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海经》为上古大禹治水的见闻录。它与《禹本记》(已佚)、《禹贡》一起,记载了禹治水的全过程.《山海经》究竟是禹治水的见闻录,还是“神话之渊府”、“巫书”?这是研究《山海经》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是清楚的,但被一些学者扭曲、歪曲了.尤其是《山海经全译》,越来越离题.因此,有必要正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在英语世界真正意义上的翻译与研究始于美国学者希夫勒于1978年节译出版的《山海经之神怪》(The Legendary Creatures of the Shan Hai Ching)。到目前为止,《山海经》5部英译本已经逐步打通了其西传与研究的通道。同时近20年来,以法国学者利希特曼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正逐步对《山海经》进行深入研究,《山海经》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正在日趋增加。然而,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相对局限,《山海经》在海外的影响力仍需国内学者对其研究成果的主动传播。  相似文献   

3.
论现阶段《山海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海经》研究有年矣。自晋郭璞注《山海经》以迄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千余年间,《山海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只限于浅表层次上,正如袁珂先生所言,“山而在山川古今异同”。现阶段的《山海经》研究,从地理范围上说扩展到世界圈,从内容上说则提出了“信史”说,从研究方法上说则与其他学科开始接轨。以上三方面,则构成了现阶段《山海经》研究的特征和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4.
以前,人们大都习惯于把《山海经》当作古代神州的地理书看待。但是,近年来海内外的一些学者,例如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发现成果不少都能同《山海经》挂上钩。把这些新的成果系统化起来,一些学者又渐渐发现,《山海经》是一部记载距今约五千年前后的世界地理文化的“奇书”和“天书”。胡远鹏在《淮阴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上发表的《<山海经>:揭开中国及世界文化之谜》一文,综合介绍了这方面的资料和情况。笔者有感于此说的新奇性,特予以摘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篇目是《山海经》传统研究三大难题之一,刘歆《山海经》篇目又是争论的焦点。在回顾《山海经》篇目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论证:刘歆所称“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乃刘氏等人校编《山海经》时参阅过的材料之篇数,计《山经》材料5篇,海外海内经材料20篇,大荒海内经材料7篇;刘氏所称“今定为十八篇”乃定本之篇数,计《山经》5篇,海外海内8篇,大荒海内5篇;《汉书·艺文志》所称《山海经》“十三篇”当指《山经》5篇和海外海内经8篇。  相似文献   

6.
《阿长与〈山海经〉》的标题很耐人寻味,一个“与”字实在不可忽视,它强调了“阿长”同《山海经》的关系。在写阿长买《山海经》之前作者所叙述的有关阿长的种种行为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位虽然爱“我”但粗俗、没有文化的地道的农村妇女阿长,而这样的阿长与《山海经》本来是毫无关系的,“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只是因为“我”很想得到它,阿长才“与”《山海经》发生了联系,把它买来送给我。如是果仔细吟咏题目,就会感受到包含其中的是作者对阿长的浓浓深情,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一波三折的。作者写阿长买《山海经》之前,所叙写的阿长…  相似文献   

7.
在阐明“《山海经》神话群系”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源自《山海经》的女娲神话、射日奔月神话、黄帝蚩尤之战神话、西王母神话、桑蚕神话的传承流变,并在东西方神话比较研究中展示了东方《山海经》神话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汉代学者刘歆在给汉成帝的《上(山海经)表》中说:禹治水时,“益与伯翳士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上,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自古号称奇书,但所记往往难以理解,常被后世人斥为荒诞不经,甚至连屈原也不得不发为《天问》,司马迁也曾感叹说:“《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山海经》并非真的如通常认为的那样荒诞不经、飘渺离奇。本文对《山海经》的神怪做出分析,并对其成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殷商甲骨文中的“尸”字指称东方之人,后字义有所衍化,亦用来称谓祭礼之时替代死者受祭的活人或神主、神象等。“尸”字在《山海经》一书中被频繁而灵活地使用,究其内在联系,当与东方方士的习惯用语相关,本文在分类诠说《山海经》中“尸”字诸义的基础上,再论及夏耕之尸和鳖灵之尸,力求从神话传说中寻找到一点儿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1.
近一百多年来,彝族起源一直是中外学者争论不休的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古羌人”说、“古濮人”说,“古滇人”说、“卢人说”、“卢戎人”说、“僚人”说、“元谋猿人”说、“高加索人种”说、“马来亚”人种说等等。其中“古羌人”说是当前学术界影响最大的观点.最近易谋远在《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发表《论彝族之起源》一文认为,彝族的先民是昆明夷,而昆明夷又是中国北方古戎  相似文献   

