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倪瓒画风的成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四大家中倪瓒的绘画以笔简意幽、雅拙苍健、古淡天然、清新萧散而为后人称道, 成为元画极致, 是中国文人画完美形式的典型代表。倪瓒中年家遭不幸, 心境孤凄, 淡泊忧伤, 既信道教, 也崇佛学。论者大都认为倪瓒画风的成因主要是他的“出世”思想。笔者认为,倪瓒的绘画风格除受到元统治者民族歧视等影响外, “轰轰烈烈男儿事, 莫使磨砣过此生”的儒学思想才是形成倪瓒绘画风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倪瓒的绘画风格以简取胜,创有极富特色的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表现出一种极其萧疏空灵、天真淡雅的意境,也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美学思想。本文主要从他提出的“写胸中逸气”、“不求形似”以及“平远三段式构图”来探究其绘画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黄宾虹是中国古典山水画艺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代宗师。黄宾虹一生的绘画与金石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金石美学又使他对书法和绘画的认识进入刚柔相济的境界。在此基础上他于山水画创作中总结出“画之道在书法中”,“以书法之法入画”的系统理论,从而形成“雄浑古朴”的金石风格。  相似文献   

4.
刘秀丽 《教师》2011,(34):126-127
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特殊历史时期,许多文人画家避入山林,潜心修学创作。倪瓒隐居于太湖,日日与湖光美景为伴,细心观察与写生,根据太湖的环境创造了新的“一河两岸”平远构图法,用疏简的笔法描绘疏林、浅滩、远山,营造出平淡清旷的山水境界。他突破了前人以实物来进行创作的传统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观念,最终成为“元四...  相似文献   

5.
元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的一座高峰,其中文人画代表了元画的主体精神,文人画中倪瓒的艺术个性最突出。他的山水画风格疏简萧散,意境虚静空灵。本文通过对他的杰作之一《容膝斋图》的解读概括了倪瓒山水艺术的四个方面的画风画貌及其艺术精神:精炼简率的笔墨意趣;净化的“三段式“形式表征;突出的诗文建构;虚静空灵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陈淳是明代重要的书画家,在融汇书法和绘画上都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书画出于吴门,而能青出于蓝,顺应自身天性,淡泊自知,将书法与绘画融通,以别具一格的书画面貌为时人所重。本文即是想从书法及绘画相关性的角度,来谈谈其绘画风格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漫谈中国文人画的尚简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不断发展,简约疏淡的风格逐渐成为大多数画家的共同追求,“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在元人山水画中,倪瓒将简,淡,雅,拙融为一体,风格最为突出。随着竹木格册水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绘画的主要题材,简率淡远的风格也成为文人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体现“士气”的一种风格。  相似文献   

