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民办学校组织化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化的组织,其组织化程度越高, 其运行就越有序,其功能的发挥就越大,距办学目标就越近。当前,中国民办学校的组织化程度普遍偏低,不适应民办教育法制化进程和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不适应中国民办教育顺利转型的需要。提高民办学校的组织化程度是民办学校董事会的重要职责。本文提出了转型期中国民办学校组织化程度偏低的六种表现,并提出了提高民办学校组织化程度的六条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开放,小农经济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单个农户难以进入市场。笔者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的研究,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重要路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工商资本下乡是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的有效措施。然而,当前资本无法与村庄深度融合,村庄自有的内部组织成为搭建嵌入平台的良好选择。采用CLDS2016村庄层面的问卷数据,借助熵权法从村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OLS回归模型和交互项模型,从生产和生活角度入手,对村庄组织化程度能否促进工商资本嵌入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村庄组织化程度对于资本的生产性和生活化嵌入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村庄组织化程度每提高1%,资本的生产性嵌入增加6.51%,生活化嵌入增长1.79%。2)对于不同区域、地形和耕地占比的村庄,组织化程度带来的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3)工商资本的生活化嵌入主要依赖于村庄正式组织推动,非正式组织则是助力资本生产性嵌入的关键。4)经济利益联结和产业基础都与村庄组织化程度存在协同效应,但人际关系和中间组织不具有调节作用。建议加强村民主体地位,注重村庄禀赋差异,促进中间组织发展,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以提高村庄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针对如何提高当前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剖析了限制农民组织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阐述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需要政府在立法、制度、政策及管理等方面发挥关键性、导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商会作为重要的社会自组织,它的组织化发展是促进商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实现社会管理组织化的必然要求。河南省商会组织在组织化发展中存在组织权利界限不明、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组织管理控制不得力、整体组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河南加快商会组织化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商会组织的组织权限;完善商会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商会组织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提高商会组织的整体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再组织化:现阶段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单位化社会体制解体的背景出发,概括了我国现阶段社会非组织化的若干特征,论述了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在社会的再组织化方面扮演的角色和功能,通过考察国内外的经验,论证了社会工作机构在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促进民间社会组织发展、提升社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松散型职教集团的发展处在面临着提高组织化程度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职教集团发展的有效性,取决于我们实现组织化运作的程度.职教集团的组织化运作,不但是制度层面,更具有操作层面的意义.职教集团组织化运作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意义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是导致农民成为当代中国最大弱势群体的重要内因之一 ,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才能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公民权利 ,实现整个中国社会的协调发展 ,推进中国社会的公平进程。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9,(5):52-61
城乡二元化导致了农民去组织化现状,而乡村振兴不但不能缺失农民的主体性,反而更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Y市为研究区,通过田野调查,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的综合考量,构建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衡量体系,结果发现该市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基层政治组织党建和素质偏低造成了组织进程中的"有心无力",市场化和社会化造成农村的文化真空,影响了经济组织的真正合作导致合作社规模小、竞争力差以及"空壳化",难以长远发展。因此,政治、经济和文化组织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只有兼顾这三个方面组织建设,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0.
龙头企业模式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两种主要模式。文章选择另一视角,从约束力、利益取向、生产经营风险程度、利益返还等方面对比分析两者的优势与不足,指出要创新发展思路,推进两种模式规范化发展,并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的连接机制,实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集体行动的研究传统、类型及其争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集体行动研究首要的问题是厘清集体行动的基本类型,而对已有研究的再研究并抽离出共识部分可以为划分农民集体行动的类型提供依据.对于中国的整个集体行动类型划分而言,政治信仰、组织化、理性是三个重要维度,但仅就当下中国的农民集体行动而言,由于其缺乏系统的话语体系作为有力支撑,政治信仰还构不成划分类型的重要维度,因此,组织化、理性是划分农民集体行动类型的两个重要维度.因而按照组织化、理性两个维度各自的强、弱程度不同,可以将农民集体行动划分为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国际无政府状态历来是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先验给定和逻辑起点。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互动频率提高,互动密度加大,国际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无序状态将为有序状态所代替,国际无政府状态将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城市权力的扩张对于农村社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了农村的组织化进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组织特性以及适应现代社会的组织体系,给农村的组织化进程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它又利用自身所处的优势地位,垄断了现代社会发展所积聚的大部分财富和控制了时社会发展的大部分影响力,迫使农村处于边缘地带。本文立足于城市权力的扩张,详尽考察了这一趋势时于农村组织化进程的影响和意义,笔者认为,通过对城市权力扩张的观察来解释农村的组织化进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央和各地方十分重视推进农民组织化,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发展不充分,农民组织化的发展受到许多体制制约.  相似文献   

15.
当下农村社会的"去组织化"趋势造成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基层民主发展缓慢、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依靠农村社会的主体——社区精英来提升村庄的组织化程度,因为社区精英是村庄组织化的内源性动力。在村庄组织化过程中,社区精英依次通过以下四个阶段的措施将村民组织起来:创造合作预期,以利益诱导参与;发挥自身优势,以威望凝聚人心;创建组织载体,以组织联结村民;制订组织规范,以管理维持运行。提升村庄的组织化程度,除了要发挥精英的引领作用,还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规范化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方组织化与乡村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的微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与治理的目的都在于形成一种现代社会秩序。组织化是其达成目的的重要手段,组织化的过程即是社会秩序生成的过程。社会秩序的生成有两种机制:唯理建构与理性自生,组织化的过程也是如此。文章从中国地方组织化与乡村治理从而形成乡村现代社会秩序的过程入手,对中国政治发展做了一个微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民组织化面临着难得历史机遇,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产生于西方的利益集团理论对中国农民组织化的性质和功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利益集团理论对中国农民组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第一,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意见综合等方面的作用;第二,培育农民政治企业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第三,探索规范有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对WTO进行深刻的政治经济学思考有助于正确应对入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对国际社会提出了统一经贸法制,加强组织保障的要求。WTO是国际社会因应经济全球化的现象而出现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典型代表和集其大成,是国际社会的“上层建筑”。二的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真理在国际社会层面的体现,WTO的成立体现了国际社会条约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1.利益表达组织发展不平衡 当前中国利益表达组织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弱势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组织发展滞后,强势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组织发展迅速,呈现出弱者组织化程度低、自主性越弱而强者组织化程度高、自主性越强的状况。这种现实,既不利于弱势阶层和利益群体进行顺畅的利益表达,从而有效提升自己在整个利益格局中的地位,也对各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沟通从而实现良性的利益互动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农民组织化是发展乡村政治、构建乡村秩序的根本路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新载体、新基地.农民通过参与合作社组织生活,可以激发合作意识,培育一致的行动能力,提升组织生活绩效,最终提升农民群体的对话能力,保障农民群体的利益,实现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