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管齐下 提高农民科学素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科普网络、加大农民科普投入、激发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提高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科普利用率、提高大型科普活动的效果、破除封建迷信、强化“手拉手”的作用等途径提高农民科学素养,为解决“三农”问题铺垫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年,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对农民有利的政策,使农民得到了较大的实惠。但要更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仍需要加大体制创新,在“政策”上着力,实施产业经营;在“优势”上着力,努力开拓市场;在“流通”上着力,加大知识扶持;在“科技”上着力,转移剩余劳动力;在“就业”上着力,正确执行政策;在“减负”上着力,让农民得到休养生息。惟有如此,才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当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因此,研究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增长途径及投资收益,对于探讨“三农”问题将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三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机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机产品出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越来越多的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到2007年底,我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8.47万kW ,拥有各类农机具8.3万台(套),农业机械原值达到25219万元。同时,农机装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越来越多,然而为农业机械提供各种“医疗”服务的农机维修网点发展却很慢。农机(特别是高性能机械)维修难成为农民在使用农机时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成为农机推广中一个绕不过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即“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其它一切都是空谈。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没有一位统治者和领导人能置“三农”问题于不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代领导人更是如此。江泽民对“三农”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农业生产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和农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三农”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如何实施城镇化战略,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城镇化建设,改革相关制度,提高农民素质和走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等方面入手,加快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党和政府关心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指明了发展方向。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培养新型农民,则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亟待农民从业素质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三农”问题近年来倍受关注,特别是我国入世以后“三农”问题更加突出,从深层分析,目前从总体看我国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标准化意识、卫生健康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还必须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建设。只有农民从业素质提高了,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后动才可能真正得以保征。  相似文献   

9.
夏青 《华夏星火》2020,(1):30-43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研究谋划“十四五”规划之年。在这一关键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三农”工作时指出,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2020年“三农”工作成效。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要集中资源、强化保障、精准施策,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要压实部门和地方政府责任,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服务群众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全局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问题的观点、见解。重温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表现为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有它的历史根源性和现实复杂性,这已成为了牵动全社会上下的一个无法绕开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增长缓慢。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其关键在农业人口非农化,农业人口非农化的关键是鼓励创业、推动就业,同时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农政策,扶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农业、农村、农民,是国之根本,农业兴则国家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我国孜孜追求的重要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适应这种需求,温室大棚和园林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而温室大棚、园林种植与传统农业相比,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中小型的温室大棚棚室空间较小,棚高1.8~2.2m,高度较低,大型农机具无法正常进入作业。  相似文献   

13.
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专业合作社)标志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发展步伐加快,为“三农”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组织得到认可;标志着党中央重视农业工作,为“三农”服务提供新的机遇;标志着“三农”发展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对专业合作社法规的贯彻实施,作用之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宋江莉 《科技风》2012,(17):206
“三农”图书选题策划工作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合农业的生产结构、农民的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针对农民对图书需求的多元化趋势来策划.只要选题策划工作做好了,就会为最终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三农”图书在推广农业技术、传承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我国“三农“问题现状,阐述了乡镇图书馆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民脱愚致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高等农林教育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太行山道路”给了我们诸多伦理启示,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业高校教师必须切实承担起人才培育责任、科学普及责任、社会信息责任、社会经济责任、社会政治责任、社会法律责任、生态环保责任、社会伦理责任、社会文化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农业现代化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从事科学精神和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与“三农”有关人员的科学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认识和弘扬农业科学技术正面价值,说明和抑制其负面效应;直接面向农业现代化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等等。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当前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对我国“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现状出发,对以人为本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对策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详细论述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三农”方面的做法和成效。主要做法包括发挥传统优势,创新办学内涵;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合作”、“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为“三农”建设培养高素质农民;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加大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多种科技合作平台,促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地方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创新保障机制,发挥科技为农服务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廖建文 《科协论坛》2007,(12):10-12
加强农村科普,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切实提高农村的科技普及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进而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业月刊》2014,(2):16-17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1年聚焦三农,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是“家庭农场”一词首次出现在一号文件中,对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也在一号文件中再次明确。这些方针的着眼点,就在于要提高农业的平均回报率,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从而有利于农民的回乡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