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李润新 《文化学刊》2009,(1):112-112
李润新教授在2008年11月17日《光明日报》第11版《“汉字难学”否专家有新说》指出,学会2500个汉字常用字,即可通读99%以上的汉语读物,这是汉语特殊、优势之处。可是由于“词本位”是以词为教学和记忆单位,学生要学会比汉字数少则几倍、多则十几倍的词语,使汉语的优势荡然无存。回归到“字本位”为核心理论,我们就会从“词本位”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就会在汉语研究上改变印欧语系拼音文字的“旧眼光”,以汉藏语系的“新眼光、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文学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之一,承载着蒙古族丰富的历史、地域特色与价值观。在全球化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蒙古族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蒙古族文学作品《流浪的盘羊》为例,文中包含大量蒙古族文化负载词及其中文常用表达,该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通过分析蒙古族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翻译,结合具体有效的翻译策略,考虑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传达文化的特殊信息,使原语和目的语读者产生相同的阅读体验,以维护生态平衡和文化多样性,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增进世界对蒙古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3.
喻词是汉语词汇中较特殊的一类词,这类词广泛分布于汉语成语、歇后语和固定词语中,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产物,有的还形成了固定的文化意象并一直保留在汉语词汇中。本文从汉语的思维方式特征入手,从汉民族整体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合对汉语的影响出发,以汉语喻词的形成基础为起始点,结合汉语辞境相融的特点,阐明汉语喻词的范畴分类,并对喻词和词语的比喻意义作一定区分,从而找出喻词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该民族语言词语产生的背景和渊源,又决定着词语意义引申发展的方向,所以,汉民族马文化研究常常是汉语中含有语素"马"和某些无语素"马"这一类词语的意义产生和发展的渊源。本文以有关的历史、文化、文学、文字的广博知识作基础,旁征博引,考察论证,对词语的意义进行了马文化探源,从而探得词语的文化涵义,简称文化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网络文化的多样化、个性化走势,互联网上涌现出了诸多种类的网“客”,产生了一大批“客”族新词。这些网络“客”族新词的涌生,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本文对网络“客”族新词产生的语言机制与社会文化心理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汉语同素逆序词——一种特定的汉语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彦斌 《文化学刊》2012,(3):150-163
汉语同素逆序词,或简称汉语同素词,是一种特定的汉语文化现象,一种特别的构词法。汉语同素逆序词学习的出现,首要是一种适应汉语自身发展要求的特定的构词法。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同素词的考察与比较分析,在"汉字文化圈"产生影响与交融的"涟漪",以及有关同素词规范的两点补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一部乾隆时期(1748)编纂的官方汉语、葡萄牙语对照辞书为例,抽取两则词语进行分析,指出尽管该书完成于京城,但其中仍遗留着一些澳门的地域文化成分。通过对比这两则汉语词及葡语释义,分析出地域文化遗痕是导致其语义不对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汉语文化词不同于一般词汇,汉语文化词承载着丰富的汉语文化,是人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中的颜色文化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偏好。由于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颜色文化词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颜色文化词的涵义是很有必要的。该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中西在颜色文化词方面的认知差异,探讨其产生的文化归因,并且提出相应的使用建议,希望可以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方便”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常用词,但该词的本义却不是常用的词义。由于历史文化的不断演变,“方便”产生了多种词义。根据《对外汉语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方便”一词属于初级词汇,但结合国际中文教育课堂教学,发现外国留学生对于该词的理解比较模糊,混淆该词的意义及用法。一般意义中的“方便”对于外国留学生能够理解,但在具体的一些语境中,则会产生新的含义。该文首先提出“方便”一词的多种含义,介绍“方便”的来源与本义、“方”和“便”的词义探析、“方便”的词义演变,“方便”的英文释义、留学生习得“方便”一词在语义和语法两个平面上的偏误分析及通过“方便”一词看出的国际中文教育词汇义项教学中的问题及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光棍”族新词与社会文化心理通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镜像,社会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一定的语言,忠实地记录着、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活。