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创建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说话的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Verschceren(1999)的话语顺应理论认为,语用学中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规律进行研究,因而话语的产生是一个对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顺应(adaptation)的过程。作为一种新的语用模式,关联一顺应模式强调了语言认知关联功能,并使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具体化,让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的描述充分性得到契合。  相似文献   

2.
反语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交际目的而使用的特殊语言手段。本文从Verschuren的交际语境顺应的视角分析言语反语,旨在更深入地探索言语反语生成和理解的本质过程,为反语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本文从该视角对反语实例进行分析,向人们展示了反语的使用过程是一个顺应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动态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3.
关联—顺应模式是在关联理论和话语顺应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语用模式。该模式强调了语言认知关联功能,并使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具体化,让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描述的充分性得到了高度契合,有利于对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会话含义进行更好的语用阐释。  相似文献   

4.
王慧 《海外英语》2013,(2X):239-240
该文将探讨关联理论下的回声阐释论对反语的理解。关联理论属于认知语用学的范围,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反语言语,能有助于更好的阐释反语和理解反语。  相似文献   

5.
商标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形式,商标译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成败。然而到目前为止,商标翻译仍缺乏一种普遍、有效的理论指导原则。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关联-顺应语用模式引入商标翻译中,旨在为商标翻译提供一种宏观的理论指导,从而使商标译者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6.
英汉反语语用功能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汉反语现象普遍存在,反映了人们的期望与现实间的对比。然而,无论英语反语还是汉语反语都是对语义和语用合作原则的一种偏离。通过范例将汉英反语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求他们在语用方面的并同,了解使用规律,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言语文际。  相似文献   

7.
罗明燕 《海外英语》2014,(9):234-235,237
反语式幽默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更是一种社会心理。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反语式幽默,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理解其认知过程;从语言顺应理论角度分析反语式幽默,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掌握其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8.
语用失误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之一,对其进行研究能为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基于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的调查,在关联-顺应模式下,从交际语境视角,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是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其语言的选择与其交际语境的诸因素(心理世界,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未能达成有效地关联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英汉反语现象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皆普遍存在。反语,一般来说,表达的是与字面意义相反的语用意义,是一种迂回的表达方式。本文以Grice和Leech提出的传统语用模式以及Sperber&Wilson提出的认知语用模式作为反语研究的理据,并试图结合英汉范例对反语的语用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我们日常言语交际与解读文学作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联-适应框架下的反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为反语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但是,现有的运用单一理论对反语解释的研究方法,由于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反语现象的复杂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采用把关联理论和适应论结合所得到的关联-适应模式来解释反语,可吸取两个理论各自的优点,对反语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从而形成对反语现象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鉴于目前对谎言的研究很少关注其生成和理解方面的规律,因此,这里拟在顺应-关联模式下从语境的动态性、语境和语言结构的相互顺应和意义的动态生成三方面来探讨谎言的运作过程,探讨其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正话反说或者反话正说的情况。这篇文章讨论了反语与会话合作原则的关系以及它在语用方面的各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反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本文从语用视角分析在日常谈话中反语的使用及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双关语是人们为了交际的成功而采用的一种意此言彼的语言表达手段。从不同角度对双关语进行的探讨和分析一直方兴未艾,但都没能真正解释双关语的选择及理解机制。本文基于冉永平(2004)提出的顺应关联模式——以认知为基础的关联论和以顺应为核心的顺应论相连接,从特定的角度将关联理论中的明示一推理过程和顺应论中的语言选择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分析交际过程中的双关语这一语言现象的生成和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试图从新的视角描述、阐释反语的理论层出不穷,但有较大影响和说服力的是Sperber&Wilson(S&W)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反语回应理论,他们一反传统的语义或语用替代法,从心理、认知和语用相结合的角度对反语的生成和理解进行全新的动态的研究。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传统语用模式中较为典型的反语研究理论,分析其不足,再通过实例详细阐释S&W的反语回应理论,以说明其理论在反语生成和理解方面研究的突破性。  相似文献   

16.
口译过程是一个以译员为中心,在原话语发言人、译员和听众三者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译员的角度来说,口译是一个在关联-顺应原则指导下的动态的顺应推理和明示的过程。译员做出选择的过程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关联-顺应性。  相似文献   

17.
反语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概念合成理论和关联理论是反语认知研究的典型理论。利用这两大理论的互补性,构建解读反语的关联整合模式对言语反语的认知机制进行探究,并在该模式的框架下进行例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关联—顺应"模式和"语码转换顺应性模式",通过问卷、访谈和录音转写的方式,文章提出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关联—顺应模式",对课堂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阐释。通过分析发现英语教师课堂英汉语码转换的使用是教师寻求关联语境,并对所关联语境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和交际目的,在不同意识水平的基础上做出商讨型的语言选择。在外语课堂这一特殊语境中,语码转换常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语用策略和与学生沟通的有效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语用理论视角下翻译是双重跨文化交际行为,语用理论的兴起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宏观的理论和微观的策略与方法。语用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语境的顺应与选择的动态过程;翻译的本质则是通过明示与推理达到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20.
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对网络暴力的语言学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借用模因理论和杨平的关联·顺应模式,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解释网络暴力言语交际,认为网络暴力言语交际实质上是交际双方通过顺应和关联,选择、传递和接受暴力语言模因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