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从积极的角度激发个体的良好品质。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本文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肖云强 《科协论坛》2007,(3):176-177
本文结合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局限,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开展的五点建议。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个体咨询技能,有效开展个体咨询活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团体咨询技能,广泛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积极利用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发挥朋辈教育优势;建立并保持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联系,共同做好问题较严重学生的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3.
朱颖 《科教文汇》2012,(23):190-190,193
对于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后期兴起于美国的一门心理学思潮,这门学科是符合现代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启发与借鉴意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中职生的积极人格为首要目标,以塑造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内容,以丰富和深化中职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为手段,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为保障,构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体验,构建积极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推进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从培养学生兴趣、情绪、意志等心理品质入手,通过开展活动,形成了师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是网络的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高校对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引起了足够的重视。网络所形成的社会,它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它和我们现实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一旦网络社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冲击,那对人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学生对于网络迷恋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建立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要树立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要积极的培养高校学生的网络心理素质,加强高校网络规范以及法制化管理,有利于高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底细的构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从培养学生兴趣、情绪、意志等心理品质入手,通过开展活动,形成了师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心理素质培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其潜能,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勇敢创造的良好心理状态。文章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构建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并提升其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积极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转变先前的问题解决导向,将重心放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积极心理品质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渗入并贯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从内容上明确了各个章节教育的目的、从理念上改变了对待学生的态度、从方法上拓宽了课堂教学形式、从结果上提高了课堂实效。因此,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渠道功能,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生活占据了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一大部分,其高效、便捷、独有的生活交流方式因多种因素的影响深受广大学生的青睐,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诸多冗杂的信息也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的传授时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高校德育与网络健康教育协同起来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分析高校德育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介绍高校德育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涵,阐述高校德育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的现实意义,构建高校德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共进机制,明确高校老师、学生在德育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构建中的核心能力要求及其培养。  相似文献   

10.
徐贤淑 《科教文汇》2012,(36):175-176
培养学生的自信力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职院校要不断优化教育情境,通过构建有利于高职生自信力提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从更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角度去实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积极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开展和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体育教学的有效手段,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大学时期是处于个体发展阶段中的青年期,是心理基本成熟、情绪基本稳定、个体完成身心变化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关卡,是思维模式、情绪情感、人格品质等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其用灵活发展的眼光与思维看待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上,各高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式展开。本文以“正能量补充站”积极心理训练营为例,探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吕洪波 《科教文汇》2024,(1):181-184
该文首先对武术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概述,说明了武术教学的价值。其次,阐明了高校武术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认为武术有助于学生发泄不良的情绪,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增长学生的勇气自信。最后,探讨了基于武术教学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路径,从武术宣传、教育融合、师资力量建设以及渗透传统文化四个角度进行了详细说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然而,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相关的教育资源都不及普通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思潮,核心内容是培养和发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自从建立以来,很快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并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提出以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为基础、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为核心和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为抓手,构建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脱贫与援助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由于环境的转换,容易因为情绪情感及人际关系等原因产生心理问题,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为承担大学生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合理过渡的责任,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和生命教育的视角,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服务保障,提出构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导航系统的思路。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健康导航体系的原则、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基础上,还能够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素养.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从业教师整体素质素养,这是当前教育教学行业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开展基于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2018/208)及"三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19SZ06)研究并结合由姚本先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探讨和分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措施,以供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8.
葛莹莹 《科教文汇》2015,(3):132-133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带领下,追寻高校贫困生真诚、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热情高涨和克己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探究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型模式。新型模式有三个方面的维度。首先,从主观层面来说,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其次,从个人层面来说,宣传积极的心理品质,培育感染更多的贫困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最后,从群体层面来说,构架积极的组织系统,形成团体激励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卢艳梅 《科学大众》2015,(1):136+180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具体而繁杂,使得部分高校辅导员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在工作和生活中带着消极的情绪,既不利于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又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本文主要从辅导员自身的角度讨论辅导员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辅导员自身如何加强情绪管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能力,维护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课程。本文通过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视角分析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学习态度、学生实践能力及学生认知转化等方面存在的现状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符合学生主体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