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助力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亚文化方面,即帮扶文化。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揭示出帮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逻辑,进而在新时代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广博的文化视域下把握帮扶文化的基本内涵。帮扶文化的发展大体可表现为:传统社会下"仁爱"观的价值论,近代至改革前夕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目的论,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以经济帮扶为主的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全面、精准帮扶的战略布局。这种过程深刻反映出了文化时代性与继承性的动态统一,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性质、历史内涵及其实践走向的理论范畴。把握历史方位是社会制度架构的保证条件,社会制度建设是探索历史方位与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两者统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之中。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在社会理想、实践运动与社会制度的逻辑链条上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属性予以确证,而且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上集中体现了把握历史方位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廉洁文化、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实践行动中形成的廉洁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形成是必然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文化基础和内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必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共产主义条件下自由、和谐文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自己的文化即文化的自我定位,包括文化的本体定位、主体定位和质量定位,关系到文化的内容、形式及发展趋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总体上是中华民族的存在方式、权利和责任,它应体现中国人民的发展诉求、根本利益和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一历史定位决定着它的社会性质和历史命运,最终决定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繁荣与昌盛。坚持这一历史定位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必须遵循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逻辑。从历史维度上看,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时代;从现实维度看,新时代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从理论维度看,新时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探索新的重大历史课题的时代;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看,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由此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是民族得以凝聚的精神力量。文化内核是文化的核心要素。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内核,是搞好文化建设和发挥文化作用的前提。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必然的持久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总体对于部分来讲,对于局部来讲,具有无所不在的优越性。也就是说,我们要理解一个思想,一个理论,首先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所以要讨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逻辑。一我想谈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定位。哲学逻辑和历史定位是同一件事情。因为自黑格尔以来,我们就知道哲学逻辑并不是空疏的、没有内容的、抽象...  相似文献   

9.
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固有优势.社会主义文化优势体现在制度、体制和发展等多个层面.社会主义文化优势是相对的,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文化还存在种种不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优势,需要完善文化制度,改革文化体制,提升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经历了从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历史阶段。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党逐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的、内在的和必然的要求,并提出了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20几年里,由于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因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选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正是邓小平的历史选择观,邓小平的历史选择观不仅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追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流,它是由多重基因聚合而成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的有益精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大力弘扬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当其中的是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须文化自信出谋划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须文化自信保驾护航;全球化时代中国多元化思潮亟须文化自信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文化观所阐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打下了更为厚实的思想基础,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助力前行。  相似文献   

14.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把社会和谐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了三个重要概念,即:“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和谐社会”。针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世界现当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取向、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本质要求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既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明确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政治并列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认识的新境界,本文主要从文化建设在现代建设中的地位的作用,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三方面展开,集中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面、道路、中心、任务等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证。落实文化建设的方略部署,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科学建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列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坚持“洋为中用”,汲取外国文化精萃。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证明了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唯一正确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大众性等特点,化是凝聚,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保证,在化建设中,要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发展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营造良好的化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化交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夺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必须要与当今的世界发展趋势相契合。经济全球化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所以应该抓紧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交汇点上兴起的,它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也是世界历史的产物,当然也是中国历史融入世界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其他民族的历史交汇融合之后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逻辑可以概括为: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的结果,也是对其他民族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