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必然后果与制度效应,反思与自反的结构矛盾构成了风险社会的动力机制。科学认识风险与合理治理风险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经之途。在理念层上要重审现代性与构建新理性观,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培育责任伦理。规制与失范是风险社会生成的制度性根源,制度层面要求实现分配正义。实践层上风险治理的关键是构建社会风险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2.
“双减”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欲减反增”“教育焦虑”等执行性问题,因此,厘清政策执行的逻辑以及制度的价值成为现实需要。以社会学制度主义为理论视角构建政策分析框架,从制度同构的形成与集体理性的选择两个层面阐释“双减”政策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是一种正确的认知。在制度同构层面,通过历史背景、制度趋同与现实路径等三个维度厘清其作为当代教育的必由之路;在集体理性层面,通过管制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等三个维度分析“双减”政策最终的价值旨归是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从价值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能力层面分别阐述了高校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党的政治建设逻辑内涵,并讨论了基于高校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党的政治建设构建路径应从强化理论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与纪律建设等方面着手,发挥党在引领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4.
制度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新制度主义的核心问题,在西方历史上二者之关系曾出现过整体主义、神秘主义、自由主义和行为主义特征。新制度主义通过算计途径和文化途径解决二者关系,前者发展成为结果性逻辑和理性选择新制度主义,主张个人理性和集合制度;后者发展成为适合性逻辑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主张集体理性和整合制度。社会学制度主义者认为适合性逻辑是政治行动的基本逻辑,制度既适应环境和集体行为,也改造着环境和个人行为,是消极制度和积极制度的统一。社会秩序是制度分析中的突出主题。从适合性逻辑出发,培养有知识的公民和促进合作及发展社会资本是维持秩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理念治国与制度构建实现通融与结合,是政治明走向理性的标志,也是现代国家良性运转的基本前提。“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赂,表明国家运作模式的理性选择,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制度之治;“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追求,内涵于法治建设中;同时“三个代表”的理论品性决定其离不开法治,法治是实践“三个代表”的保障手段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如何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是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现有关于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研究过于关注工具理性,忽视了其背后的价值理性和内涵本质,尤其是缺乏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分析。引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基于“价值性—工具性”二维矩阵所构建的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传导机制,具体表现为第三次分配通过发挥文化、制度和主体三个层面的示范、刺激和众创效应来实现共同富裕。在文化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示范效应,通过培育慈善文化、倡导民间互助、培育共享理念等推动共同富裕,映射出第三次分配的价值属性;在制度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刺激效应,通过优化税收制度、慈善服务制度、三个层次分配衔接制度推动共同富裕,彰显出第三次分配的工具属性;在主体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众创效应,通过协同机制、互助机制、互嵌机制推动共同富裕,体现兼具价值与工具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7.

如何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是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现有关于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研究过于关注工具理性,忽视了其背后的价值理性和内涵本质,尤其是缺乏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分析。引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基于“价值性—工具性”二维矩阵所构建的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传导机制,具体表现为第三次分配通过发挥文化、制度和主体三个层面的示范、刺激和众创效应来实现共同富裕。在文化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示范效应,通过培育慈善文化、倡导民间互助、培育共享理念等推动共同富裕,映射出第三次分配的价值属性;在制度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刺激效应,通过优化税收制度、慈善服务制度、三个层次分配衔接制度推动共同富裕,彰显出第三次分配的工具属性;在主体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众创效应,通过协同机制、互助机制、互嵌机制推动共同富裕,体现兼具价值与工具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生成体现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其基本内涵包括:从育人理念上看,体现治理的核心精神: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统治;从主体来看,多元主体组成育人共同体;从权力的运行向度来看,多元主体是平行的,通过协商共同发挥作用;从空间上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环节、多个层级,更加注重体系建构和协同联动;从时间上看,具有持续性、动态性和反思性.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如下基本价值:为各领域的改革奠定制度自信的人心基础;为各领域制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发挥价值导向和政治保证作用;通过培育时代新人、现代公民为各领域改革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助推中国之制的优势转为中国之治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赵特 《西藏教育》2022,(7):11-14
低碳消费观是在低碳经济和消费主义碰撞背景下出现的理念样态,有其鲜明而又深刻的生成逻辑。本文从传统文化渊源、党史思想资源、国外经验借鉴、中国现实旨归四个层面全方位把握低碳消费观的应有之义,体现了人民消费观念的创新、保护生态系统的需求、发展低碳经济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提出低碳消费观的培育路径,即培养个体理性消费意识、构建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强化低碳消费观教育、设计低碳消费观宣传的顶层制度,可以为实现“双碳”目标、建构低碳城市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历史悠久的政治哲学已发展成为当下的"第一哲学",然而对其所思对象的论争还在持续不断。通过对其逻辑的分析与历史的考察可知:政治哲学之思是对政治的理性之思、善治价值之思以及对政治哲学思想之再思。归根结底,政治哲学对政治的理性追寻,是一种对政治形而上的求索与创新,是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11.
