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德国“逻辑狗”活动材料是主题卡片和操作魔板结合的思维类儿童游戏活动材料。在幼儿园阶段一共有30个主题(见下表),每个主题都有16张游戏情境卡片,涵盖儿童思维发展的各阶段内容,能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由一系列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课程。课内活动主要是活动方法的学习和学生活动交流,课外活动主要是活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展开探究和实践活动,主题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教学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是教学活动中一个核心问题,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每个主题活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活动确定与准备、活动策划与实施、活动总结与反思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由课堂交流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的环节组成。  相似文献   

3.
“时间在哪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一学段主题活动的内容。“时间在哪里”通过引导学生述说日常生活中与时间有关的事情,让学生认识时间及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感受时间是对过程的度量。教师借助“时间”数学绘本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似水流年的意境,促进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加深对时间的认识。教师应围绕“主题活动目标、主题活动规划、主题活动实施”进行教学实践,引领学生在绘本情境中逐步完善对“时间”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积累时间过程的量感。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以进步与发展。那么,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建数学模型呢?我们针对“倍增问题”进行教学实践,在不断磨课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考。在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中,“倍增问题”以“打电话”的主题实践活动进行呈现。教材利用“打电话”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探究,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但是考虑到“打电话”这个场景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熟悉、缺乏吸引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主题实践活动由“打电话”改成“猎人”游戏,并经历了多次实践打磨,下面呈现两次典型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大单元学习立足儿童需求,呼唤情境的游戏化,以“游戏”思维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获得情感的愉悦。游戏化情境设置需为单元学习目标服务,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具体学情三个维度综合考虑,通过隐含学习任务、营造游戏场景、贯穿活动始终,嵌入评价杠杆,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真正解决或者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让学习变得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医院”游戏的生成游戏与主题活动融合以及教学游戏化是当前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主题从游戏中生发或通过游戏完成主题活动目标是常有的事。我们班的“医院”游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幼儿园以创造教育为办园特色,在多年实践中持续完善以幼儿创造力表达为特色的游戏化园本课程建设,先后经历了基于主题的戏剧课程阶段、基于“四维五环”的益智思维活动课程阶段和基于儿童本位的创想游戏课程阶段,用实践探索阐释了游戏化园本课程从理念形成、体系成型到课程拓展的构建与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中,文化类活动是学生走进生活,从而发现社会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所以,指导学生确定文化类主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为了使学生能够确定好文化类的活动主题,笔者通过轻触、感受、再次生成三个阶段来指导学生一步步缩小主题范围,最终形成活动主题。  相似文献   

9.
<正>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课程形态。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数学游戏能够激发游戏动机,发展游戏思维,培育游戏精神。综合与实践课型丰富,其中的游戏型活动具有自主性、游戏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深受学生喜爱。然而目前不少教师对游戏型综合与实践理解肤浅、教学  相似文献   

10.
<正>【课例背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提出要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数学好玩”的第二课,属于“综合与实践”模块。2022年版课标将这一部分的内容改成了主题活动:数学游戏分享,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回顾自己在学前阶段的经历与数学学习相关的活动,唤起数学学习感性认识和学习经验,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汪霞  单敏 《湖北教育》2022,(12):48-49
<正>活动作业指以游戏、综合实践活动、思维探索活动等为载体,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作业。活动作业的“动”不仅指向作业形式,而且指向思维状态。一、设计游戏活动作业,深化知识理解教师将数学作业与游戏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以互动形式完成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运用多种智能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对主题活动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活动为组织方式,以任务为取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的活动形态课程。由于这一课程没有内在的知识系统,使得“主题活动设计”的任务所面对的不是符号系统,而是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因此,“主题活动设计”应该是“一个计划”“一个方案”“一个系列活动的组织框架”。它与学科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学设计是在固定的教学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之下,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的方案;而主题活动设计则没有固定的活动内容,没有统一的活动目标(每一个学生在同一个主题下所达到的目标不尽相同)。因此,主题活动没计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生成的活动计划。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设计应先  相似文献   

13.
<正>【课前思考】算24点游戏与象棋、围棋一样,都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益智活动。玩这个游戏用到的主要数学知识就是四则混合运算,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玩这个游戏。24点游戏的魅力在于要求学生根据随机给出的数和结果构建算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更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24点游戏是传统的按照规则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有益补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发散性等。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研究与教学实践表明,中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思维活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启动阶段、最佳阶段和疲劳阶段。启动阶段是课堂教学初期学生的思维活动阶段。这时学生注意力不很集中,思维活动比较离散、迟缓;在思维活动的最佳阶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敏捷,脉络清晰,有强烈的求知、求成欲望,对新知识接受快;最佳阶段过去,学生的思维活动便开始出现“疲劳”,具体表现为注意力开始分散,反应速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5.
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效开展,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是前提,而能否发现问题则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当前,许多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忽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点、线、面”三个角度,就如何在小学“设计与制作”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试作阐述。  相似文献   

16.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数学课标所提出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呢?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把数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初中学生爱玩、好动,如果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游戏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进行初一数学混合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有意安排一些数学游戏,如“24点”游戏,就是其中一例: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王”、“小王”)中任意抽…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强化“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提出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两类课程内容。数学主题活动是将结构化的数学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加以整合与联系,有机地组成一个数学主题,并以这个主题为主线,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为背景、以数学问题为切入口、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各学段要求“”主题活动各学段内容“”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主题活动的设计”等基本要求,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感悟数学的价值,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德育新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是“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德育主题活动课是对传统主题活动的改革,它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启迪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自1995年以来,我校开展了以“数学魔牌”为教学具的活动课,将计算与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枯燥的基本数学计算变成有趣的游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强有力的训练。一、把枯燥的计算变成趣味盎然的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活动兴趣在开展“数学魔牌”的活动中,改变了以往“纯粹”的计算,尽管答案都是24,但思考方法却多种多样,千  相似文献   

20.
刘红霞 《教师》2011,(13):66-67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些理性指导,给品德课堂带来了蓬勃盎然的生命活力。因此,很多教师在品德教学中都为学生设计一系列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丰富道德情感、获得道德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