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撤出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仍然保留在初中语文教材之中. 这篇作品,实在是散文中的极品佳作.那常读常新的文意、文趣,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其中对于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是了解鲁迅的早年学习生活最生动鲜活的文字材料,而且从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角度来说,也具有许多可资借鉴的意义.在鲁迅的笔下,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当年那一种古老中国浓重的教育氛围: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宿儒".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严肃指教和严厉监督之下,学子要读被指定的书.对"怪哉"这类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而且在脸上还要带着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相似文献   

2.
"有"为常用汉字,弄清其本义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从"有"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入手,分析各家之说,最终认同了清徐灏之说,认为"有"应为"以手持肉"之意.许慎所说的"有,不宜有也"应为其引申义.  相似文献   

3.
"NP上"和"NP里"的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上"和"X里"在汉语里都很常用,意义有区别,也有交叉.从认知和隐喻的角度系统地归纳"上"和"里"的用法,在易混淆的地方进行比较,能帮助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更准确地使用这两个常用方位词.  相似文献   

4.
相声和小品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因为它语言诙谐、幽默.从语言学角度看,诙谐、幽默的语言与恰当的修辞是分不开的,而"包袱"抖得响不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修辞.相声、小品有其常用的修辞方法,其翻译方法也应既顾及"包袱"的特点,又要体现出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耻"、"辱"用作动词时,"耻"常用作意动词,"辱"只用作使动词.但"耻"也有用作使动用的,"耻"的使动用法与"辱"的使动用法相同,两者可以互换.认为"耻"只有意动用法的观点不符合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6.
说"潮"     
"潮"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结合起来的词越来越多,它的涵义也越来越丰富.本文以认知中的隐喻为基础,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潮"的常用义演变、发展的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晓天 《初中生》2006,(3):16-17
德国科学家赫威西每天在寓所的女房东那里就餐.女房东是个吝啬势利的小人,她常用别人吃剩下的肉和蔬菜为赫威西做"杂烩",这样做既不尊重人也不卫生.对此,赫威西也有所觉察,只是一时还未抓住真凭实据.他想:"我一定要用科学的手段来揭露女房东的伎俩,让她这个势利小人尝尝我这个穷科学家的厉害."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相似文献   

8.
"然"是一个比较常见常用的字.在现代汉语中,有"对,不错"、"副词、形容词后缀"等几种意义形式.在古代汉语中,"然"的意义更加复杂,条目众多,用法比较灵活,所属词性也庞杂不一.  相似文献   

9.
"也""矣"辨说     
"也"和"矣"是古文中较难掌握的两个语气助词,它们虽然都常用在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中,但其基本的语法作用却不尽相同:"也"主要表肯定语气,不着眼于时间因素,处于静止状态;"矣"主要表报道语气,具有时间过程,是动性的.  相似文献   

10.
"也""矣"辨说     
"也"和"矣"是古文中较难掌握的两个语气助词,它们虽然都常用在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中,但其基本的语法作用却不尽相同:"也"主要表肯定语气,不着眼于时间因素,处于静止状态;"矣"主要表报道语气,具有时间过程,是动性的.  相似文献   

11.
寿镜吾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曾回忆道:"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鲁迅先生非常尊敬这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他们师生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甚至在老先生谢世后,鲁迅先生还与他的家人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12.
古文原本没有标点,古人读书每至该停歇处常用画"圈"来断句,一旦发现妙语佳句便用画"点"来表示,这就是"圈点".因而,文章精彩,值得肯定或赞扬的,也就叫"可圈可点".读书人读书不应该是纯粹单向的被动接受,而应该用心去思考、感悟,读书有了心得或疑问,就应该随时记下来,只要是自己的书,天头地尾、左右边角都是可以记录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析"什么x不x"句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x不x"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常用句式,有原式和变式两种形式.文章从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对它进行了分析、描写,初步揭示了这种特有句式的某些特点,并认知了其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这种句式体现了语言中的"经济原则"和"凸显原则",同时带有语主本身强烈的消极情感因素.事实证明该句式与"什么"的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同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说法.比如我们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常常会发出"我也有同感"的话语.我们读过一段文字后,有时候会拍案叫绝,这也是深有同感的表现.而"通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的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体验.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看到或者是想到某种事物的形象就会全身不舒服,甚至出现一些过敏的反映,这种现象属于"通感".针对"通感"、"同感"的这些特点,笔者发现,在日常的教学尤其是在地理的课堂和课后的教学中如果可以适当的、适时的应用,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5.
周晓红 《考试周刊》2008,(22):122-123
法语与英语在许多方面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avoir"和"have"是两种语言中最常用的同义动词之一,本文将其应用中的异同对比、归纳、总结,以期帮助法语学习者发挥英语对法语学习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相似文献   

16.
释"咎"     
分析了"咎"字的甲骨文形体,认为"咎"字的初形为上从倒"止"下从"人"的会意字,"咎"字的字形义为天神降灾祸于人.<说文>根据"咎"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咎"字"从人各.各者,相违也",不确.  相似文献   

17.
"而"字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本义是胡须,但这个意义在先秦已经不常用了.作为虚词的"而"是假借字,用法颇为复杂,一般可分为三类:代词、连词、助词.  相似文献   

18.
德国科学家赫威西每天在寓所房东老太婆那里就餐.女房东是个吝啬势利的小人,她常用别人吃剩下的肉再掺些别的东西为赫威西做"杂烩".这样,既不尊敬别人也不卫生.对此,赫威西也有所觉察,只是一时还未抓住真凭实据.他想:我一定要用科学的手段揭露女房东的伎俩,让她这个吝啬势利的小人,对我这个穷科学家刮目相看.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相似文献   

19.
释"事"     
"事"字的常用义<说文>解为"职也",它与"吏"和"史"关系密切,它们在语用语义上往往相同,常常出现彼此混用的情况.我们认为这与"事"字产生方式--附划因声及其词义发展有关.本文试图援引从甲骨文到先秦语料中关于"事"字的用例,运用发展的语言观考释"事"的产生以及它和"吏""史"的混用情况,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磁场对通电直导体的作用"的实验设计无可非议.但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教者所虑有以下几点:1.观摩效果不理想;2.常用的U型磁体两磁极间开口距离较大,强磁场的建立有困难;3.轨道的平整度要求高,稍有不慎极易破坏轨道的平整度.基于上述考虑,我运用投影成像技术,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1所示,是能直接在投影仪上进行演示的模型的分解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