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IM整体推广应用的过程中,BIM人才匮乏是制约BIM发展的因素,高校应加大BIM人才培养。建筑类院校应基于建筑专业进行基于BIM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把BIM技术与现有专业进行深度融合,进行创新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高等院校要发挥专业人才优势,校企协同攻关,一起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1,(32)
职业教育应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BIM技术正引领工程行业向信息集成化方向发展,职业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应适应工程行业BIM技术发展的需求。文章以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从培养目标及方案、课程设置、师资与教学平台建设方面阐述BIM技术人才培养实现路径,愿给职业类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0,(1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项目管理模式向全过程咨询模式的发展需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变革和行业发展需求对高校相关专业特别是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本文以建筑BIM基础课程为例,分析了BIM技术的应用现状及课程改革现状,结合目前课程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给出了课程改革的方向。期待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适宜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复合人才。  相似文献   

4.
张建荣 《科技广场》2010,(2):145-148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确保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等一系列适应专业特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装配式建筑"红遍"大江南北,而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则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新方向。培养装配式建筑人才是产业转型和变革的时代呼唤,高校作为人才输出基地,然而开展装配式建筑相关专业的教育一直处于空白阶段,装配式建筑教育开展遇到了师资力量薄弱、技术向理论转化困难、教学资源匮乏和实训项目难以开展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了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协同型的人才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职升本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的新形式,将传统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度融合,为未来应用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背景和意义,分析了计算机专业中职升本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最后针对这些情况对计算机专业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6,(7)
分析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注重工学结合,促进校企合作研究,培养出基于我国国情的多技能、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入剖析物流管理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找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进一步满足物流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0,(1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中职计算机专业想要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必须不断的更新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手段,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笔者主要探究了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希望能够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有效性,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术的综合实用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明显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的发展需求,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中职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最有效措施。本文主要介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机电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要点。  相似文献   

11.
BIM技术是继二维CAD图纸代替手工制图之后在土木工程领域掀起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当前,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BIM技术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掌握BIM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亟待培养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BIM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本文分析了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总结了BIM技术在国内高校的应用现状,提出构建融入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组建BIM技术教学师资队伍、搭设BIM教学平台,建设BIM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教材,成立BIM技术企业实训基地等创新性措施来建立融入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高水平的土木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成为首批等级证书,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建筑类专业课程尚未将BIM技术理念纳入课程体系,企业参与度较低,不满足企业对BIM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与“1+X”BIM考证联系不紧密、课程标准和“1+X”BIM证书考核标准脱节、课程内容和“1+X”BIM证书考核大纲不对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困难研究不足。通过调查研究,明确就业岗位需要知识和技能关键点,对接“1+X”BIM证书,找到岗位、证书技能点和课程内容间的融合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符合岗位和“1+X”BIM证书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融合证书考核内容等措施,强化“1+X”BIM技能训练,保证“1+X”BIM证书通过率,培养高素质复合型BIM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民航职业院校安全管理专业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出民航高职特色,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特对民航安全技术管理(航空港安全检查方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杨峰 《内江科技》2022,(7):151-152+142
<正>本文研究了BIM技术发展现状及当前高校设置BIM课程情况,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和条件现状,对道路桥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BIM人才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进行深度分析,并针对BIM技术人才培养的难点,对高职院校道路桥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切合实际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6,(11)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出旅游行业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对人才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旅游业的人才需求,所以必须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提出了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6.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中职教育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也是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订单式"培养,可以更好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企共赢合作机制,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文章结合我院创建国家示范校过程中在数控加工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对中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养适应重庆汽车服务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需对高职汽车服务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分析以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分别从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从业素质培养,加强师资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注重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当前各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文章通过对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方法的系统调研,采取抽样调查、定点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资料的归纳整理,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意识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改革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金凤花  曹华建 《科技风》2022,(11):151-153
"中本贯通"作为一种给予中职学生进入应用型本科,进一步提升自我的新途径,对完善我国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相对早期的部分贯通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异,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质量评价等方面多角度比较,为更好地完善"中本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几方面,探索与实践了我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转型发展,为专业的转型发展及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