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落实2022版课程标准,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把教师的“讲”让位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自主经历教材字面表述的“现实化”内容解构和“儿童化”意义建构的过程。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的概念教学为例,谈如何从“现实化”教材解构转向“儿童化”思维重构,实现教材理解从“成人思维”“编写思维”“教材思维”的书面表述向儿童思维表达的自主突破,从而推动学生认知的不断深入与核心素养的应然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背景之下的概念教学,更加需要教师的“讲”让位于学生的“学”,引领学生主动开展教材字面表述的“现实化”内容解构和“儿童化”意义建构,继而驱动学生经历从字面认读到儿童认知、从字面表述到儿童表达、从字面应答到儿童应对的教材概念意义的重构过程,实现教材书面表述的“成人思维”“编写思维”“教材思维”的自主突破,推动学生数学认知的不断深入与核心素养的应然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2022年版课标背景之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的“讲”让位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自主经历教材字面表述的“现实化”内容解构和“儿童化”意义建构的过程,方能启迪学生积极探索相关概念的意义,主动产生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知识与方法、思维与技能的自然生长,从而实现从教材语言的书面表述向儿童思维自主表达的突破,推动学生数学认知的不断深入与核心素养的应然发展。下面以某版本教材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的概念教学为例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4.
白倩  于伟 《教育研究》2022,(12):48-56
随着晚近工业化及学校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儿童”与“学生”的关系日趋复杂。“学生”角色在不断扩大儿童成长边界的同时却吊诡地将儿童困在制度化的时空内。这导致了一种新的儿童形象——“学生化儿童”的形成。学生规范开始固着于儿童的自我形象中,并成为儿童存在的规范。这种“学生化儿童”形象直接成型于工具主义儿童观以及学校、家庭和其他社会团体对儿童日常生活实践的学校化处理。在现实中,“学生化儿童”表征为儿童日常生存空间学校化以及儿童符号系统以学生为核心。儿童的学生化形象阻碍了儿童自由、主动和全面发展,回归儿童内在价值并开放儿童的生命空间是解构“学生化儿童”形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前,虽然人工智能时代编程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编程教育多将重心放在训练儿童的编码操作技能,忽视了编程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而偏离了儿童编程教育的本真之意,而探索创生多元化的编程教学方式以发展儿童编程思维才是儿童编程教育的价值所在。基于此,文章首先从编程发展历史和教学现实的角度出发,提出“非计算机化”儿童编程教育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与教育价值展开论述;然后文章以建造主义为理论视角并以活动理论作为实践承接,结合具身化、游戏化、叙事化和协作化的活动实践原则,构建了“非计算机化”儿童编程教育教学模式;最后文章通过详细介绍教学设计示例,并辅以教学应用效果,说明了“非计算机化”儿童编程教育促进儿童计算思维发展的有效性,以期为儿童编程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处理教材要关注四个主体:编者、作者、教师与学生,但其目的却只有一个——促进儿童学习。因此处理教材要从儿童出发,其重点应放在对教学内容的儿童化处理上。所谓教学内容的儿童化处理,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增删调度,是一种用儿童眼光发现儿童与文本的情感、思维等“共振点”的过程,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儿童。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指出,从儿童出发,为了发展儿童,具体说就是从儿童的经验、需要和可能性出发。  相似文献   

7.
常态的计算教学课堂中所形成的算法,时常以教师"成人化"的认知经验和固有的计算法则直接替代学生的数学思考,抑制了学生"儿童化"思维探索算理的过程,忽略了"数学化"方法的自然建构,丧失了学生"算术"素养的培养和计算技能的形成。因此,数学课堂上"数学化"方法的形成,需要经历学生的"经验现实、认知现实、思维现实"等"儿童现实"的"儿童化"思维的过程,数学思考才能直接抵达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思维起点以及动手操作等儿童认知。如此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数学化"的自然"蜕变",数学知识才能真正实现从"儿童化"思维到"数学化"方法的自然建构。  相似文献   

8.