12.
承认或基本承认《山海经》地理内涵的学者对此书地域范围的理解不尽相同。对20世纪《山海经》地理范围讨论中的主要观点,即传统华夏说、局部小区说、世界圈说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解读《山海经》。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中写道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 ,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由此可见 ,少年鲁迅对《山海经》这部书可谓是朝思暮想 ,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尤其是“远房叔叔”绘声绘色描绘的《山海经》书中的九尾的鸟 ,三头的蛇等动物 ,它们是那样的神奇和怪诞。我相信同学们的好奇心比少年鲁迅也少不了多少 ,真想把《山海经》这部书拿来 ,一睹为快。既然《山海经》这部书有如此之吸引力 ,那么它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 ,它又何以能激起我们如此之强烈的好奇心呢 ?下面我们这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山海经》是…  相似文献   

14.
百草园     
为什么闲聊叫“谈山海经”民间将闲聊称之谓“谈山海经”。《山海经》是一本古代地理著作。分“山经”与“海经”两大部分,共3万多字,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即出于此书。再如“海外西经”中说:“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  相似文献   

15.
千古奇书《山海经》,里面到底讲些什么?很难有人说清楚。按照汉代人的观点,《山海经》一书的性质属“形法家”。“形”者能看清形态的物类,如太阳、月亮、星星之类;“法”即法则,事物的变化规律。打破《隋书·经籍志》以来以《山海经》为“地理类”的传统桎梏,还刘秀校定《山海经》为18篇时的原貌,从地上读到天上去,《山海经》基本是一部“天书”。它以宇宙本体论为框架,在观象授时、制定历法、岁时祭祀的过程中产生神话。再从天上对应到地上,“天人相应”(汉代人的观点),比喻万物众生,形成了“闳诞迂夸”(郭璞语)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外文化中,人们都普遍强调“志”,志就是一个人的志向、目标或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立志方面的名言俯拾即是, 《礼记·儒行》篇中说: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北宋文学家苏轼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明代学者王守仁也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美国人卡耐基有一段关于志气  相似文献   

17.
《山海经》有丰富的远古史料。“《山海经》记载的石和奇禽怪兽反映了石器时代的狩猎生产”;“《山海经》记载的女权材料反映了远古时代母系社会形态”;“《山海经》记载的炎帝黄帝”,“《山海经》记载的伏羲、尤传说”,“《山海经》记载的帝使传说”等内容,均反映了《山海经》远古时代史内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本绘图山海经》进行评价,指出该书在近年出版诸多《山海经》研究版本中,为独树一帜之作。该书在对《山海经》文字的研究和插图都有许多新意。  相似文献   

19.
“讲中外之故”注释辨正唐遇春“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受法。”(梁启超《谭嗣同》)“讲中外之故”,中学课本注:“讲求(研究)中国和外国的国情。”先看“讲”。《说文》:“讲,和解也。”王筠注:“顾春秋时书,但有讲学义;战国时书,始...  相似文献   

20.
滇西?黄河?     
一直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扶永发所著《神州的发现》说滇西才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发祥地。扶永发这一新说基于他对《山海经》的研究。他通过实地考察,并应用现代地图和地理学知识,认为《山海经》是大禹时代根据《山海经图》写成的一部综合性地理书。书中许多“怪物”其实是地理符号,所记载的位置就在今云南西部东经101度以西,北纬23度以北的地区。书中记载的炎帝、黄帝、尧、舜、禹等确有其人,并非神话人物。他们生活的地方就是远古时代中国所在的标志。据此,他认为,远古时代的中国在滇西,而不是历史上所说的黄河流域,只是到了商朝的成汤之世,进行一次大迁徙,才使政治、文化中心从今云南西部转向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