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鉴于全球生态问题源起的世界性、影响的外溢性以及应对的联动性,加上当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前途命运的紧密相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必须放到一个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视野下予以谋划和推进。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内外风险和挑战,与全球气候治理形成了紧密的逻辑关联。全球气候变化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最大的外部约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需要全球层面上气候治理的协同推进,落实“双碳”目标成为协同两者的关键行动。基于此,中国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当前全球气候危机日益深重,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气候治理的发展前景备受世人关注。本文就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如何评价过去32年全球气候治理的成败得失、如何理解“全球气候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一面镜子”、如何认识气候俱乐部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如何看待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安全化”的现象、如何看待碳中和目标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新形势、中国应如何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等等,进行初步分析和研判,旨在引发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依据国内局势与国际局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种重要路径、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展现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大国担当。“双碳”的四对关系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联系观、系统观、矛盾观,对这四对关系的哲学基础进行探析将有利于人们深入到哲学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双碳”对我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迈上了新的台阶,必须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既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又要脚踏实地扎实推进,辩证地把握好“双碳”目标中的四对关系,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人类面临着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而“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在高中地理有关章节贯彻“双碳”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学科指向,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文章基于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课程设计,把握课程教学中的“双碳”理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国家安全意识、生态文明理念等价值取向,从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中“双碳”理念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多学术研究着重聚焦于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背景因素或自变量,探讨其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而对两者关系的“反向”研究,即全球气候治理如何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却鲜有涉及。鉴于全球气候治理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规塑和约束,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背景与基础、价值共识以及方向与路径无疑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加剧使得世界各国客观上共同命运情势更加强烈,全球气候治理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与背景,不仅巩固和增强了人类社会共同命运的价值共识,而且从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和生态五个层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世界”的构建提供了具体而现实的方向与路径。当前,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性潮流。在此背景下,中国要通过积极推进碳中和目标、不断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制度建设、加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以及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气候外交等方式,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实现“双碳”目标是开展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的价值取向,反过来,培育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在透析“双碳”目标与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之间逻辑关联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并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三方面提出培育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庄宁 《辽宁教育》2024,(5):69-71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在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气候变化威胁全球人类生存空间及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教师应认真解读“双碳”目标与“双碳”行动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双碳”行动能力培养与地理学科教学、德育课程实践的关系,探索地理教学与德育课程融合视角下“双碳”行动能力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8.
“碳中和”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数据支撑。在逻辑上,它以全球温升的现实威胁为起点,以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为进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依归。在我国,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环境权并体现环境公平与正义,同时规范主体行为并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碳中和”需与法治相结合,在“静态法律+动态治理”下,“碳中和”法治以科学立法为基础,以高效执法为重点,以公正司法为保障,以全民守法为核心。  相似文献   

9.
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但是,气候治理首先要有科学态度,需要理解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自然演变过程,我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搞不科学的气候治理和“人定胜天”,不能期待气候治理可以一夜成功。相应地,碳达峰碳中和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慢不得也急不得,因而不能搞“碳冲锋”“碳跃进”“一刀切”,更不能搞地区攀比和国际竞赛。历史经验证明,碳达峰不是一个单年度的时点,而是一个多年度的时区;碳中和也需要有缓冲时区,需要有大规模的、突破性的、划时代的创新型负碳技术和碳抵消机制的支撑。就“双碳”目标而言,当下需要合理地制定切合实际和扎实可行的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尽快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并在执行时协调好减排与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娃 《科教导刊》2023,(2):34-36
“双碳”目标的提出凸显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与魄力,并将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目标给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大量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人才,推动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本研究从聚焦“双碳”材料和技术研究前沿,丰富和优化研究生课程内容;增加相关实践课程;践行多元化“双碳”教学模式改革三个方面对“双碳”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气候大会的相继召开说明各国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共识。发达国家提出碳关税的概念,以求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引起了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强烈的反对。主要介绍碳关税的含义、由来以及目前实施的现状,分析征收碳关税将对我国外贸产生的巨大影响,最后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提出应对碳关税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引发全球瞩目。“双碳”目标教育与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天然联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教育,体现了地理人的担当与作为。文章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例,以情境教学为依托,通过五个“碳秘”,让学生了解“双碳”目标概念,构建“双碳”目标意识,走向“双碳”目标行动,从而实现“双碳”目标教育在地理课堂的融入。  相似文献   

