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在不断转变,如何在新时期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就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思考的主要问题,新媒体的出现能够有效的解决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新媒体环境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言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凸显。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语言、网络流行的使用越来越严重,如何在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下,优化教学环境,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文章阐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阐述新媒体环境下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当前现状,探索有效的专业教学策略,提升汉语言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技术的核心特征与互联网技术相贯通,新媒体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获得了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灵活性、交互性与汉语言教学目标之间具有高度适应性,探索新媒体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双轨驱动的教学路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有利于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突破口.当前,新媒体技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为汉语言教学带来了诸多风险挑战,在网络语言、线上...  相似文献   

4.
<正>汉语言文学是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任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促使汉语言文学获得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研究新媒体时代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能在剖析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抓住汉语言文化发展的机遇,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快速发展。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及探究汉语言文学发展与传播的意义,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发展传播的优势,具体展现了新媒体时代对汉语文学发展的影响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性。为了有效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便需要优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本文通过具体论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优化策略,为强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素养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颖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具有简单明了、幽默风趣的特点,受到了青少年的广泛欢迎,其不仅增强了人们交流的趣味性,还给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下面,本文重点介绍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提出了网络语言环境下汉语言发展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网络化不断加深,现阶段,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成为人们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各种学习资源,高职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能极大地提高高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活跃性。就网络环境和汉语言文学的关系而言,网络环境在为汉语言文学创造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加速的时代下,使得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面貌逐渐有所转变,也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起到促进作用,但也将较为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方法有所改变。如今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一柄双刃剑,在增加广大市民对汉语言文学阅读的渠道的同时,也冲击了广大市民对于汉语言文学阅读的体验。因此,在如今网络环境下一定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来挖掘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方式,从而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本篇文章中先针对网络环境下对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带来的优势与冲出展开详细分析,继而提出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推动了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的开展和进行。但在新形势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进行深度完善,合理调整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深度激发汉语文学教学中潜藏的审美教育,是因为其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意义重大。基于此,我们应积极探究审美教育的内涵,提出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对策,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以及知识阅读的模式也在逐渐的发展着变化,网络环境具有着其显著的特点,其自由和浮躁性也对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网络时代也具有着其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合理使用也能够有效的促进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下面,本文就针对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进行分析,希望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广泛使用新媒体,新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们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在此调查基础上提出了做好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不断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变化,尤其促进了我国当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但是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对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把汉语言文学当中潜在的感性与理性成分充分挖掘并合理平衡,全面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阐述了审美教育在当今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的重要影响,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现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这种审美教育的渗透,能对日后汉语言文学教学产生一些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借助一些软件工具,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网络时代既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存在着互补互利关系,又对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促进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时代已经发生变化,转化为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为社会及人类的工作、生活方面提供了便捷之处。但网络时代的兴起及发展给汉语言文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让汉语言文学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应努力寻找汉语言文学及网络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已经成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不断的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技术的革新,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进步,大大推动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如何正确审视国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入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教学水平的提高成了许多高校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转型的重要阶段,汉语言教学需要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此来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新模式的构建,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对信息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社会逐渐呈现出多元文化现象,多种文化相互碰撞,文化的更新转型日益加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受到极大的影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继续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成为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围绕着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这一中心论点,浅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教学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文明发展的基础,其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逐渐达到成熟、完善的阶段。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但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社会的发展会带来许许多多新的事物,而网络的发展会促进这些事物进一步普及,网络语言随之兴起,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当今新时代中,汉语言文学如何在网络语言环境中发展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网络语言概况进行分析,探讨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与发展趋势,以便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人文类学科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文学素养以及交流能力的学生,还能够使他们的审美标准以及精神感悟能力得到质的飞跃。相关教育教学人员应当认清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并着力采取相关措施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全方位培养,全面提升汉语言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孔子热"的风潮席卷世界,汉语文学成为了国际上关注的文化焦点,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地位也进一步提升。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审美问题也就得到了重视。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中的意境以及审美应用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对于汉语言审美问题进行剖析,分析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现象。  相似文献   

20.
汉语言文学是语文体系的一个分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落实基础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对于初级中学这一教学阶段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想要在初级中学中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开展好,这就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阐述了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以及在开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时的注意事项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