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刊1984年第2期刊出尹湘豪同志《关于汉代的“外臣”和“属国”问题》后,先后收到陈膺龙同志的商榷稿和尹湘豪同志对商榷的答复,现一并刊出供读者参考。本刊限于篇幅,对此问题不拟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2.
拙文说:“‘外臣’国的情况同文、景以前的‘内诸侯,国相同。(不过法律比较落后)”,又说,“汉代的‘外臣’是与‘内诸侯’相区别的名词”。陈庸龙同志认为,这在提法上是前后矛盾的。依我看来,两种提法并不矛盾。拙作已经指出:“外臣”国和“内诸侯”国之间有“异”、有“同”。“在文、景以前的‘内诸侯’国,其国王要受封,不能称帝,自丞相以下的官吏由国王任命,有自己的法律”。在这几点上“外臣”国和“内诸侯”国是相同的,如果没有这几点相同,则一、西汉政府争取南粤和朝鲜等国作为“外臣”国,便没有多大意义了;二、南粤和朝鲜等国也不愿意成为“外臣”国了。它们的“同”,不仅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争实,而且饶有奥妙的作用在内。“外臣”国和“内诸侯”国除了“同”之外当然还有“异”。这里所说的“异”,是指法律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我的两种提法在具体内容上各有所指,是不矛盾的。在“属国”问题上,陈同志只承认西汉的“属国”是行政组织,而不承认它是行政区划,认为《汉书·地理志》没有把“属国”列为郡一级的行政区划,也不是班固的遗漏。对此,我有如下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汉高祖所设信都是县,不是郡.吕后时,信都是侯国,与县平级,不是王国.信都郡(国)在西汉时沿革变化复杂,以汉元帝建昭二年置信都国为妥,成帝阳朔二年,改国为郡.信都决策是刘秀经营河北的转折点,邳彤的进言坚定了他立足河北、逐鹿天下的决心,助其渡过难关,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使至塞上》一诗中,有“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课本把“属国”注释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藩(ho)军队。”笔者认为,课本的注释有可商榷之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  相似文献   

5.
6.
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选进了初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中,可在欣赏这首诗时,笔者觉得教材对“属国”一词的解释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73页:“1945年秋,蒙古依照苏联和当时中国政府达成的协议,举行全民投票。根据投票结果,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同页小字部分中又说:“1946年,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同一页中出现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时间,使学生无所适从。“1945年”、“1946年”两个时间究竟以哪个为准呢?笔者认为课本应该在“根据投票结果”之后加上“1946年1月5日”。这样,“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就妥贴了。关于“外蒙古”问题$湖南省炎陵一中@张甲兴  相似文献   

8.
“辽东属国”,是东汉元帝时期为安置、管理内附汉廷的乌桓人,于今辽西地区设置的地方建制机构。弄清“辽东属国”的置建过程,利于深入研究东汉中央政府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管理方式及北方少数民族与东汉中央政府、与中原汉族人民关系的变化等。一、“辽东属国”置建前的乌桓乌桓,也称乌丸,是两汉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包括东北西部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王沈《魏书》云:“乌丸者,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丸山,因以为号焉。”乌丸山,大约在今额尔古纳河及克  相似文献   

9.
刘慎吉 《山东教育》2002,(35):28-28
人教版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对唐人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属国”注解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 “征蓬”注解为“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笔者认为这两处注解欠妥。 据《史记》中《霍去病列传》记载,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率十万匈奴投降了汉朝。汉武帝把投降的人分散到了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的边境上,仍各以其民俗习惯生活,为汉朝廷的属国。《汉书·百官志》记载:  相似文献   

10.
朱丹宁 《文教资料》2013,(29):54-55
秦简《法律答问》中“外臣邦”之意向有争议。工藤元男指秦时外臣邦即汉时南越之属,其特点可由有关南越的记录得知;罗新认为是一切不臣之非夏人政治体。工藤元男之说很有影响,但以漠时情况比拟秦时状况本有其界限.且南越亦恐非典型外臣。罗新之说比较新颖,但是留有一些理论疑点。《法律答问》中“外臣邦”究竟何指,或尚待进一步研究:而汉朝“外臣”的一些性质,或可借史书等推知一二。  相似文献   

