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艳 《对外大传播》2010,(11):34-35
在世博会期间,笔者参与报道了包括苏州"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无锡"城市创新与城市未来"等主题论坛。同时参加了世博园内的场馆论坛,如俄罗斯馆世界儿童日论坛、法国馆保护文化遗产等论坛。  相似文献   

2.
杨旸 《文化学刊》2012,(2):186-191
2012年1月7日-8日,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人类学专业创办的"医巫闾论坛"召开了题为"人类学的东北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沈阳师范大学刘平教授和吴世旭副教授共同邀请了20余位关注东北研究的人类学、社会学、  相似文献   

3.
郑立新 《文化交流》2014,(11):50-54
作为2014年中俄文化交流的重头戏—"永恒的记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暨中俄(苏)建交65周年音乐会,于2014年10月2日在莫斯科爱乐之家音乐厅隆重上演。近年来中俄文化年和各个方面、各个界别的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这使我想起去年我参加阿列赫姆国立大学国际科学教育论坛的情景与感受。2013年10月29日,我们佳木斯大学一行10人通过萝北名山口岸出境,前往俄罗斯远东比罗比詹阿列赫姆国立大学参加国际科学教育论坛。会议是在30日进行的,上午共有7人在主楼会议室进行大会主题发言,下午在分会场进行小组发言。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2,(6):154-154
李萌在《社会科学报》2008年4月10日撰文指出,利用法定化这一契机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科学、有效的重构与再创造,同时立足于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从"文化资源管理"的专业视角,对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这类"文化资源富矿",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全面挖掘、再创造和再生产,是传统节日文化有机“长入”今日社会生活的关键。唯有如此,传统节日文化才能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正是在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反复“咀嚼”与“品味”的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创造的因子。  相似文献   

5.
大学以育人为本,而大学文化则是育人的最重要力量。随着对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认识深化,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已受到大学乃至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我国各大学的文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并不很高。本文针对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大学应该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设计、内容规划和方法创新、历史凝练和前瞻研究等基础工作,实现思想重视到行动重视、零散建设到系统建设、传承为主到传承创新并举三个转变,以提升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伴随着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地建设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解决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3个逻辑辩证关系:一是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人的关系;二是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发展的关系;三是大学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3个逻辑辩证关系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就会严重影响大学文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对外大传播》2010,(10):55-55
本刊讯9月1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0)"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由6个分论坛组成,即:"大师高端论坛"、"企业家高端论坛"、"学者高端论坛"、"媒体高端论坛"、"文化界高端论坛"、"青年行动论坛"。来自外交界、  相似文献   

8.
文立军  高原 《职业圈》2008,(19):12-14
7月8日,为期两天的全国工会‘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素质工程”论坛在大庆炼化公司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部署,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并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只有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涵,才能充分认识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要想保持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就需要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大学软实力是能表现学校能量但无明确指标和数据的因素的集合,关系着大学发展的物质根基即硬实力,以及大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巧实力是否有足够潜力。目前,国内对于大学文化及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大学文化的内涵界定与阐释、当下大学文化的问题与局限性以及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几方面。研究发现: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思想引领有待加强,工作方法创新不足;在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科研体系亟待改革,管理体制有待健全;在大学环境文化建设方面社会资本有待培育,创新氛围急需营造。本研究提出,大学文化建设关系着大学发展的动力与潜力,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思想引领及精神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制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可从环境文化建设入手,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有文化自信与科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6月9—10日,由湖北、湘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六省市企业文化社团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部企业文化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十二五企业文化与中部企业转型发展”为主题,旨在帮助中部地区企业构建沟通交流的高端平台,破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为中部地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与文化支撑。国家有关部门、中部六省有关领导、国内知名企业文化专家、企业文化工作者等350余人出席了论坛。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是高等学府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作为大学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汇聚文化、建设文化、传播文化的任务.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进步与学校建设相辅相成、息息相关.探讨大学图书馆在学校建设中的任务,可以促进图书馆创新文化服务理念,提升图书馆文化服务能力,强化其在学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1,(4):24-24
(2011年5月19日中国.大连) 为庆贺、纪念首届"国际典当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国际典当论坛"的继续举行,2011中国.大连首届"国际典当论坛"于2011年5月19日会议闭幕式上,  相似文献   

14.
"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是早已被实践证明了两个极其重要的大学哲学观,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学存在的根本以及大学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学逐渐融入到社会中去,面对外部世界越来越强烈的种种挑战和诱惑,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其突出表现是一些大学在积极应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广泛需求的同时,不能自觉地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时代呼唤当代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通过研究,人们认为,在当代,大学继续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的关键是确立"‘文化为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这个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它既深深地蕴涵在"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之中,又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大学理性正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向和谐理性转变。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党领导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工会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的社会职能过程中,以人为本,从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挖掘和调动教职工的潜能和积极性,团结和动员教职工投身学校建设,将优秀的大学文化理念纳入到工会的各项工作中,使大学精神得以强化和弘扬,达到更高层次的文明、和谐和进步,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多数高校的分校区由于办学地点与主校区距离较远,导致分校区制度文化建设与主校区存在文化分野。所以,高校分校区的制度文化建设问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从剖析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内涵入手,归纳高校分校区制度文化建设现状,并探讨了高校分校区文化建设的优化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资源、军事、科技等要素,转向非物化要素构成的实力范畴。文化建设和文化"走出去"之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研究大致形成了基于中国文化落地情况和受众态度认知倾向两条传播效果研究路径,基本遵循了文化传播中由浅及深的接触、选择与融合过程。但是,针对目标对象的传播效果测量和评估难以为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大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的积淀,承担着提升民族素质和传承文明的重任。面对大学的大众化、商业化和世俗化,日渐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以及可以预见的生源的逐渐萎缩,必须树立危机意识,探寻建设大学文化的新路径,包括强化大学的知识本位与学术功能,强调回归大学的文明教化作用,推动大学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大学符号识别,扩大社会辐射等,减轻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冲突,使大学文化振兴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复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文化建设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的探究,更为有意义的是以科学的大学文化理论为指导,构建鲜活的教育实践。当下大学文化理论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在现实构建中却举步维艰。本文通过对此矛盾的梳理与分析,探究产生这种困局的成因,在大学内部挖掘破解困局的有利条件和潜在因素,为大学文化建设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1月15-16日,第六届亚洲传媒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本次论坛分为“国家形象论坛”与“城市形象论坛”两个分论坛。来自18个国家的学者参与本次论坛,尝试全面、系统梳理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城市形象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