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是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实现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加强德育教育,帮助中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如何优化德育过程,抓好德育建设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优化德育过程,注重情感体验,形成信念,落实行动德育过程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心理因素的作用和变化密切相关,有三个环节需要重视:认知是基础、载体;情,就是情感,它是人们心理上所认识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感体验;行,就是落实到实践和行动中。德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在这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国际、国…  相似文献   

2.
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三阶段六步骤"教学模式是将"课前准备、课中学习、课后实践"三个阶段和"设定主题、搜集资料、分享交流、形成报告、总结提升、实践升华"六个步骤紧密结合的过程,以此来真正的做到将德育课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德育过程与德育课堂相结合、知识分享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进而为学生搭建德育提升的平台,真正发挥德育的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信念教学—情感课堂"一直是我们政治工作室潜心探究的课题,目的是通过研究明晰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把握情感激发、迁移、提升的有效策略,进一步破解知识探究过程缺乏情感渗入的弊病,把知识探究与情感引导有机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以境激情、以情生德、以德导行、由行化人。教学"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我运用了"激情—温情—移情—固情—升情"隐性教学模式,努力协调好课堂的双线(知能提高线和情感  相似文献   

4.
胡福凤 《文教资料》2010,(15):145-146
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信、行的过程,靠强行的灌输是行不通的。只有使思想品德课充满“人情味”.在“润物细无声”中才能促使学生形成思想品德。因此.教师要学会让课堂充满“人情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德育功效,使学生达到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思维训练是学生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的关键.要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让学生学会带着情感思维,做到"思而有情",写出富有情感的文章;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和阅读中汲取养料,在汲取养料的过程中提高思雏水平、把握写作方向,做到"思而有得".  相似文献   

6.
方爱娟 《考试周刊》2009,(52):153-154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主建构过程.教师应把德育渗透于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教育情境和氛围中,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以情动情,移情促情,使学生在和谐课堂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变,道德实践环节必不可少。新教材道德与法治课注重道德实践,倡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改变灌输式课堂旧现状,加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道德实践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8.
"知、行、情、意"是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除让未成年人科学地"知"外,更要让他们在生活中踏实地"行",并且在"行"中增强情感体验,磨练贯彻"知"的意志,使其达到自觉状态。这样,未成年人的修养和品格才能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内外的德育实践活动十分重要,它是与课堂教育相衔接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 ,当前 ,德育陷入了一种困境 ,而要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德育的理论研究。首先德育的实质是个理论问题。人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信、意、行构成 ,这里“信”是核心 ,要确立正确的信念 ,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没有能触动心灵的理论 ,就不可能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其次 ,德育是门艺术 ,存在着方法和技巧的问题 ,而方法和技巧的选择和实行 ,归根到底也是个理论问题 ;再次 ,德育实践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 ,盲目的实践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此外 ,德育教师素质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论素养问题。总而言之 ,…  相似文献   

10.
师生关系的和谐,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的进展和成效。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对于处在成长中的学生而言,对爱的需要更强烈。要提高思品课的德育实效,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投入,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情感,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继而达到"知、情、意、行"相结合、相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一、突出一个“情”,让学生喜欢数学 我从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入手,突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做到以情人心,以情促智,以情育人,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努力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高校要对现行德育模式进行创新: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着重从历史传统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伦理教育方面完善德育工作内容;德育工作方法要做到启发式和互动式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行为训练和情感体验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正>一、职校学生学习力的实践观察与理性思考姜汉荣:综合对学习力的各种理论探究和个人的工作实践,笔者以为学习力应是知、情、信、意、行的综合体。所谓"知",即学习认知,是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情况,包括对学习本身的认识情况、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认识和对学习作用的认识等。"情",即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信",即学习信念,是学生对学习的信仰,体现为学生对学习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比学习情感更为稳定持久。"意",即学习意志,是学生在  相似文献   

14.
杨霞  陈舟游 《中国教师》2011,(16):58-59
<正>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学生从道德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知—情—意—行"连贯的过程。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用理智认识永恒不变的道德,认识道德概念。经过德育使人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判断是非、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这种人既能够理解道德的普遍又能够实践道德的生活"。[1]"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徐岩 《教育文汇》2013,(19):40-41
摘要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重情感的倾注,让学生时刻受到情感的感化与熏陶十分重要。进行有效的情感教学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创设必要的情境、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张明庆 《课外阅读》2011,(12):109-109
随着新课改的力度的加大,情感教育已经成为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的一项重在内容,因为在新课程体系中所规定的三维目标就有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个维度。作为一名语丈教师在课堂内外必须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全面了解学生的情感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调控;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等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善于积累,善于发现,善于总结,使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得对延伸和展现,才能激发他们对语文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也只有我们做到了上述内容,才能更好地在我们的课堂上展现三维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7.
“传授·训练·实践”这种德育工作模式,可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循序渐进的培养,为实施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载体。文章从“抓学生的德育认知、行为规范化和德育成果的内化”三方面论述了运用“传授·训练·实践”模式实施养成教育的流程和实效。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校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组织和促成大学生投身实践活动。德育实践既是德育的目的,又是德育的手段。高校德育实践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从学生道德行为训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入手,探索德育实践的有效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9.
<正>五育并重,德育为首。德育在青少年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从人的品德结构来看,它包括道德观念(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和道德行为(行)四个要素。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良好的品德形成是良好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的结果。所以,学校应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  相似文献   

20.
管红军 《考试周刊》2014,(37):50-50
<正>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知、情、意、能健全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主张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近几年,在语文教学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德育渗透。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越来越重的分量,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将知、情、意、能相结合。谈到教学,尽管近几年不断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师生平等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