11.
1988年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新的数学教育理念,推动了数学教育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的演进。从目的性来看,是从仅重视知识功能向实现才智功能的演进;从教育过程来看,是从学生被动接纳的从属地位向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  相似文献   

12.
汉代民族管理职官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置,中央有典属国、大鸿胪,地方有属国、都护以及专门的负责民族事务管理的政府官员.这些部门配备有专门的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汉官六种·汉官》、《后汉书·百官志》都有大略的记载.通过对出土资料的梳理,发现文献所载内容很不全面,出土资料所见而为文献资料所遗的汉代属国职官有庸左尉、塞尉、尉史等,所遗的地方政府中的民族职官有护羌使者、主羌史等.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臣”字其字形有两个源头:“臣”象人被束缚之形是造字之本义,“臣”由“缚”而“牵”,由“牵”而称被牵者为“臣”,很自然地引申出了“奴虏、卧仆”等义;而“臣”象竖目之形则是一种讹传。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课本中的《殽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中有一句话:“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注解中对“不以累臣衅鼓”的解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对其中“累”字的解释,笔者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15.
先说“臣”。臣见《说文·臣部》:“臣,牵也。”近人杨树达在《臣牵解》里解释说:“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郑玄注《礼记》也说:“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最初,在战争中捉到的俘虏都被杀掉,到后来,战俘不再被杀戮,而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奴隶。郑玄注《周礼》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一人一姓的家天下,对于王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材第5册第30课的《古诗二首》《陶者》的作者,只有六年制《教参》上有其姓名——“梅尧叵”,叵字,我查了字典证实念Pǒ,又问邻校学生,也读成了梅尧叵。 翻阅古诗书,偶见《陶者》作者系梅尧臣,不觉大吃一惊:这分明是《教参》的错误,如不及时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25课《诗五首》中,选了唐朝诗人王维的律诗《使至塞上》,原诗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笔者以为课文中对“属国”与“征蓬”这两个词的注释不恰当。这首律诗的首联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课本对“属国”的解释是:“附属国,这里指吐番军队。”这一解释不恰当。唐时的吐番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它与唐王朝并存,两国时战时和,不是宗立国与附属国的关系。诗中的“属国”应是“典属国”的简称…  相似文献   

18.
对《史记》中“主臣”一词的解释,历来注家意见不一,或作“惶恐”之义解,或作“掌管群臣”讲,本文结合各类史料对该词的确切含义试作一番考证。  相似文献   

19.
长沙王吴芮之子吴臣嗣王后,有人认为他暗中参与了黔布的叛乱,后又骗取了对刘澳的任命等①。本文拟就吴臣是否“反叛”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吴臣嗣长沙王在位时间。《汉书·高帝纪》载,汉五年(前202年)二月,“立番君芮为长沙王”。“一年薨,谥为文王,子成王臣嗣”②。所以,吴臣当是汉六年(前201年)继为长沙王的。但吴臣死于何时,由吴芮之孙吴回继为长沙王的问题上,《史记》有不同记载:《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孝惠二年(前193年)“哀王回元年”。即吴臣死于孝惠元年(前194年)。《综布列传》;“布故与番君婚,以…  相似文献   

20.
西汉的“外臣”,作为一种政治身份,其制度设计可以追溯至战国秦的“外臣邦”,但“外臣”之名则直接来源于战国时诸夏间的外交实践。汉帝国建立之后,陆贾首次将“外臣”名号应用于南越。受汉初特定形势的影响,南越的册封与进一步内附均参照诸侯王体制进行,但它并非汉之诸侯,其实际状态介于敌国与诸侯之间。尽管最终内化为郡,但因其形成的“外臣”名号却相继应用于朝鲜、匈奴乃至西域,并形成一种特定模式。这种介于敌国与诸侯之间的“外臣模式”亦成为后世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封贡关系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