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创始人、浙江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承绪先生。记叙了王承绪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重点叙述了王承绪先生在学术人生中表现出的高尚人格魅力——学而不厌,澎湃的福流;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平和平易,如慈父般的师爱。认为王承绪先生的人格魅力,为研究生导师的有效指导提供了可贵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王承绪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学家,在中国的教育学思想传承、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二十年来,访谈、研究王承绪学术思想者非常多。由陈伟、郑文、吴世勇主编并于2018年初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承绪研究丛书》,涵括《王承绪文集》(上、下)、《王承绪研究文集》及《王承绪学术思想研究》,总计四本,百余万字,内容丰富、集其大成,让我们有机会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王承绪先生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百岁学者王承绪先生,循返本开新、明体达用之原则,承前启后、合作主编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比较教育》教材,交流中外,翻译西方教育名著;组织撰写《比较教育学史》、《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等里程碑式著作,率先开展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为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两大贡献: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建构基本的研究方法体系。王先生丰富的学术成就、深远的学术影响,根基于他鞠躬尽瘁的报国精神、以学术为业的学问志趣以及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和历史原点,因此在历史长河中教育学家的地位一直非常耀眼.博大精深的教育学成就、卓有成效的教书育人实践、为学为人各方面的修身立德,无不表明王承绪先生是当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王承绪先生之所以能够成长为教育学家,从教育救国到建设教育强国的独特时代背景是外因,崇高的理想信念、顽强的个人奋斗是内因,全球性学术联系则是耦合内因与外因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特殊年份.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全教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在此特殊时刻,我们迎来了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成立40周年、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5届年会暨庆祝王承绪教授百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带着对我国比较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有关思考和困惑.我们对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顾明远先生做了独家专访。  相似文献   

6.
潘发勤 《教育家》2004,(1):9-10
2003年11月5日在杭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向浙大终身教授、比较教育专家、92岁高龄的王承绪先生颁发了“亚太地区教育革新终身成就奖”。2003年11月11日在浙大教育学院举办的庆祝会上,王先生讲了他的经历和感受,令我们这些晚辈们很是感动。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顾明远教育思想初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明远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教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成熟.他从国外教育、中国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三个源泉汲取营养,寻找理论武器.他对我国教育科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在教育原理、教学论、比较教育,甚至教育技术学等方面都有理论的创新和突破.他与时俱进,从不保守,不断探索教育理论的新边疆,研究教育的新问题,努力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百岁老人王承绪先生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曾联络留英同学创办了旨在打破日寇文化封锁的《东方副刊》。王承绪先生的办刊经历及同时期的比较教育研究,彰显了老一代学者在战火纷飞、民族存亡的历史关键时刻所坚守的学术救国梦想和超越战争、追求和平的终极关怀情操。  相似文献   

10.
张光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开拓者。他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备的工程师、要密切工科院校与经济建设的联系、应采取通专结合的教育模式等重要工程教育思想。他的工程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