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诗人杨慎谪滇三十五载,与云南文人士子相唱和,放浪湖山,究精著述。昆明、永昌、大理、安宁、澄江、蒙化、楚雄等不少府、州、县都留下了杨慎文化交游活动的踪迹,成为明代云南最有影响的文化人。杨慎交游人员可分为师长门生、仕宦名流、民族友人三类,产生了一大批著述诗词等交游成果,并且留下了不少歌咏题词碑刻,对云南的当时后世都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慎终生流放云南,谪戍永昌卫(今保山).因云南沐氏几代人的照看,实际上并未去边境服役,而是长期住在昆明附近的安宁读书写作,这就是他著述弘富的原因之一.本文据有关文献揭示了杨慎与沐家几代人的亲密交往和深厚友谊.同时据明代刑法和户口制度,说明他至死不得返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杨慎与徐霞客是中晚明时期游历滇云的两个典型代表人物,他们对云南自然地貌、山川河流、社会风俗、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记载,为我们探寻明代以来云南的自然社会变迁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较早入滇的杨慎,影响着后来徐霞客在云南的考察。虽然是截然不同的游历风格,但徐霞客的考察中多处追寻着杨慎的足迹。昆明作为明代云南省府,是他们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方。以游昆为切入点,探析二人游历的差异以及他们对昆明的功绩。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满族和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的金马驹故事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体现了相互继承和借鉴的关系。在蒙古族民间流传的“金马驹故事”是故事的原型,在满族民间流传的这类故事则是“金马驹故事”在不同民族和地区流传中的变异。  相似文献   

5.
有关杨慎生平年代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明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上聂索同志写的《杨慎和他的“升庵诗话”》一文说:“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年间(1506)试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世宗在位的嘉靖五年(1527),以直言极谏,谪戍云南永昌”。这里,共提到杨慎的生平、卒年、进士及第和谪戍云南等四个年代。这四个年代中,除杨慎生年正确外,其余三个都不确。这有的是聂索同志一时疏忽弄错了;而有的倒是《明史》及《杨升庵先生年  相似文献   

6.
云南是我国自然条件最复杂的省区之一,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她那雄伟秀丽的山川,富饶的自然资源,早就闻名全国。号称“天下第一汤”的安宁温泉,奇异多姿的。路南石林,大理的“风、花、雪、月”,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称誉,使多少科学工作者为之神往。而解放后云南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变化,如有的少数民族一下跨越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更为全国人民所关注。省内外广大读  相似文献   

7.
螺女故事是中国一个著名的民间故事类型,它在民间流传,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受欢迎程度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本文对螺女型故事中的“螺”、“女”、“美德”等要素进行分析,得出“田螺姑娘”到今天成为纯情温柔贤惠体贴女性的代名词,与螺自身的自然属性和文化意义分不开。  相似文献   

8.
石刻作为一种具有文物性质的文献,记载着各地的历史与文化,比如云南境内就留存着一些与“武侯祠”有关的石刻,从中可见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诸葛亮崇拜。这些石刻集中在滇中与滇西两地,滇中地区(包括昆明、曲靖、楚雄和玉溪)的石刻反映的是对于“圣人教化之功”的崇拜,滇西地区(主要集中于保山和大理)的石刻反映的是对于“神明庇庥之功”的崇拜。从本质上来说,这些石刻中体现的诸葛亮崇拜都是云南各民族对中原地区汉文化的认同。这种历史文化现象不仅推进了云南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还促进了云南各民族的交融与发展,更为云南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精神余韵。  相似文献   

9.
川滇黔相邻地区的昆明、楚雄、曲靖、六盘水、毕节、昭通、凉山、宜宾等地的民族中广泛流传有支格阿鲁故事和罗隐故事,其中有数十个故事内容完全相同。将区域内支格阿鲁故事和罗隐故事进行全面梳理,从故事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和文本释读,阐释区域内流传支格阿鲁故事与罗隐故事之间的关系以及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云南游     
国庆节刚过,我们全家就踏上了去云南的旅程,走进了那块神秘的土地。在短短四五天时间里。我们高高兴兴地游览了昆明的西山公园,大理的蝴蝶泉,丽江的古城,还有玉龙雪山。在云南最有趣的是民间流传的“云南十八怪”:l、鲜花四季开不败;2、海鸥飞到春城来;3、石头长在云天外;4、席上珍馐象牙菜;5、竹筒煮饭卖;6、大石洞内有村寨;7、星云湖里鱼分界;8、长街宴席百家菜;9、蘑菇成了“天皇菜”;10、蚂蚱叫“跳菜”;11、水稻种在云天外;12、过桥米线人人爱;13、背着娃娃谈恋爱;14.高山湖泊称做“海”;15、亲生阿爸住家外;16、男穿筒裙不系裤腰带;17…  相似文献   

