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职业能力构建为导向制定软件专业培养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由于不同的岗位需要的工作技能、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岗位建立胜任力模型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对多家企业相关研发人员的访谈调研,建立了软件开发岗位胜任力的冰山模型,并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讨论了基于软件开发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构建。实践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有很好的实际运行能力,有助于加强高校软件技术的职业能力构建,对于高校软件技术的职业能力构建具有很好的拓展性。  相似文献   

2.
刘同胜  朱丹 《科教文汇》2012,(5):34-34,98
针对军队院校士官学员入校前专业不同、学历不同、经历不同等特点,运用“练、比、考”的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军校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军队机务院校外场教学正规化,全面提升军校士官学员外场一线的综合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3.
“职前成人”学员逐步成为成人高校的学员主体,他们没有职业经历,缺乏职业经验,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  相似文献   

4.
“职前成人”学员逐步成为成人高校的学员主体,他们没有职业经历,缺乏职业经验,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  相似文献   

5.
张向辉 《中国科技纵横》2011,(10):123-123,125
随着工程建设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为适应工程建设发展对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必须构建“突出应用、培养能力”的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实现岗位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6.
吴琼 《中国科技信息》2009,(23):193-193,196
《新闻采访》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性强,更偏重于应用领域。所以,课程设置必须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树立“零距离”教学理念,即按照学生就业工作岗位及流程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初步形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离校即可上岗,尽可能“零距离”地与所从事岗位对接;本课程的学习情境开发要符合新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主要针对企业工作岗位、采访流程、职业能力素养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实训使其熟练掌握并运用新闻采访的技能、技巧等专业能力;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目前《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陈旧、考核方式不科学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方法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和实践,运用对比方法对前后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得出经过课程重新设计和实践后,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综合测评成绩也相对提高很多,由此可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周丽娜  李世彬 《科技风》2023,(17):38-4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教学改革的应然选择。深入分析现阶段西部高职院校“PLC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现状,针对学生岗位能力不足、职业素养不强,创新创业能力欠缺问题,应用实用教育理论,提出以真实项目搭建教学载体,以岗位能力要求和企业设计制造调试标准为引领,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并将课程在生产过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融入教学内容,以新技术学习为导向,加强课中创新思维训练,课下创业实践交流展示,改革措施落实在“PLC控制技术”课程实施过程和考核评价之中,明显提升了学生岗位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及职业素养,被省内机电一体化大师工作室兄弟院校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9.
刘兴琴 《科教文汇》2014,(29):65-66
职业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将课堂主阵地建立在实习车间或工厂,形成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效学习的载体是学习任务。本文以“汽车离合器的构造与检修任务工单”设计为例,探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学习任务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军事职业教育学员的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构建了"六大核心"能力素质模型,确定每一个能力培养目标中的能力元。建立以岗位分析、能力分解为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制订评价标准,并实施灵活性教学组织方式,科学考评是促进军事职业教育学员钻研本职、增长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社会职业岗位由原来的单一性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嬗变。因此,高职培养的人才为了能不断地适应社会形势及市场的变化,需要获得适合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才干、经验等各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本文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入手,剖析组成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几大方面,提出提高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措施,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全方位提升提供理论基础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参与湖南省农村中学体育“国培计划”骨干43名教师的基本信息、“国培计划”认识、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收获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参训学员认为参加此次“国培计划”培训在教育理念、专业技能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员增进感情等方面收获颇多。但也存在培训者学校领导及教师对“国培计划”重视程度不够、认同情况不一;参训学员认为不同的培训内容应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培养高质量应用型高职康复护理专业人才,探讨高职护理专业(康复方向)“康复护理学”课程内容改革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专家访谈,制定康复护士岗位核心能力调查问卷,调查分析康复护理岗位现状及核心能力要求。康复专科护士岗位核心能力总均值为(3.37±0.25分),不同职称、不同科室的护士在多个维度岗位核心能力得分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调查、分析、解构康复护理岗位核心能力,明确康复护理工作发展需要和完成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各亚专科康复护士岗位需求的同一性、差异性,研究确定“康复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面对软件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有效地指导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信心,对课程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和任务。本文探讨了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职业发展路线、职业能力、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能有机融合提供教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用职业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具备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渗透到专业教学、实践训练、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等领域,让学生在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职业核心能力。体验式创业训练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校内职业活动,通过创设职业环境、构建职业任务对学生进行“准职业人”教育与训练,推动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李峰  翟可为 《科教文汇》2014,(9):91-92,95
学习态度是影响学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基于某装备实践课程,对学员的学习态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员岗位与工作需求性明确、学员学习兴趣浓厚,但小部分学员值得关注、训练间隙期利用效率低,对教学效果影响大。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重培养学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员内在求知、提升自我以及改革训练方式与考核方式等三方面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舒灵智  熊亚军 《科技风》2022,(24):22-24
“1+X”证书制度落地实施,对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1+X”证书制度对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依托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探讨了融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构建了适应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必需的群宽基共享职业能力课程+本专业精准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理实紧密对接职业核心技能课程+基于职业升迁拓展能力课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李峰  翟可为 《科教文汇》2014,(3):91-92,95
学习态度是影响学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基于某装备实践课程,对学员的学习态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员岗位与工作需求性明确、学员学习兴趣浓厚,但小部分学员值得关注、训练间隙期利用效率低,对教学效果影响大。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重培养学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员内在求知、提升自我以及改革训练方式与考核方式等三方面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