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费浩芳 《现代教育》2023,(8):17-22+33
语文核心素养为本的单元统整教学,旨在通过情境任务、活动实践和动态评价等支架搭建,探寻单元课文最优化进阶融通式实施路径。本文以统编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整中单篇课文教学设计为例,通过“单元解构·情境创生:从‘孤立’走向‘融合’,指向关键能力培养”“活动开发·任务赋能:从‘知识’走向‘素养’,亲历实践过程转化”和“评价分析·证据设计:从‘学习’走向‘学评’,诊断核心素养达成”三条路径,通过梳理单元语文要素逻辑线、编织学习实践进阶网、创设情境支架任务轴、构建动态化评价链等策略,展开单元视域下描写类单篇课文的实践路径探究,从而达成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初中化学教材中单元知识点相对零散、不够系统化、没有提供具体情境等情况,结合主题式学习的特点,以“走近‘84’消毒液”为例,从学习主题选择、教材内容整合、学习流程设计、核心素养提升等方面阐述素养为本的初中化学主题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教师研修网主办的“走向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变革”系列论坛暨课例展示活动中,浙江省戴加平名师网络工作室承担了其中主题为“‘家国情怀’素养涵育路径探索”的历史学科论坛,并为此提供了项目化学习课例“‘平湖抗战1937’纪录片制作”。不难理解,项目化学习和适切的选题只是为家国情怀素养的涵育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如何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效果,则有赖于正确的实施策略。在“‘平湖抗战1937’纪录片制作”这一课例中,笔者围绕涵育“家国情怀”素养的项目化学习策略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主题式教学’是指教师围绕一个或者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1]“对应主题”式教学则是对应一个结构化的主题来设置的课程结构并予以实践,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和培养其历史学科素养。总观统编教材,其言简意赅,字字珠玑,逻辑严谨,提纲挈领,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统编教材的有效教学,“对应主题”式教学是其重要途径。下文就尝试探究“对应主题”式教学在统编教材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李泯  耿文强 《地理教育》2024,(2):10-12+21
通过创设主题情境实现深度学习是地理教学长期关注的课题,其有效实施有利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思辨等问题。本文结合“成土因素”的教学,探索深度教学理念下的主题情境创设路径,即通过“以‘生为中心’确定情境创设主题”“以‘目标导引’串联教学活动环节”“以‘任务驱动’促进学习能力进阶”“以‘多元开放’推动师生协同发展”等路径实施,使学生经历活动有指导、任务有挑战、精力与情感高投入、认知高水平的深度学习过程,最终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6.
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这样描述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以现实的主题(课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主题是核心,是灵魂,没有主题,活动就会失去方向,活动的内容就会零散,也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怎样确定主题呢?  相似文献   

7.
<正>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三会”核心素养,并明确了小学阶段11个主要表现,不同学习主题的内容与11个表现的关系各有侧重。与“数与运算”主题关联密切的核心素养表现主要包括: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该主题在小学三个学段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中都有与核心素养相关的表述,如:第一学段“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探、辩、用、融——审辩式学习‘五学’课堂”的理念及操作系统创造性地开发了“度量衡的故事:走进‘度’的世界”这节课,目的是在这节主题式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课中,引导学生在体验与对话中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9.
<正>项目式学习要依据课程标准,综合考虑学段特点来确定项目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大庆路小学结合学段特点,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式学习。第一学段:创设“童话”情境,在体验中生成素养一、二年级学生还保留着幼儿期的一些心理特点,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学校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幼儿园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0.
小学第二学段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分水岭,是由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过渡的桥梁,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课标”精神和对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要求,新世纪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教材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主题或情境,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  相似文献   

11.
高鸿鹄 《福建教育》2023,(26):49-51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加强学段衔接”,要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展适应性教育。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提炼适合学生的项目式学习主题,立足课程标准统整教材内容,通过学科间融合式整合,设计与实施入学教育主题项目式学习,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  相似文献   

12.
归纳了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障碍,即“平均化用力”“设计大而空、不切实际的学习主题和内容”“偏离素质教育正确轨道”;总结了开展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可迁移性经验;认为“建立多维细目表,搭建主题式内容框架”“创设良好学习场所,‘三破三立’促使教学转向”“破除教育评价之困,完善多元评价机制”是现阶段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路向。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深化教学改革”中指出:“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为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抓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指出:“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欢乐购物街”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综合与实践”第一学段主题活动的内容,是融入元、角、分等人民币的量的学习的主题活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知道货币的价值,丰富对量的体验,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初步的金融素养,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具体而言,可以围绕“主题活动目标、主题活动规划、主题活动实施”展开教学实践,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积累跨学科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双减”之下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减负增效,结合学校的特点,开展“‘双减’背景下的双维课程优化实践研究”,在学科中减负增效,在评价中减负增能,在家庭中减负增信。从“赋时”转型为更注重教育教学的“赋能”,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在校本课程主题式项目学习中积极参与,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让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世界的内驱力,使教与学的双主体都能聚焦自身内在素养的提升,实现真正的绿色育人。  相似文献   

16.
阎晶晶 《福建教育》2024,(14):26-30
“依‘素’写话”“依法观察”“依意习作”小学习作教学范式,以素养本位的习作课程价值、内容与工具为突破口与切入点,对不同学段的习作教学进行改进与重构,旨在实现价值育人、需求育人、过程育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2019年版)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为例,以“中轴线上的‘都’与‘城’”为单元主题,从学习目标、单元主题、评价方案、情境任务方面,探索了逆向单元教学设计,指出以目标与评价为导向的逆向设计思路,与知识结构、情境任务完整的单元教学融合形成的逆向单元教学设计,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8.
“游园式”阶段性评价是现今广泛使用的评价手段,它围绕某一主题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评价情境,设计一系列与课程学习内容和能力、学段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相关的评价任务,以灵活的评价手段进行学习质量调研。它的设计分梳理目标框架、构建游园体系、充实测评题库、设计评价工具四步走,综合考量评价目标、游园情境、挑战任务、材料选择、评分量表等要素,从关注形式的现状走向内涵式一体化设计,探寻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阶段性评价样态。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炼了“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构建了素养导向的学习主题,设计了”大概念”统领的多维课程内容,注重实验和跨学科实践活动,提出了学段学业质量标准及其在各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明确了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和每个学习主题的教学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结合乡土地理资源,组织学生通过研学实践的方式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内化、提升核心素养水平,也有助于推动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文章在明确了研学路线的基础上,从“明确各研学点的探究主题”“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问题链”“确立师生‘双主体’教学模式”“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过程性与多元性”等方面,对如何基于研学实践开展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