8.
《鹊华秋色图》是元代赵孟頫的代表作品,此图采用了平远的构图,表达他追求平淡天真的内心世界;其画法采用书法入画,体现了他提倡“书画同源”的艺术思想;他巧妙地结合了水墨与青绿山水的用色,来突出“秋色”的主题,整幅作品意境旷远辽阔,简秀潇洒,疏空隽朗。开创了清新典雅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9.
“书画同源”是中国艺术领域的重要理论观点,中国文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来的。中国文字与中国绘画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书画同源”为切入点,梳理出中国文化凝练出来的书法与绘画外在形式的“异中求同”,从而深入了解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书法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书法与绘画的关系问题,进一步促进书画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清初,傅山倡导“四宁四毋”开启了清代碑学的启蒙。清代碑学的出现不是必然的,它是由思想史的演变构成的,是一种断裂式的书法变迁。与此同时,碑学的出现又激发了这一时期绘画风格的重大创新与变革。碑派书法倡导的质朴、古拙的艺术精神与雄强、浑穆的审美理念,矫正了帖学影响下绘画纤弱、柔媚的画风,使绘画的面貌焕然一新。赵之谦、吴昌硕等为代表的金石画派,以融合了碑学书法的雄厚拙朴笔意入画,为绘画注入了“金石之气”。在清末民初西方绘画激烈地冲击中国传统绘画领域时,他们以“金石入画”的变革,加上自身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突破了中国传统绘画单一的审美模式,将传统中国画推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开启了近代中国画全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同为“南宋书法四大家”中的陆游、范成大,书法的风格迥然不同。陆游书法不仅具有文人气息,更具书家气质,表现出对书法表现力的自觉追求意识;范成大书法则是以致用为尚,他无意为书家,但由于丰富的学养溢于字里行间,书卷气浓郁,独具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2.
同为“南宋书法四大家”中的陆游、范成大,书法的风格迥然不同。陆游书法不仅具有文人气息,更具书家气质,表现出对书法表现力的自觉追求意识;范成大书法则是以致用为尚,他无意为书家,但由于丰富的学养溢于字里行间,书卷气浓郁,独具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3.
《鹊华秋色图》是元代赵孟烦的代表作品,此图采用了平远的构图,表达他追求平淡天真的内心世界;其画法采用书法入画,体现了他提倡“书画同源”的艺术思想;他巧妙地结合了水墨与青绿山水的用色,来突出“秋色”的主题,整幅作品意境旷远辽阔,简秀潇洒,疏空隽朗。开创了清新典雅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4.
刘琰 《文教资料》2011,(29):72-73
傅山是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书法史上无法略过的人物.他的书学思想和书法技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书者。他主张学习书法要取法篆隶,崇尚自然,提出了著名的“四宁四毋”理论,并强调“作字先做人”。纵观傅山的一生.其书法风格的变化大抵可分为三个时期,其书风是随着其政治立场与个人情感的转变而转变的,每一次的转变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并将其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黄宾虹作为一名近现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师而闻名于世。然而,他的鉴藏生涯却没有引起世人相当的重视。事实上,黄氏绘画风格的产生是与其鉴藏紧密联系的。出生于徽商家庭的他,自小在书画的熏陶下成长,家族收藏让他绘画得以启蒙,进而练就了扎实的笔墨功底及确立早期疏朗清逸的风格。同时黄氏的书画鉴藏亦是个人理论研究的基础,并影响到艺术思想与笔墨特色。古印玺的收藏,让他领悟到用金石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之中,改变了简淡软弱的画风,最终形成了浑厚华滋、笔力遒劲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特别是两宋与明清画风的交替时期,倪瓒的“逸气”努力促进了文人绘画质的飞跃。无论从董其昌“以禅论画”到石涛“一画论”,都是在儒、道、释三种思想渗化的过程中,激发着新传统的创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中,号东坡居士,亦称“大苏”,或“二苏”(苏洵长子景先早卒)。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出自一个传统文学世家,早年受到较好的文学熏陶。他善诗善画,善词,善书法,文章更可与韩柳并肩。他的诗现存四千七百多首,取材广泛,立意新颖,既具有宋诗的一般特色,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又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他的书法、绘画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的书法被列为“苏、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一说蔡京)四大家”之首。…  相似文献   

18.
卡拉齐是改变16世纪末叶意大利绘画方向的伟大一族中的代表性画家。,他与堂兄洛多维科、哥哥阿戈斯提诺一起反对当时流行的人工化的风格主义,依据文艺复兴盛期的伟大性、坚固性以及实物进行写生.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绘画,法尔内塞宫画廊洋溢着热情活力的壁画装饰是他的最优秀杰作,同时也是“巴洛克”生气盎然而热情洋溢的绘画风格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9.
赵孟颊和董其昌在书画史上向来并称赵、董。他们的书画作品在风格上有许多相近的地方,在绘画上按董其昌“南北宗”的说法,都属于南宗绘画的风格。在书法上,更是属于“二王”贴学流派的集大成者。然而,由于两人在取法师承、身世境遇、思想根源及艺术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在作品风格上也有很大不同,可概括为赵“腴”董“淡”。本文通过对上述诸因素的分析研究,梳理出两人不同艺术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恽向对黄公望、倪瓒的评价之所以能落实到细微处,落实到笔墨上,这是基于他对黄、倪的理解深度,特别是倪瓒画中的简和逸气,黄公望画的笔墨及意境的追求上,使得其对黄、倪的绘画了解得更深更透切。恽向提出“气韵在笔而不在墨”,指笔乃出自天成,是决定气韵的内因;墨虽也是传达气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是附着在笔法之上的,笔是气韵生发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