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忧与报喜     
丁谓在《书异》(《皇朝文鉴》卷125)中说,淳化元年(990),许州夏旱,忽然打雷下雹,大风拔木,屋瓦都吹走了。当地官吏却说这是梓龙经过,不报告灾情。丁谓说,当时的官吏有善事就大吹大擂,这是我的功劳(“吾之力及之”),有不祥之事就“忌人言而耻言于人”,以免“示吾不治”,露出自己治理无方。至于“苍生何恃”,民命何倚,他们是根本不考虑的,他们唯一考虑的是如何骗取上司的信任、提拔。丁谓写这篇文章时,还未进士及第,还未作官。可惜他作官后,也成了一位报喜不报忧、“迎合上意”的人物。宋真宗初即位时,宰相李沆不断奏四方水旱、盗贼情况,参知政事王旦不知其  相似文献   

2.
早期《申报》对新闻信息的处理秉持“有闻必录”理念,很长一段时期内,这既是《申报》记录时事的原则,也是其规避言责的传播策略.所谓“有闻必录”,即“事有可取亦即为之登录”之意.作为早期新闻报道的一条准则, “有闻必录”在19世纪晚期的上海新闻界,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报界对抗清廷钳制、争取舆论自由的一件利器.这在早期《申报》的社会新闻报道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同时,这一原则引发了报纸与地方官府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之光”系列丛书的三个分册分别为《一粒种子》《一株小草》《一块石头》。《一粒种子》以一粒种子——“野败”姑娘——的视角,讲述了袁隆平等农业科学家寻找高产水稻的故事;《一株小草》则讲述了“青蒿精灵”帮助人类科学家屠呦呦寻找战胜疟疾大魔王利器的故事;《一块石头》讲述了书里的主角——小石头——寻找李四光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同志们、朋友们: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有句名言叫“上善若水”。今天,我们邀请在汉的21位企业家,会聚汉阳古琴台的“若水良厨”,以慈善午餐会的形式,等款资助寒门学子,帮扶弱势群体,这是上善之善事,也与“若水良厨”之名与其出资助人的行为暗合,是一件雅事。  相似文献   

5.
《慈善》是上海《新闻报》1999 年8月开设的一个专版。据调查,在全国平面媒体中,尚未有同类专版。作为版面主持人,我当然很乐意做善事,但可资借鉴的经验太少,所以我又有几分担心,不知这“善事”能否善终。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慈善》版在关注民生、弘扬爱心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也引发出不少感人的故事。 大学生费菲 去年8月中旬的一天,我外出口到报社,服务台的阿姨告诉我说,有个女青年等了我一个上午。我看到办公桌上有来人的留言和传呼电话号码,女青年的名字叫费菲。我马上打电话过去,前来…  相似文献   

6.
印错的名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护花小集》中有一篇《读<阿金>》,文中引了一句诗:“争奈微微识碔砆”。因为中间错了一个字,使得诗意颇难理会。这是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一句出名的诗。元稹评价李杜,以为杜甫超过李白在于创作了长篇排律。元好问讥笑元稹这一观点,说他玉石不分,因云:“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诗中“微之”,用的是元稹的字,而“之”字行草手写体与重字符号极为相近,排印本遂误作“微微”,把个人名错成宛似一般语词,使得这句诗不好懂了。  相似文献   

7.
欲研究《金瓶梅》,先须解读它的语言。中外研究《金瓶梅》的贤哲人人慨叹:《金瓶梅》解语难,甚至将其视作“难经”——难解之经。近时,注家蜂起,词典出版渐多;却也误释迭出,积弊日显。本文仅就王利器先生主编的《金瓶梅词典》,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8.
今年四月十七日,《陕西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条两千字的人物新闻,主题是《集体“百万富翁”支书两袖清风》副题是《三原县南关村党支部书记李天成一心为了大家富,艰苦创业不谋私》,并配发了题为《一心为公就是无声的命令》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受到了多方面的好评。当有人得知这条人物新闻是由一篇八千五百字的人物通讯改编成的之后,开玩笑骂我的“刀子”太“(?)火”了,改稿是否有“挂一漏万”之嫌?这就促使我把此稿的编写过程及点滴体会写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激活传媒》是“传媒竞争对策”系列之三。终于把《激活传媒》书稿送到编辑手中时,正逢2003年年末难得的一个雪日,阳光透射下,雪衣下的松枝在风中轻漾,显现出远不同于以往的质感和音色,一时间,真感觉是有魂之像、含骨之声。也许,新雪正是激发冬松活力的利器。引发我对传媒竞争  相似文献   