11.
张思 《文学教育(上)》2011,(19):140-142
在民间文学中有一种意在表现女性才智的传统生活故事,我们称之为"巧女故事"。巧女故事在湘西民间流传甚广,由于社会生活的广泛以及民族、地区的差异,湘西地区的巧女故事呈现出纷繁不一的思想倾向和故事内容。据此,笔者从故事形态学角度,对湘西地区巧女故事的类型作了一次初步地探讨,认为其可分为以下四个类型:一.才智型;二.贤惠孝敬型;三.自主婚姻型;四.百鸟衣型。  相似文献   

12.
一、从诸葛亮看三国故事的流传非始于唐代 几乎所有《三国志演义》的研究者,根据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句子,都认为三国故事在唐代已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实际上,从诸葛亮的故事来看,它是在诸葛亮死后就已经开始广泛流传了。《三国志·诸葛亮传》所附陈寿上表云:“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共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  相似文献   

13.
昭君出塞的故事自有史书记载以来就备受关注,不仅是文人墨客热衷的素材,也在民间讲唱文艺中广泛流传。变文和宝卷中的王昭君故事,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几个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受时代背景、社会思想、民众意识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河西地区的王昭君故事宝卷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展示了河西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4.
云南昆明圆通寺一担斋藏有一幅带西夏文施经题款的“药师琉璃光佛会”版画,构图与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上的“药师琉璃光佛会图”相同。这幅版画上的西夏文题记内容可以在西夏时代的文献中得到验证,但其中有几个字写得不正确。估计版画产生于明代以后,并非西夏时代原物,对研究西夏文在晚期的流传或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慎,明代正德六年状元,因嘉靖三年“议大礼”事件,被谪戍到云南永昌卫①,三十五年未能获赎,最后客死他乡。杨慎在滇三十多年,其足迹遍布滇、川、黔三省,特别是云南的大部分地区,他对这一地区的思想感情和地理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由于赵匡胤出身低微而开宋基,自宋朝始,民间即广泛流传着关于他的故事,后来“飞龙”逐渐成为赵匡胤发迹变泰故事的代名词。宋元的相关笔记、小说,金、元、明的相关戏曲,以及明、清时期相关的小说、戏曲,脉络清晰地揭示了《飞龙全传》的成书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杨》是明代大学者陈耀文专门订正杨慎《丹铅》诸录的舛误而写的考据学著作。《正杨》的主要内容有四方面:一是纠正杨慎引证材料之误;二是揭发杨慎伪造古书之过;三是批驳杨慎论证之失;四是补杨慎说之不足。《正杨》在学术史上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论争使许多学术问题愈辩愈明;二是在论争中逐渐建立起学术规范;三是纠正明代空疏学风,逐渐形成求实重据、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志怪里的湖神婢女如愿,是民间俗信里的女神,又因使人如愿的功能,在宋以后逐渐成为文人诗作里理想的妾和幸福安乐的象征。在宋代话本《朱蛇记》中,如愿融入龙女故事,产生了云姐这一替兄报恩、满足主人公愿望、功成身退的龙女形象,使龙女故事更加贴近民间现实,成为龙女故事本土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朱蛇记》是最早的龙女报恩故事,同时又是宋代城镇说话艺术的遗留,直到明清时期仍在流传,和民间关联密切,影响了当代民间流传的龙女故事中的“赠女报恩”“意外得妻”“使人如愿”情节,龙女形象也因如愿的融入生发出更加符合民间想象的顺从、能干的特点,更具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早期的水浒故事,如《宋江三十六赞》及《大宋宣和遗事》中,阮小二(阮进)的绰号是“短命二郎”,而阮小五(阮通)的绰号是“立地太岁”;到了今本《水浒传》,二人绰号被调换。之所以出现这种调换,是因为随着水浒故事在民间的流传,阮氏三雄的关系逐渐密切,小二、小五、小七等名字脱落了原来的排行信息,阮氏三雄成了亲兄弟,阮小五被径直当作了排行第二的“短命二郎”。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永远值得推崇的诗人和作家,这就是明代的杨慎。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年间(1506)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世宗在位的嘉靖五年(1527),以直言极辣,谪戍云南永昌。当杨慎谪戍云南期间,他曾为蔚然大观的山水感到吃惊,不禁流连忘返。面对着碧波浩淼的滇池,他诗情满怀,挥毫赞颂:“昆明波涛南纪雄,金碧混漾银河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