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郑鹏 《双语学习》2007,(5M):24-24,26
本文针对春晚语言类节目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指出其对年度流行语、对地域方言、对地方艺术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2.
3.
语言类节目历来是央视春晚的重头戏,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语言类节目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通俗易懂的语言,风趣幽默的人物。在语言类节目中,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出了我国群体大众文化的许多特征,还表现出我国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变迁和革新态势。本文拟对历年的春晚语言类节目进行分析,着重论述其所蕴涵的社会功能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流行语是见证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显示器。央视春节联欢会节目内容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变迁。通过对历年春节晚会的经典流行语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出春晚流行语与社会相互影响,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分析春晚流行语中语言偏离现象,进而探讨语言规范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是共生共存的。而词汇作为语言中最为积极活跃的部分,具有可塑性强、折射度高、创新性优的特点,被喻为社会文化的镜子,能更为直接地反映出一定时期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选取表现主题时代化、表现手段生活化、表现领域全面化、表现思想权威化的历届春晚为剖析素材,可以发现,历年春晚主题定位彰显一脉相承的中华主流价值观念、反复着重塑造和颂扬的意象映射出中华儿女共有的朴素情感、年度主题和年度流行语又具有深深的年度烙印。  相似文献   

6.
英瑛 《文教资料》2011,(18):41-42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言语的使用过程,都伴随着一定的语用交际目的与交际原则,本文在对近十年的春晚流行语进行语言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春晚流行语进行语用分析,进一步挖掘春晚流行语的语用学信息。任何语言现象的出现和传播,都和一定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有着必然的联系。文章从社会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影响春晚流行语传播的因素进行分析双重分析。此外.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其自身的性质与特点是密不可分的。春晚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流行,与其自身的特征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背景,以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和2010年春晚小品《不能让他走》为主要的分析语料,探讨了春晚小品的语言功能和特色,重点突出了其娱乐功能和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的语言特色。研究表明,小品台词以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紧跟潮流的语言特点,在娱乐观众的同时得到了观众经久不衰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具有创新性、丰富多彩的社会流行语。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社会流行语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特殊语言现象。社会流行语在日常交际中时常可见,并且被很多人是指并应用。英语流行语和汉语流行语来自于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网络用语、热点新闻话题、外来语、学校语言等等。甚至还有一些创作的新的社会流行语。但是流行语与语言规范相矛盾,社会流行语影响了语言语音,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正规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9.
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印出现了一些后现代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网络流行语开始在春晚中出现.这一点以冯巩的小品<不能让他走>最为典型.二、植入式广告被明目张胆地植入节目中.这一点以赵本山的小品<捐助>为重点论述对象.  相似文献   

10.
一年一度的春晚已经隆重地走过了数十载,其节目的内容和性质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在近十年的春晚小品类节目中,其中涉及到“性别领域”的诸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这一小范围的研究,透视当今春晚“走势”渐低的某些原因,同时分析一下春晚小品类节日大众化、世俗化的趋势,也希望能够为今后春晚的改革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推出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轰动。如今,春晚已走入第二十九个年头,成为中国大众文艺和主流文化的一个集锦和缩影。从对春晚的节目主题、表现形式及节目主体的发展历程研究,来探寻春晚的"变与不变",进而对今后晚会内容的掌舵和把握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电视仪式的春节联欢晚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晚因在神圣时刻播出取得了神圣仪式的身份,而电视又将春晚仪式有序地展现和强调,使春晚成为嵌套于电视日常仪式中的另一个仪式,即电视仪式。春晚与电视之间存在着共谋,并发挥诸种象征和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13.
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启用非央视内部的冯小刚作为晚会总导演,这是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以"现场直播"的方式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以看出央视对于春晚改革的决心与魄力。通过对2014马年央视春晚在主持人、节目编排以及场地舞美方面创新性的分析,利于我们对于如何在传承与复归中创新有更好的感悟与把握。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台1983年开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化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成为中国电视媒体化的基本蓝本和模式。作为由艺组合的晚会,艺术性是它的首要特色,但随着晚会的发展,宏大的叙事功能成为它的重要特征。春节联欢晚会经过20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它改变了中国人欢度春节的方式;其次,对当代中国化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第三,对中国媒体化的发展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春节联欢晚会历经32年的华丽蜕变,变的不仅是华丽的舞美,多样的节目形式,庞大的演员阵容,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群体,那就是主持人的变化。本文细梳了春晚32年来主持人阵容格局的变化情况,并对其变化趋势及特点进行了探讨。春晚主持人阵容格局正经历着人选时代化、艺术风格名嘴化与脱口秀化、总数恒定化等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湖南春节习俗和国内其它地区的春节习俗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它作为东南内陆的一个省份,也呈现出一些地域性特征,具体而言有:鲜明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强烈的祈丰年目的,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同一民俗事象的外部形态具有多样性与变异性以及多民族的春节习俗相互辉映,相互影响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春晚的主题表达本身、节目、舞台设计(灯光、服装)、晚会形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对春晚的主题定位进行研究,讨论春晚主题定位的原则、功能、属性等,对春晚主题定位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春晚的主题定位走向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8.
春晚以"年夜饭"、"新民俗"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而央视春晚无论是演出规模、演员阵容还是观众人数都是世界之最,成为综艺类节目的品牌栏目。央视综艺频道与北京卫视依靠春晚品牌效应分别推出延伸节目——《我要上春晚》和《我的北京我的春晚》,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节目在春晚主流文化的基础上,为"草根"提供了展示"我"的才艺的舞台,满足了个体表现的诉求,同时弥补了春晚"下里巴人"文化缺失的不足。当然春晚延伸节目还存在一些问题,节目品质还有待于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