10.
近阅一家市报一版的言论专栏,虽然标有《大家谈》之名称,其实并非如此。留心半个月,却发现共登了9篇言论,而编辑、记者就写了3篇,另外两篇也是当地“名家”撰写的。许多通讯员说:“《大家谈>简直成了‘自家谈,了!”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甚至一个小小的栏目,要想办得比较山色,能赢得读者好评,必须有群众性,缺少这一点,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有些类似《大家被》之类的言论专栏,如《读者论坛》、《杂谈》、《群言堂》.却为何常常成为编辑、记  相似文献   

11.
张宇驰 《大观周刊》2012,(24):166-166
在《道德经》中,有多处谈及“道”,但本文作为一篇论文的篇幅,不可能对所有谈及道的地方逐一讨论,只能选取两处有代表性的文本研究。本文重点在于指出“道”与“人”在《道德经》里的密切关系,“道”是人行,“人”是“道”成。不应该把《道德经》之“道”理解为脱离一切的形而上之“道”。  相似文献   

12.
好东西应该作为珍藏.让世人知道它们存在.而不必经常摆出来展示、炫耀。《道德经》曾警告说:“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比如珍贵图书.既有价比黄金的宋版书,也有黄金买不到的孤本、珍本。单说“善本书”吧.每一部都是各地收藏家和图书馆争相追捧的至宝。  相似文献   

13.
沉睡三千余年的《易经》成了当今的热门话题,这为多人始料所不及,然而它毕竟真的“热”了起来,不仅成了一门“易学”,而且诸家蜂起,学会团体林立,及于中外。根究“热”因,自然是复杂而多向的。但《易经》之博大精深,玄机妙理及由此而罩上的神秘色彩,强烈地调动了人们的探求欲,并由此而发现传统文化中尚有如许佳处,不免洞天大开,心驰神往。这当是易学走红的首要一面。这就与前一时期出现的“西学热”而今开始降温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4.
《新京报》的一组系列报道,为人们揭开了北京西站管理体制和拥堵之弊。目前,这座“亚洲第一大站”的运力几近极限,与之相伴的是旅客的“四难”:进站难,出站难,接人难,停车难,四难汇集成一起,造成了西站10年拥堵之痛。  相似文献   

15.
《宋书》 1、卷二十《乐志》:“宾出入奏《肃成乐》歌词二章。”按:“成”字,《南齐书·乐志》、《乐府诗集》并作“咸”。《隋书·音乐志》:“从官出入,宋元徽三年仪注,奏《肃咸乐》”。由此知“成”字误,当作“咸”。 2、卷二十《乐志》:“皇帝还东壁受福酒奏《嘉时》之乐舞词。”按:“时”字,《乐府诗集》作“胙”。《隋书·音乐志》:“皇帝钦福酒,宋  相似文献   

16.
《诗·大雅·灵台》首章云: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以往的论者,多从此章中看出“可见至少二千五百年以前,中国已有了天文台”(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页1671)之类。但细玩辞意,并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则可知在姬昌(严格地说,他到死后方被称文王)建造灵台这件事背后,实有很大的未发之覆。所谓“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大体就是征集民工,人海战术,搞“工程会战”以赶建灵台。为何要如  相似文献   

17.
《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一部专著。有称“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又称“周公著《尔雅》一篇”,或言“孔子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莫衷一是。其实成书可能在西汉末甚至东汉初,略晚于《毛诗》。它缀辑旧文,递相增益,非成于一人之手,周公、孔子都是依托之词。  相似文献   

18.
刘星 《新闻实践》2014,(10):86-87
随着微博的异军突起,“微”字大热,“微时代”、“微传播”、“微电影”、“微评论”、“微情书”、“微投诉”……一时间,似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微”不了。“微新闻”也成了一个新锐词语,并经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审定,入选年度新词语,收录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传播时代,微新闻是报纸满足读者的浅阅读需要,增加报纸信息量,再造报纸在新形势下的新魅力、新优势的竞争“利器”。  相似文献   

19.
翻阅报刊,偶见一篇以“你”成篇的新闻,目光立时便被吸引过去,细细品味,犹如清风拂面,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恺西,你走了,留下了你的荧屏形象,带着你的谜,匆匆地定了……”这是1988年6月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来不及说声“再见”》一文中的导语。这篇怀念德国友人的稿件,一起笔就非同一般,生者对死  相似文献   

20.
编辑苦乐谈     
编辑——顾名思义,编而辑之,即“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现代汉语词典》解)是一切编辑活动的共性。无论初涉此业者,还是成“匠”成“家”者,所从事的无非是这种“整理、加工”工作,然而,正是这“整理、加工”两词,却大有学问。编辑对稿件初审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