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味"溯源     
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颇有名望的一所私塾,是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现在,三味书屋占地约35平方米,是鲁迅故里景区的一部分."三味书屋"的牌匾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山舟写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既往理解之不足.对"百草园"、"三味书屋"意象的象征寓意进行把握,指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对童年成长过程必然经历自然天趣与文化规束两个阶段、二者共同参与塑造生命形象的寓言写照.  相似文献   

3.
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选入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在回忆中生动表现童趣的文章。"从……到……"的结构表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的转移,也预示着由一种心灵空间进入另外一种心灵空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自然趣味有别,"前者是一个大自然的空间,一个民间文化的空间,后者则是一个学校教育的空间"。这个空间就不如百草园那样无拘无束,而是要背诵经书、写作八股文的地方。因而相比之下,三味书屋充斥了学究气,就  相似文献   

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这样一段话: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学生提出了问题:作者写三味书屋时为什么要特别介绍这幅画?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探究了学生提出的问题。画中有鹿,有古树,"鹿"与"禄"谐音,"伏"与"福"谐音,鹿之肥大则预兆福禄满盈,"古树"含有常青之意。那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当寓意家人世代将受福禄的庇荫。匾下的画含蓄地为孩子们提出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他留给我们学生印象较深的是"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幼年读书的地方,在浙江绍兴,鲁迅故居东边不远处,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载了一段趣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  相似文献   

7.
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都知道,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其实,只要仔细品味一下文中的语言,就不难发现"三味书屋"里也有欢乐.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作品中,巧妙地运用外文,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学大师们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Ade,是德语"再见"的意思,鲁迅先生并没有学习德语,可为什么在这里不  相似文献   

9.
《三味书屋》是小语第七册的一篇看图学文。图画表现的是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课文介绍了三味书屋的样子,以及鲁迅小时候勤奋学习的一段故事。 看图学文的“图”是客观事物的形象描绘,“文”是  相似文献   

10.
历史词典     
三味书屋少年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究竟是哪"三味"呢?古人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三味"指的是书三味,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源出北宋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意思是:读《诗经》,好像享受清纯爽  相似文献   

11.
赵凤美 《考试周刊》2014,(34):65+72-65
<正>说到作文教学,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学生关在教室里,局促于四角窄小的墙壁,闭目塞听,闭门造车,皱着眉头听,咬着笔杆想,耷拉脑袋写,毫无乐趣可言。如此,作文课成了酸、涩、苦的"三味书屋"。生态写作,是作文最本真、最自然的状态,是教师作文教学困顿之后的超越,是学生课堂写作山重水复之后的柳暗花明。本着这一理念,我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实践,努力让学生走出"三味书屋"进入到写作的"百草园"中。  相似文献   

12.
徐德湖 《现代语文》2006,(2):125-125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初见三味书屋书房时写道:“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三味书屋”匾下缘何画鹿呢?  相似文献   

13.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少时求学的地方,从他以后的作品中多次提及“三味书屋”,足可见鲁迅先生对于“三味书屋”的怀念,足可见鲁迅先生受“三味书屋”影响之深。我读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觉得“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很有人文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课近尾声,读到结尾"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一句时,有同学认为这好像与百草园或三味书屋的生活关系不大,有多余的感觉。课堂又掀起了波澜。生:我同意删去。本文主要写鲁迅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童年鲁迅的  相似文献   

15.
三昧与三味     
鲁迅有一篇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早年上学时的一所私塾,它有一幅对联:  相似文献   

16.
“对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许多评析者都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的结论。对“百草园”是“乐园”这一说法,大家已无可非议;但对“三味书屋”是“苦地”这一说法,我们觉得欠妥。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三味书屋”不应是“苦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可见,鲁迅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来排…  相似文献   

17.
寿涌 《中文自修》2003,(11):39-40
鲁迅先生有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著名散文,描述了他幼年时代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什么意思?那是把经书、史书、子书比喻食物,经书是米谷,史书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撤出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仍然保留在初中语文教材之中. 这篇作品,实在是散文中的极品佳作.那常读常新的文意、文趣,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其中对于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是了解鲁迅的早年学习生活最生动鲜活的文字材料,而且从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角度来说,也具有许多可资借鉴的意义.在鲁迅的笔下,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当年那一种古老中国浓重的教育氛围: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宿儒".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严肃指教和严厉监督之下,学子要读被指定的书.对"怪哉"这类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而且在脸上还要带着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相似文献   

19.
正哈哈!相信你看到题目的时候,一定会很好奇——"望月斋"是什么?其实,它不是别的东西,而是我给我的书屋取的名字。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取个好听的名字。就比如清代蒲松龄的书屋叫"聊斋";现代作家鲁迅的书屋叫"绿林书屋",他童年学习的书屋又叫"三味书屋"。而我的书屋名"望月斋"也不是凭空  相似文献   

20.
<正>走进两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听了两节优秀的阅读教学的家常课。一位教师执教《早》第一课时,一位教师执教该文的第二课时。因为是完整的一篇文章的教学,于是就自然地不能让自己只思考一节课的设计与现场。首先这篇文章就是"不走寻常路"的典范。作为一篇游记,文章的题目按照"寻常路"应该定为"游三味书屋",或者"三味书屋游记"等,可是作者不走寻常路,所以有了《早》这个"文眼"。在行文的过程中,作者也是"不走寻常路"的:本文的重点意在向我们介绍鲁迅,可是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