孙爱琴  周圆 《福建教育》2023,(16):20-23
从儿童视角来看,游戏故事是儿童进行自主反思、自我叙述的内在经验活动,具有儿童叙事的显著特征。在游戏故事中,儿童叙事是儿童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解构和重构过程,是儿童结构化个人感觉和想象的过程,是儿童实现自我可理解性的过程。儿童通过“玩游戏”“画游戏”“说游戏”的行动,在游戏故事中实现了游戏叙事、绘画叙事和语言叙事。游戏故事不仅是儿童表达内在经验的载体,而且是教师倾听儿童声音,理解儿童的现实抓手。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手段。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应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引领学生亲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教师可从儿童化诵读、儿童化理解、儿童化思维、儿童化表达等方面展开文言文教学,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从三方面探究了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数学概念本质教学策略,即教师教学时应基于儿童的经验,引领数学的观察;基于儿童的思维,积累数学的经验;基于儿童的表达,深化数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长久以来,体育课并没有真正被学生所喜欢,一些“放羊式”教学模式、没有新意的教学手段,加上器材不足、场地限制等现状与矛盾一直困扰着体育教学。文章就当前体育课堂中“游戏现场”进行真实的反映与写照——内容陈旧化、组织形式化、负荷低效化,梳理存在“病因”,提出三个策略:一是以儿童的思维为视角,创设主题游戏情境;二是以儿童的发展为方向,确定多维游戏目标;三是以儿童的“真趣”为导向,设计游戏化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现实的以及教师个体理解的教学实践是"从数学走向儿童"的,而基于儿童理解的教学实践则是"从儿童走向数学"的。"从儿童走向数学"的教学实践具有基于儿童理解、展示儿童理解以及发展儿童理解的特征。"从儿童走向数学"的教学实践建构主要从儿童世界出发,以儿童的视角重新解构书本,重新解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教师的教学意义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现实的以及教师个体理解的教学实践是"从数学走向儿童"的,而基于儿童理解的教学实践则是"从儿童走向数学"的。"从儿童走向数学"的教学实践具有基于儿童理解、展示儿童理解以及发展儿童理解的特征。"从儿童走向数学"的教学实践建构主要从儿童世界出发,以儿童的视角重新解构书本,重新解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教师的教学意义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对小学儿童关于“仁慈”概念和行为的理解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儿童习得“仁慈”概念的时间是在二、三年级。小学儿童对“仁慈”概念的掌握表现出了阶段特征,随年级升高,他们对“仁慈”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刻化,但其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小学儿童对“仁慈”概念理解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女生的表达优于男生。低年级小学儿童在理解仁慈行为时主要依赖情境故事,自我中心严重;中、高年级小学儿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部分高年级小学儿童能理解仁慈行为的发生不受义务驱动,而低、中年级小学儿童则较难判断。在仁慈行为判断上,小学儿童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级差异。根据研究结果,就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仁慈之心提出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弛 《教师》2020,(10):105-106
儿童版画教育在世界各地早已得到各国儿童美术教育家的重视,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开设版画课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中虽然出现了关于版画的教学内容,但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来实现由简到难的教学,且版画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零碎,学生无法通过系统的版画学习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通过对“儿童化”版画教学的思考和探究,分层制定目标序列,开展三位一体的“儿童化”版画教学,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动脑(思维)、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能力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处理教材需要关注四个主体:编者、教材、教师与学生。但其目的只有一个——促进或者适应学生的发展。因此处理教材要从儿童出发,其重点应放在教学内容的儿童化处理上。具体地说就是从儿童的经验、需要和潜能出发处理教材。在安徽省第九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蚌埠市的赵劲松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成功地利用儿童化处理策略,以真实的课堂激荡学生的思维,展示上课教师的睿智与创新,让与会的教师经历了一次难得的美丽与智慧之旅。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思维体操,数感的教学是促进儿童早期思维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培养儿童初步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兴趣为要旨。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儿童早期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帮助儿童形成数感的重要方法。通过数感的游戏化教学,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儿童早期数感,促进儿童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儿童视野下的阅读教学就是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学习心理以及学习实际能力展开的教学活动。为此,教师要从语言的儿童化、互动的游戏化、阅读的自主化、评价的正向性、表达的指向性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文本的表达艺术,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生动有趣的、指向数学本质的智慧“童言”.从语文角度讲,孩子的描述既指向知识的本质,又形象生动、富有儿童气息,是“生活化”的佳句.数学虽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现实世界的抽象概括.因此,当数学课堂出现“童言妙语”时,一方面,我们要异常珍视,因为它是课堂生成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我们要剥去儿童语言的形象外衣,读懂儿童的思维,顺应儿童的思维并基于儿童思维进行有价值的引导,优化儿童思维,使不同的思维风格百花齐放,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在拙著《儿童精神哲学》中所使用的“精神”概念等等问题,孙民从先生在《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发表了与我商榷的文字,我对此表示感谢。在这里,我试图对他的商榷给予回复,并对他所用的某些概念和推理方法以及所持的某些观念予以必要的商榷。一拙著《儿童精神哲学》中的“精神”概念实际上就是“身心关系”中的“心”。这个“心”在英语中往往被表述为“psyche”、“soul”、“spirit、“mind,在汉语中常用“心灵”、“灵魂”、“精神”来表述。从哲学层面对“心”进行专门研究的学科被称为“精神哲学”(也有人称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