近几年,随着“光棍节”的流行,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步产生了一批与“光棍节”密切相关、富有鲜明特色的“光棍”族新词。这些“光棍”族新词的出现,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宣传”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为“传达宣布”之意,如《三国志》中有“宣传军事”“宣传明教”,《北齐书》中有“宣传文武号令”等语。日本用古汉语中这个词来意译英语中propaganda 一词(日文中写作“宣伝”,音为senden),所以“宣传”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外来词”,收入《汉语外来词词典》(刘正、高名凯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同不少外来词一样,它一旦被吸收入民族语言之后,含义逐渐有所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宣传”一词的释义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1978年。)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探讨动物词汇在英汉语中文化内涵及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并着重分析对比动物词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同一动物在英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使跨文化交流更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新词层出不穷,这些语词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化,而且部分词语的出现更是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在"裸"族词汇中,出现了诸如"裸奔""裸退""裸婚""裸官"等新词,与此同时,"裸"字的语义、感情色彩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基于网络中的"裸"族词汇现象,分析其词汇特点,并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探究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颜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颜色词不仅反映的是人们对这个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也是对主观世界的一种升华。我们在认识颜色词的同时,也一同了解了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级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文化内涵。本文在分析维汉两个民族颜色词语内涵的基础上,阐述汉维语文化中不同颜色的文化内涵,利用对比研究法、举例法等,对汉维两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5.
商务汉语文化负载词是语言词汇系统直接或间接反映中国商务活动独特文化的词、词组、习语、成语、典故等。其文化负载内涵对来自低语境文化商务汉语学习者有一定障碍,缘于高低语境文化交际信息与语言编码传递、时间支配、隐私、集体与个人主义等差异。通过探索非等值、征喻性和交际性等文化负载词特点与实例,案例分析、对比与联想、线上线下等方法,使低语境文化学习者更好习得商务汉语文化负载词,提高在中国开展商务活动交际能力,对讲好中国故事、开展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持续动乱,各民族语言接触频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佛经翻译中梵、汉语言接触,涌现大量新兴词语,引起了汉语原有词汇系统较大的变化。考释中古佛经词语,有助于厘清词源,助益现代大型辞典的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17.
李淼 《文化学刊》2011,(4):144-149
根据现代语料库的定义,结合汉语俗语词辞书自身的特点,讨论了建设汉语俗语词辞书语料库的目的和详细的建设方法。使汉语俗语词辞书语料库在珍稀古籍文献的专书研究与整理;俗语、俗语词的综合与分类研究;编撰汉语俗语词辞书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涛 《文化学刊》2009,(5):8-10
一、“山寨产品”与“山寨文化”的区分 2008年以来,“山寨”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流行语,如果不去了解它的意思就觉得自己跟时代隔膜了。单从词源上说,“山寨”一词当然早已有之。《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收录着,解释是:“1.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2.有寨子的山区村庄。”  相似文献   

19.
合同文本中,subject to、pursuant to、in accordance with常用作同义/近义词表达当事人行事之依据,多被翻译成“根据”,但实际上三者的搭配和使用语境大有差异。该文在自建合同语料库的基础上,以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以三者为节点词,考察其搭配行为、语义倾向和语义韵。研究发现,三者虽为近义词,但实际使用中搭配、语义倾向和语义韵均存在明显差异:subject to多与权力授权、行为约束类语义范畴词语搭配,积极、中性和消极语义韵俱全,以中性居多,但与消极涵义搭配词共现的频数显著高于其他两词;pursuant to多与“具体条款+编号”搭配,in accordance with较多与法规、规则规范类词语搭配,二者都表现出极低的消极语义韵,前者带有一定的积极语义韵强度,后者中性语义韵占绝对地位。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新兴称谓语是网络语境下产生的独特文化景观。本文从构词角度出发,剖析其结构方式,其中主要包括谐音、缩略、词语模及零手段;同时,立足网络语境文化,进一步对网络新兴称谓语群体的特点进行探析。其中,网络新兴称谓语的特点主要包括淡化社交指示功能、提供语用身份选择资源、有助于所指图示化程度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