“第一文本”,忽视了研究电影的“第二文本”,忽视了对电影观赏心理的深入研究,因此主张,要注重对电影作品本身的研究,对电影艺术家及创作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再度解读三毛及其作品,揭示三毛作品备受读者青睐的内在原因,从中探究三毛作品蕴含的鲜明时代烙印、独特人生感悟和愈久弥新的审美接受魅力,彰显其价值新意。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见,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只注重创作研究、作家研究和作品研究,而是专注于接受研究、影响研究、读者研究。本文试图运用接受美学原理从垂直接受、水平接受两方面考察莫泊桑短篇小说在不同读者层中产生的效果史、接受史,从而说明莫泊桑短篇小说巨大的精神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并从中获得关于真正杰出作品的有益启示,发现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是兴起于 2 0世纪 60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理论 ,是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 ,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 ,接受美学虽然是一种文学理论 ,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本文就从接受美学角度 ,对电视接受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其实就告诉我们阅读的多解是必然的。接受美学的理论则从另一个角度为新课标的理念提供了依据。接受美学把文学区分为“文本”和“作品”,作家的创作尚未经过接受的仅是“文本”,只有被读者接受的“文本”才能成为“作品”。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关注读者及阅读接受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关注作家、作品的局限,超越前人引入了读者的要素,其核心是把文学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读者——作品,突出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如果在作者——作品——读者链条中,让读者成为空白,那么作品的审美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接受美学引入电影研究领域,重点论述了电影观赏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并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电影观赏与电影创作、电影批评的辩证关系,为发展和繁荣电影创作、电影批评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研究接受美学理论及其与电影翻译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电影的汉译策略,并以迪士尼动画电影Mulan为例,用接受美学的角度寻找电影Mulan字幕翻译中的美学元素及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9.
穿越电影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并充斥于电影院线的一种新类型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欢迎。穿越电影的出现与流行,与受众的接受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接受美学角度入手,试从期待视野、潜移互动和艺术共鸣与升华三个方面分析穿越电影的受众心理,为穿越电影从众多电影类型中脱颖而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萨特认为,阅读不只是被动地等待和接受作者现成的提供,而同时是揭示和创造的过程."全部文艺作品都是呼吁".所谓向读者"呼吁",实质上是呼吁读者的自由精神.萨特的这种重视读者的作用,把读者的自由与创造看成是实现作品存在的不可缺少的成分的美学思想给接受美学以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