13.
简要阐述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与美国“清洁竞争法案”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欧美碳关税的实施将对我国的贸易体系产生一定的冲击。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积极应对:主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坚决抵制单边贸易保护,发展低碳技术、大力降低碳含量,增加碳排放成本、提升碳减排效率,加强碳足迹管理、构建产品碳排放核算体系,锚定“双碳”目标,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袁靖艳 《科幻画报》2023,(3):197-198
目前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彰显了我国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积极应对环境变化的决心。[1]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在“双碳”战略如火如荼推进的背景下,立足本职,将“双碳”概念融入科学课堂,将“低碳”理念在学生中普及开来,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尝试在科学课堂、科技活动中不断渗透“碳”相关知识,让学生逐渐理解“双碳”的内在原理,并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积极探寻绿色低碳的有效方法,真正践行绿色低碳路线,为“双碳”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实现“双碳”目标是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所达成的高度共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创新探索绿色发展、寻找未来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高中地理渗透“双碳”目标的独特视域。文章梳理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双碳”目标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结合点,并通过实际案例从两个角度具体探析高中地理教学融入“双碳”目标的路径:在课堂依托单元主题渗透、在课外借力生态研学深化,以期提高学生对“双碳”目标的认知力和行动力,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层面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如何有效地将中国经验学理化,进而融入全球知识的潮流中,从而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方案。源于美国的从“精英外语人才”到“区域问题专家”再到“全球胜任力”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模式以关注“全球知识”为核心,中国全球治理人才专业知识培养理念与路径则另辟蹊径,注重链接地方知识与全球知识,即要求新型人才既熟悉扎根中国基层的实地发展经验,又具备全球治理的全局视野。在此时代召唤下,中国农业大学在过去十几年中探索出一条链接地方与全球的双轨实践育人新模式,这一模式源自学校一批前沿发展研究者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来”到21世纪初开始“走出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中国在全球发展治理中的位置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自主性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自觉性的生成。本文基于此案例,分析贯穿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地方-全球”双轨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并指出中国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理念与路径需关照“中国实践”与“全球视野”两个面向,注重地方-全球双重知识的链接,从而逐步探索出全球南方国家贡献全球治理的积极有为方案。  相似文献   

17.
实施“双碳”目标行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双碳”目标下的地理学科蕴含三大育人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生活理念;相应的地理教学策略是:创设情境及问题、组织探究活动、实施实践活动;相关情理体验过程是:感其境,知其情→析前因,懂物理→推后果,明事理→出对策,通人理→动其情,行其身,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培养应充分响应国家的发展目标和行业的建设需求。在我国“双碳”目标下,电力行业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结合综合能源系统的碳排与碳汇,梳理了“双碳”目标下电气工程学科跨学科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并面向电气工程学科给出了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9.
国家“双碳”战略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通识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大概念理念下,以问题整合地理学科相关内容的教学方式,借助“双碳”大概念的构建和迁移,可共同实现“双碳”教育目标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载体,探索了高中地理“双碳”教育的大概念整体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0.
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发的气候变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需制定共同战略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目标以协同应对气候暖化趋势。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以新发展理念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中国高度重视碳排放和气候变化问题。在“双碳”战略约束下,以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碳排放的“双碳”实践正式开启。气候变化通过生物圈的相互依存得以威胁整个粮食安全体系,极端天气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凸显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以及采取行动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农业领域的碳减排既要兼顾经济效益,又要做到精准管理,更应确保粮食安全。因此,改良和优化农业与气候关系,积极构建中国特色食物安全体系,培育“抗压强”“亩产高”的新型农作物品种,对加快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