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1926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发表了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自此以后,美丽动人的舞女熏子与我的初恋故事,感动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边城》与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都以青年男女朦胧的初恋为表现对象,但在故事结局及叙述视角的采用等方面它们又有所不同。当然,这些不同不仅是由沈从文与川端康成不同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态度所致,而且也是他们二人相异的文化积淀、审美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作者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为读者展现了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其通过文学语言构造的艺术世界和这种艺术世界所产生的魅力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把人们带人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相似文献   

4.
大文豪歌德曾在他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深情地咏叹:“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爱情,特别是初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那么的刻骨铭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众多艺术作品表现的永恒主题。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在其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中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的少女情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川端康成的重要作品和其它作品中,大量凝聚着川端康成心理上的少女情结.川端康成少女情结的形成主要有如下因素童年的不幸,失去姐姐的记忆,少年时期某些重要的体验,初恋的尝试与失败,与伊豆舞女的邂逅以及日本文化和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川端康成试图从少女的氛围中获取心灵的滋养和情感的慰藉,这些都表现出川端康成意识深处的本质欲求,同时也证实了精神分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原型批评家们有句名言:“一个故事,而且只有一个故事,其正值得你反复的诉说。”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中并不鲜见。考察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早期创作就不难发现伊豆是一个令他魂牵梦索的创作题材:《伊豆的舞女》,《南伊豆纪行》、《汤岛的回忆》、《伊豆之归》、《伊豆温泉记》、《温泉场的事》、《温泉宿》、《椿》、《旅人宿》、《舞女旅行风俗》等等,构成了川端康成多姿多彩的“伊豆世界”。 一 川端康成何以选择伊豆作为创作对象且创作热情经久不衰?这是走进伊豆世界时必然会产生的问题。川端康成在《汤岛的回忆》(1922)中是这样回答的:“我在伊豆尝到的,首先是旅情,其次是伊豆的乡村风光,第三是正直的好意。”  相似文献   

7.
1968年,川端康成凭《雪国》《古都》《千只鹤》等三部中篇小说荣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1913年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得此项殊荣的亚洲作家。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成名作是《伊豆舞女》。他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他的作品体现着东方的传统美学,使读者享受到了一场东方文学的盛筵。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的文字总是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愁,如绵绵的梅雨,挟着清风,在醉人的鸟语花香中吹来,触摸着脸庞,凉冰冰,湿漉漉。《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他用细腻而洒脱的笔法,描绘了一幅清丽、诗意又夹杂着淡淡哀愁的图画,让人忘了这是一篇小说,仿佛一切都是现实的存在。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独自到伊豆旅行的大学生,在旅行中遇见了一队巡回演出的艺人。“我”被其中一个舞女吸引,于是与他们结伴而行。在旅途中,“我”感受到了舞女的纯真和清雅,对她产生了朦胧的爱恋,而舞女也觉得“我”“真是个好人啊”,于是格外地依恋“我”。…  相似文献   

9.
《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它透过一双对舞女满怀朦胧爱恋的眼睛,表现了舞女的纯真和清雅,以及她内心的悲伤和哀愁,渲染出一种幽雅与纤细既悲美的情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川端康成的佛教虚无观。  相似文献   

10.
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 ,在反映少男少女情感的众多作品中格外清新细腻 ,格外朦胧纯真 ,恰似一枝雨后的小荷 ,清雅优美。川端康成是一位唯美主义者 ,侧重感觉对表现人物情感灵魂的作用 ,巧夺神功地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神同一人 ,捕捉住人物形象纤细敏锐的感觉 ,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生动。作家在《伊豆的舞女》中讲述了一段旅途故事 ,旨在演绎一出朦胧动人的爱恋悲剧。人物形象的一言一行都飘逸着作家苦心营造的一种朦胧的氛围 ,启示读者抛弃了庸俗的男欢女爱的情趣而感动在男女主人公若即若离深深浅浅…  相似文献   

11.
爱情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历来备受作家青睐。川端康成曾说过:“女人比男人美……是永恒的基本的主题”①,“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②。川端康成自1925年发表《伊豆的舞女》起,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作品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爱情,对于哈代来讲,具有一种...  相似文献   

12.
“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先生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是川端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语句入手,来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物哀”审美意识,并且主要运用精神分析法来探求其审美意识之根源。  相似文献   

13.
《雪国》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代表昭和十年的名作之一。《雪国》对于作者来说是第二部《伊豆的舞女》。这两部都是以旅行为题材的作品。均是以主人公在旅途中邂逅的女性为开端展开了故事。本文通过对川端康成的代表力作《雪国》中的两位女主角音容笑貌、出场以及结局设置的对比研究,窥探了川端文学独特的消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4.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是其初期代表作。小说文体清新、明快、简洁,所有描写都是通过高中生"我"的所见所闻来完成,流淌于全文的是带有洁癖的青春前期的多愁善感的朦胧情愫。结合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伊豆之旅以及私小说的特点,考察《伊豆舞女》的相关内容,有助于揭示作品的私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15.
金宁 《林区教学》2014,(1):65-66
川端文学以日本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中的表现技巧和手法,来表达日本民族独有的纤细而敏锐的感受,进而创造出川端文学所具有的独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日本文学传统中独有的物哀和幽玄的美。因此,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始终具有着一种悲与美相交织的独特艺术底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也是奠定川端康成文学地位的重要基石,是他对自己文学基调的定位之作。这部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我"因孤独症而性格扭曲,却在与巡回艺人、特别是和纯真美好的舞女的接触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孤独得到治愈。可以说,《伊豆的舞女》是一首洋溢着喜悦和哀愁的"青春之歌"。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对川端康成对日本学传统的继承和对《伊豆的舞女》本的分析,评析了作品亦悲亦美的艺术格调,清新柔美的艺术表现,含蓄纤细的人物刻画,简洁流畅的结构特色,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肯定了《伊豆的舞女》在川端康成创作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1982年在浙江宁波甬江江畔一座破旧的公寓里,余华读到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那次偶然的阅读,导致了余华一年之后正式开始的写作,和一直持续到1986年春天的对川端康成的忠贞不渝。我相信.这是文学史上一个动人相遇的再现.就像加缪的目光遇到了卡夫卡的目光一样,让人回味无穷。当余华的目光与川端康成的目  相似文献   

18.
作品简介川端康成,日本著名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第一次由日本人获得该奖项。川端康成少时家境不幸,父母、姐姐和祖父先后病故,使他形成了孤独、忧郁的气质。这种气质后来成了他作品里最鲜明的底色。作品背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伤,川端康成一生多次旅行。《伊豆的舞女》就是作者对  相似文献   

19.
付红妹 《沧州师专学报》2005,21(4):42-43,45
从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入手,结合小说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等等,分析了川端康成审美意识中的物哀之美与幽玄之美.并追根溯源,论证了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来自于他对日本传统美意识的传承,强调了川端康成的创作是植根于日本本民族的土壤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0.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创作的名篇,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理念之一。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体现了物哀之美。《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之美是通过少男少女男女朦胧恋情、社会下层女性的淳朴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三个层次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