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为高校教育改革带来新生命力。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依旧维持着密切联系。革故鼎新,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要跟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互联网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渠道,借助新媒体资源优势,深入探究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模式,能充分发挥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功能,打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基于此,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展开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科学设计、有效融合,促使融媒体发挥育人优势,是促进高校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培育合格学生党员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校园文化创新的有效途径。针对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多维度强化融媒体背景下党建育人理念、多渠道加强党建融媒体人才队伍、多方位促进校园各类媒介融合等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3.
郭鑫 《文教资料》2020,(4):141-142
短视频APP在中国社会流行,并将中国社会带入了媒体融合的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时代在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教育形态和方式变革契机的同时,对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短视频流行的网络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与时俱进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短视频平台属性特点的基础上,就如何借助短视频这一热点网络工具,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权,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高度融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必须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因其招生规模、培养目标的不同,党建工作也存在系列问题。新形势下,要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深入研究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实现对高等教育全面领导的执行机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建工作的一系列部署,为校园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创新发展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新理路。在把握以校园融媒体赋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价值,诊断现实梗阻的基础上,从培育以融媒体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动意识、多举措推动基于资源共享整体统筹的高校融媒体建设、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等维度革除梗阻,探索校园融媒体赋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促进95后学生的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作者从自媒体时代面向95后学生的高校思政工作现状入手,对其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探究了自媒体背景下高校95后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近些年,党中央对于如何做好高等院校党建及思政教育提出诸多重要思想及创新性论述。强化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始终是国内高等教育事业及党建工作发展的重点所在。这两项工作的有机融合,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良性、长效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如今,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之间联系愈发密切,两者协同作用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与育人工作,逐渐体现出同向同行与协同创新的特征。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指二者同向同行与协同创新,最终生成“大思政”育人格局。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作为现阶段高校必须着重把握的重要工作主题,党建是思政教育开展的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种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所以在一个全新时代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要符合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内容等,通过探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成熟,新媒体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之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基于此,本文围绕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展开创新探究,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几种方法:重视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积极创建融媒体思政教育平台、加强融媒体平台与思政教育联动。以期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朱春燕 《教师》2023,(2):9-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趋于常态化,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文章采用问卷调研法探究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现状,揭示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互联网教学资源丰富、突破时空限制、促进多方联动等特征,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有机融合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实现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以期解决党建和思政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实现育人功能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党建与思政工作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保障。为促进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以《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创新理念的策略研究》为课题,从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创新理念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背景下党建与业务“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要注重政治建设与制度建设工作相融合、作风建设与教学管理工作相融合、思想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融合、组织建设与服务管理工作相融合、反腐倡廉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融合;要加强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纳入“三全育人”体系,通过党建与业务有机融合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尝试构建融合协同运行机制,促进大思政格局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研究生党建思政工作应结合国家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开展。本文简要梳理目前高校研究生党建思政工作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议:应构建完善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将党建思政工作融入研究日常培养,引入并重视实地实践教学效果,努力提高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党建思政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吕慧 《文教资料》2021,(1):83-84,133
本文分析自媒体环境给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提出自媒体环境能体现高校思政工作时代特性、促进高校思想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工作模式要创新途径,深刻理解自媒体的内涵,转变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借助自媒体的传播形式,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教学模式,利用校园自媒体平台,创新高校思政工作实践,发挥校园自媒体优势,扩大高校思政工作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田增润 《天津教育》2022,(19):22-23
<正>近年来,在国家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各高校对于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课程融合的重视程度已从尝试探索阶段向高水平发展阶段迈进。对于高校创新创业与意义的理解程度,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教育工作者在提高对思政教育课程融合意义理解的同时,更要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尽可能地找出解决创新创业目标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方式方法。一、高校进行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融合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思政课日益受到重视,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热点问题。将学校党建工作与思政课建设进行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思政课向实效、专业方面发展,对于学校党建工作也起着反哺和促进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学校党建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具有实践层面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融合策略,希望为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做出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冲击交融下当代社会全新媒介形成的必由之路,对于思政工作的推进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本文主要从媒体融合特点要素出发,结合思政工作创新的现实考量,力求为思政工作创新过程中媒体融合运用之道寻求合理性结果。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政工作承载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高校媒体是思政工作的主要载体,为学生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因此通过借助融媒体技术,创新思政工作体系,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是新时代语境下,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结合融媒体技术重要性,探析融媒体对思政工作的影响,提出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时效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于课堂的教学中。自媒体的出现对民族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产生了许多的挑战,但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教学机遇。因此,本文对自媒体背景下民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和挑战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媒体对思政教育工作途径的创新及作用,以期能为民族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高校党建作为落实党的目标、践行党的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将高校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让两者互相协助、互相引领,是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可行路径。目前来看,国内有关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政工作相融合的研究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其研究视角相对类似,针对性差。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党建与思政工作研究(2019年专辑)》一书,通过论文集形式,糅合"百家"对于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解,探讨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政工作融合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