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碰到学生突然发问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小学生,更爱提稀奇古怪的问题。这虽然是备课中难以预料,或者无法预料的,却是教师应该欢迎的,因为能问说明他在"思",能"思"自然就容易出效率。"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突然发问,正是他思维最活跃、最激烈的时候,也是最敢于表达、最善辩争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正>"思",是哲学最为常见的活动和基本方式。通过"思",哲学向所有思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头脑发出呼唤,解释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的关系;通过"思",哲学充满着对真理的思考、对人类的思考、对思之起源的思考;通过"思",哲学对"为什么"进行发问、体悟和心得。然而,反观当下的哲学课堂,教师已惯于摒弃哲学之"思"本该需要的发问、体悟和心得,常用虚假的"思"之状态的方式,让学生在完全被动的状态中,接受教师自认为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等的灌输。这种看似"召唤"思、实则"闲置"思的状态,具体体现在课堂的符号之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做思共生"的学习活动。借助信息技术,能萌生学生"做思欲动",能激活学生"做思情绪",能催化学生"做思想象"。在教学中,通过"暗箱式活动""微观性活动"和"精细化活动",能将学生的做思共生学习活动引向深入。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做思共生"活动,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创作感言】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与生活的交集最为密切,语文能力,很多时候就是经营生活的能力,获取幸福的能力。语文教师不应是"迂腐"与"弱者"的代名词,故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实属理所当然。遭遇学生突然发问,我没有过多的时间思考,也不可能深入细致  相似文献   

5.
师生在同一个起点上探讨问题的课堂平等对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其哲学基础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提出的知识理念论。通过平等对话来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更多地是以"思者"的身份出现,而学生的积极发问是教师思考的触发剂。  相似文献   

6.
复习课文中,老师仅仅是引导者,起辅助作用,学生是主体,占主导地位。他们在复习课文中应是处在最活跃状态,且是最有收益者。常见复习课文的方法,使学生积极性不高,他们偏重读、记,而忽视思、写,教师是不是应该找到一个好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复习课文的时候,把读、思、写三者结合起来,让他们打开课文这个"百宝箱",并从中取其所需呢?在此,笔者作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有专家提出:“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察。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提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一要提问。二要指点。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  相似文献   

8.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启动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和应答作为师生交流中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方式,贯穿于师生共同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不善于发问,或问得不得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教师善于发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教学效果好。因此,合理、有效的问题是教师把握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激趣、诱思、启智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要达到有效、高效,就必须把握课堂提问原则,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根据教学内容、教  相似文献   

10.
早在古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要造成学生的一种"愤"、"悱"状态才去启发他.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生的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从古代的启发式教学经验论述中不难看出: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而怎样"引",用什么方法"引"才能恰倒好处呢?  相似文献   

11.
新版《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由"两基"、"两能",调整成"四基"、"四能"。"四能"是指: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要使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发问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发问"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发问,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一步,也是真正体现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关键.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启发和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学生很少或几乎不会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更没有学生执着地追着老师问问题.数学课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勇于并善于发问.然而,阻碍学生主动"发问"和有效"发问"的因素还很多.  相似文献   

13.
一、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突然发问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出现学生突然发问或插话,对这突发现象教师怎样处理呢?请看几例: 例1.有位教师教学例题8500÷200=?教师重点讲解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并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100。此时有位学生突然发问:为什么余数是100,而不是1呢?这表明学生对新知识尚未理解和掌握,教师应抓住知识重点难点关键的一问,因势利导,阐明道理。但是这位教师却听而不闻,继续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4.
熟,有时能生"巧",能生"智",但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案例中提及的在求平行四边形周长时,学生混淆了平行四边形周长与面积计算的方法,误将平行四边形也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求周长.究其原因是教师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为突出转化关系不断巩固、不断发问,如此反复强化,无形中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阻碍了智慧生成,消极的思维定式也就随之悄然滋生、蔓延.如此"好心办坏事",导致了"熟能生笨"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感情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以情感染。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总是把他浓烈的感情渗透在所描写的人物、场景、情节之中。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一、绘声绘色,读出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起着"导演"的作用。范读就是示范之读。教师范读的效果佳,必然要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范读中如能"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同时,范读的本身又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学生从教师范读"导演"中得到方法,提高能力,教师的"导演"目…  相似文献   

16.
基点:将"教研并蒂"作为一种"习惯性研究" 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要学会"教研":一要会教"思",即事事反思;二要会研"思",即处处研究."教师离不开教研"是指一位不搞教研的教师就一定不能七好课,即使能上课,也一定不会上得太精彩.对那些媒体报道的只会上课"做秀"的教师,这大都是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老师提问,学生发问,都是很正常的,谁也不会规定只准教师提问而不准学生发问,教师也大可不必以"你怎么有这么多的怪问题"来压制、束缚学生.青少年学生好奇心特别强烈,对新奇事物总是具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是十分可贵的,应当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8.
我在听课时发现,有些学生会突然发问,对这种现象有些教师处理得很不妥当。现摘录两例如下:有位教师教学这样一题:一个学校图书馆买来故事书135本,科技书9本,故事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多少倍?当师生共同列出算式135 9=15时,有个学生突然发问:“在得数后边应该写上‘倍’。”这个“倍”字为什么不写,是教学的难点,按理教师应及时加以补充说明,而这位教师却面带怒容,并用手势示意学生坐下,而继续他的讲课。  相似文献   

19.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问是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这种求知欲的心里倾向有力地推动着学生不断的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还要注重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鼓励学生用于探索、敢于发现不同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产生疑问的有效方式。学生没有质疑精神,不主动发问,是让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发问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实践谈一点初浅认识。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出来。在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要给每位学生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