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联盟作为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对区域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例,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联盟组建类型和地域分布进行分析,探索作为联盟构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中的角色定位及作用,并对其进一步促进广东区域创新发展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
联盟作为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对区域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例,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联盟组建类型和地域分布进行分析,探索作为联盟构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中的角色定位及作用,并对其进一步促进广东区域创新发展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3.
原长弘  张树满 《科研管理》2019,40(10):184-192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不仅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基于中国转型经济情境,文章廓清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跨层整合了宏观层国家创新系统和微观层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并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管理框架。该框架打开了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互动下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自身技术创新的黑箱,探讨了企业家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机理。另外,文章拓展了现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徐欣  刘梦冉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858-1867
产学研联盟一直是中国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国策。产学研联盟如何影响我国企业的创新,现有文献尚未给出一致的答案。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基于发明专利IPC分类信息,研究了产学研联盟影响创业板公司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以此来检验产学研联盟的政策效果。在使用“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模型”之后,本文研究发现,产学研联盟对于企业技术多元化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在使用动态分析模型后,进一步发现这一积极作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本文为我们深入认识产学研联盟政策的实际效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并为政府和企业完善产学研联盟和进一步深化自主创新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促进社会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趋势,以企业、高校、科研院作为主体展开产学研协同创新已逐渐增加。但从现状来看,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效果并不乐观,较强的协同创新合作意识并没有取得相应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主要对合作意愿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换的作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企业科技投入、科技活动、科技产出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科技统计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是创新人才和创新经费投入的主体;企业是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机构建设和对外合作的主体、企业是专利申请与拥有、技术贸易和科技奖励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闫晶  崔金栋 《科技风》2012,(12):267
在现代企业竞争中,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但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难度未免过大,这就需要其它机构来进行弥补.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研究机构的主要一环,握有大量技术财富,企业和高校的结合即产学研联合体的出现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产学研共同体的影响因素,并对产学研共同体的未来结构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是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真正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制度创新。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需要改进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积极推动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技术联盟、深化应用型科研院所改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  相似文献   

9.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是指联盟网络内部主体、战略、技术创新过程、资源、环境等要素由于相互协同与竞争,在共同实现联盟网络竞争优势以及联盟网络主体各自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耦合而形成的全新的整体创新效应。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为载体,在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的要素构成的基础上,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机理模型,给出企业与公共研究机构、政府间,以及系统各要素间的协同创新关系,揭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合作是加快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基于产学研联盟进行合作创新,是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的普遍经验。在分析市场引导下的产学研联盟类型基础上,构建了产学研联盟的运行机制,并为保障产学研联盟顺利运行提供相关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1.
后发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区域内产业组织与治理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产业创新维度上,表现为企业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过程中通过技术学习获得自主创新能力。在区域治理维度上,表现为从扩大生产向激励创新的转变,以实现区域内的知识供给与流动。深圳草根型区域创新系统根植于其管治型区域生产系统,并呈现出向网络型区域创新系统的阶段性转变。这一案例对知识资源稀缺的后发区域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制度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区域创新体系对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对制度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制度建设的三项原则和八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论区域创新系统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可持续发展思想普及的社会经济前景下,世界经济发展愈来愈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区域创新能力、潜力和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已成为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策因素。本从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要素和创新对象角度出发,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 要由四部分构成: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前提;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制度创新-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区域形象及区域营销创新-区域创新系统的新内容。并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把区域创新系统的各主体要素和对象要素和对象要素有机结合的主要形式和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知识流动的视角,构建了跨国公司R&D机构与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互动路径图,并提出相关假设。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强迫进入法对跨国公司R&D机构与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互动路径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互动路径系数。研究表明,(1)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企业角色对双方互动具有间接影响;(2)区域创新氛围、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区域企业学习能力与双方互动成正相关,而区域扩散能力和区域技术创新支撑能力对双方互动呈负向影响;(3)跨国公司R&D机构与区域文化、法律法规融合度对双方互动的影响非常显著。本文结论对于充分利用跨国公司R&D投资,建设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创新主体角度来看,区域创新体系主要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创新三大部分。区域创新成效的关键就是三者之间的协同创新,然其协同基础就是三者创新水平现状。故本研究通过以区域创新三螺旋为理论框架指导,从高校院所、企业、政府与中介服务三大方面对山东省创新发展现状予以研究。发现山东省仍然是大企业带动创新驱动的模式,传统产业占比高;高等院校等知识创新资源力量强,但区域布局不均衡;政府与中介服务的政策与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创新硬平台投入大大高于软平台建设,应加大软平台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创新体系(RIS)是国家创新系统在区域层次的延伸和体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现。本文在区域创新体系面临四大困难的背景下,系统梳理了区域经济理论、创新经济学、创新系统论与RIS点对点的溯源关系,在此基础上,以老三论、新三论为理论依据,界定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结构及运行,最后阐述了RIS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外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有为  张向阳 《软科学》2006,20(2):109-113,118
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份大中型三资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探讨了外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和效应。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制造业板块的调查数据,对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行为与程度均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研发投入强度、是否有国际认证和是否从国外引进技术对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由于存在着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等多项关联,二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是促成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条件。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集群创导,制定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相融合的发展政策,不断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形成区域的持续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创新过程技术间断性,把技术创新失败分为工艺创新问题、结构创新问题和核心技术创新问题,利用来自国内362个企业的样本分析工艺创新间断、结构创新间断和核心技术创新间断对创新失败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艺创新间断、结构创新间断和核心技术创新间断对创新失败有显著影响,它们是造成技术创新失败的主要因素;在影响程度上,三类技术间断对创新失败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