从大学治理的制度逻辑看,大学制度与治理是相互作用的,制度对于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实践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治理实践和治理体系有助于制度的完善。大学制度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治理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是治理主体与制度实践互动的结果。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规则和习惯等。因此,制度逻辑不是说要去主观建构制度,而是说在制度认知、制度构成、制度运行与制度行为、制度评价的互动中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制度完善、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发展中,人的因素起着关键作用,要充分注重和发挥人的因素特别是治理主体的作用与价值。大学治理的制度逻辑的关键在于通过融通“大学之制”与“大学之治”,使得大学制度通过体制机制建设转化为治理体系,并使得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在治理实践中,补齐制度短板,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力,从而使制度逐步成熟定型,推动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文化理性是一个与政治理性和道德理性相区别的文化概念。当代文学中的启蒙理性、反思理性和正义理性,就构成了当代文学的文化理性。这种文化理性,已漫过政治理性和道德理性荒原的精神饥渴,朝着现实生活的一切领域渗透和全方位跃动,并以其理性之光,烛照着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构大学内外部治理之间的新型关系以实现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正确理解大学内外部治理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从价值逻辑、政治逻辑、行政逻辑、社会逻辑和文化逻辑等多向度关系逻辑加以把握。依据不同关系逻辑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强弱,将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调适模式划分为科层式调适模式、法人型调适模式和市场化调适模式等三类。在客观分析中国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现状的基础上,立足大学治理的中国特色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最后,围绕“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更好发挥市场作用”这一目标,提出了以实现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校自主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调适模式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组织得以存在的基础,离开了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将不复存在。然而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需要考量其制度理性。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理性体现在它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个方面。学术自由等大学精神体现在其价值理性上,大学的微观治理体现在其工具理性上,二者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融为一体。大学制度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结合,保证了现代大学组织从一种良制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大学如何实现有效治理存在"治理结构说"和"文化政治系统说"两种不同的认识。以建构理性主义和进化理性主义作为"结构系统说"和"文化政治系统说"的知识论基础,并比较了两种知识论所指向的治理秩序、组织模型、组织特征与治理活动重点。大学作为"理性结构系统",需要建立适切的治理结构满足效率需要;大学作为"文化政治系统",在学术秩序演化过程中,各种"政治逻辑"代替"知识逻辑",使组织信任成为影响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立足自身所处区域的实际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衔接政府、产业以及当地市民而形成四位一体的螺旋关系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圣地亚哥模式"。该模式从制度对接、知识增值、人力开发和财政互通四个层面实现大学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体现出战略规划与区域治理、学科知识与区域科研、人才培养与区域潜能、资源配置与区域产业之间的逻辑关联。其发展模式为我国公立大学构建与区域发展协同共促的教育体系提供了参照范例。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状态整体平稳向好,但各类风险挑战一直伴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现存风险主要表现于资金财务、内部治理、教育质量等领域。建立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有利于民办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借鉴组织免疫理论来构建的民办高校风险防范分析框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组织与环境间关系三大要素。非特异性免疫是民办高校事先进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包括组织结构、制度规则和组织文化。特异性免疫是民办高校后天形成的风险防范机制,包括组织监视、组织防御和组织记忆。在组织与环境间关系层面,要构建民办高校风险治理协同体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政策制度环境,构建常态化评估监测。  相似文献   

18.
合作治理业已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理想架构,也是必然选择。但其形成存在诸多天然障碍,区块链技术的嵌入有望为实现城市社区合作治理带来新的思路。以论证区块链与合作治理模式在价值、结构与运行机制三个层面存在的契合点为基础,提炼区块链赋能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价值逻辑、制度逻辑以及行为逻辑。然而,受困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段位以及现行基层管理体制架构,在区块链赋能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过程中,始终难以规避治理主体的价值认知困境、技术与组织的互构困境,以及“道”与“术”的异步困境,阻碍了区块链赋能效果的彰显。而纾解以上困境需从认知层面加强对治理主体的价值引领与观念塑造,在运用层面强化对主体运用数字技术能力的培养,探索发展契合技术赋能的组织载体,以及通过促进“道”与“术”的融合共生来规范区块链嵌入社区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如何由中国传统的内圣之学开转出近代的民主政治,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一直是牟宗三先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为什么没有民主政治?从根本上讲,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理性之运用,而缺乏理性之架构;从现实性上讲,中国没有阶级对立,君与民是隶属关系,而不是对列关系。因此,要实现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从制度层面上,利用法制来建立政治架构,实现"宪政民主";从文化层面上,以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良知学说,通过"自我坎陷"开转出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性、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是其融入社会治理的逻辑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同向性是其融入社会治理的逻辑前提。在社会治理走向善治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治理的理性指导和精神支柱,同时为社会治理提供了生态理念。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在文化建设、道德引领、制度规范、法制建设等方面融入推进,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