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死水》一诗的经典性早已得到公认,但对其意蕴的解读却众说纷纭。本文从文本入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该诗并非"以丑为美",也不是常见的"以美衬丑",而是"扮美而行"。"死水"这一意象,高度概括抽象,使该诗具有指涉丰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的诗集《死水》是新格律诗在艺术上的典范之作,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建筑美、绘画美以及音乐美。《死水》作为这本诗集的代表作,不仅体现了诗歌三美的创作原则,同时也是中西艺术合璧的结晶。这正好印证了闻一多在对郭沫若的《女神》的批判中所说的话:“中国新诗……不要做纯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乔治和塞西尔与露西的相爱过程及婚姻生活中爱的理由、爱的方式、爱的结果,阐述福斯特这部小说的婚姻观,那为爱而婚,而非为婚而爱,因爱而婚是幸福美满的婚姻.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教育中真正的爱,如何去爱,需要系统梳理和反思。我想,这正是《今日教育》第10期顾明远先生《爱是教育的源泉》一文带给大家的思考。我们目睹了太多在“爱”的名义下酿成苦果的教育现实,却没有拷问自己,我们的爱正确吗?这是教育的爱吗?  相似文献   

5.
也许是我当教师的缘故,读起邓玉秀老师的书作,总觉得特别亲切。  相似文献   

6.
《死水》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同属于现代新诗。单从标题来看,就可以猜出这两首诗写的内容截然不同,《死水》显然是一个意象,它另有所指;而《大堰河--我的保姆》明显是实写一个人物,诗人直呼其名。在直观上,两者有着相当显著的差别。前者整齐划一:全诗共五节,每一节四行,每一行九字;若再仔细辨认,还可以看出每一行的九个字(九个音节)中,都是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而后者没有定节,节中又无定行,行中又无定字,但读起来同样很有节奏感,因为它具有郭沫若先生所说的“内在的韵律”,即通过“情绪的自然消涨”[1]而形成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也就是戴望舒所说的诗情上的抑扬顿挫[2],籍此,不看内容,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死水》是一首现代格律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现代自由诗歌。  相似文献   

7.
白桦的抒情短诗《初恋》,语言浅白而深情款款,风格委婉而略带伤感,看似稚嫩实则别具匠心。《初恋》是诗人对人生第一次纯洁单恋的回忆,也是对往事的叹惋。诗人因爱而苦闷彷徨,为爱而执着追求,对初恋对象则牵挂一生,这些皆体现出诗人的一颗纯真的心灵。解读《初恋》,可以洞察诗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王国友 《现代语文》2006,(9):112-112
《再别康桥》是现代名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诗也使诗人获得了巨人的声誉。纵观这首诗的思想,并无特别之处,它只是表达了诗人一种极平常义极普通的离别之情。但这首诗之所以蜚声坛,经久不衰,却在于它把这种离别之情表现得至深、至爱、至美,体现了极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热带回忆:加西亚·马尔克斯》里,安德森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为小说而生》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水中鱼》这两部回忆录及他们的作者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显现出两位早期经历惊人相似的作家,在性格及以后的政治选择和对母国的情感态度上的区别。安德森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两位拉美文化名人的政治进行评价的,在比较中暗含了左翼理论家对现代性所持的反省与批判意识。可以看出,作为左翼思想家,安德森更认同的是民族主义的立场而不是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投靠。  相似文献   

10.
我用了整整两个星期的业余闲散时间,终于读完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我读外国的学名一般都是要回读的,可这一本我没有.因为这本书太动人心魄了,即使一个心肠再硬的人,读了也会感动的,甚至会流泪,何况我是一个好动感情的人呢?《爱的教育》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名,它是用日记体的形式写就的.  相似文献   

11.
《倾听自我》是克冰先生关于美的艺术的文章结集。置于中外古今美的艺术的讨论比照的背景下,在与自然、日常生活等关系的梳理中,通过对歌词、音乐、小说、绘画、舞蹈、电影等具体文本的赏析,表述了对于艺术、创作、艺术家等内容的独到理解:美的艺术,是表现的艺术;美的艺术世界,是人类创造的理想世界;在美的艺术世界里,人类倾听自我。同时,篇幅短小,道理深刻,质疑批判但富有建设性,行文简明平易,也是文集别具一格之处。  相似文献   

12.
小说《借命而生》延续作者石一枫一贯的对个体生命的存在之思,以及对人在不道德的社会如何自处的追问。通过书写杜湘东与许文革的一生展现了理想的生命图景。与此同时,石一枫将张力叙事娴熟运用于作品的人物设置、叙事模式、叙事语言等层面。《借命而生》也体现了石一枫想要突破类型写作的野心,“杜湘东”的书写具有“非典型性”的形象意义。小说在承继通俗小说叙事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融丰富的思辨于其间。从生动模式走向深度模式,实现了雅俗文学的交流融合,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师:你们喜欢我吗?生:喜欢。师:福州市教委希望我留在福州,可是我不知道福州是个怎样的城市,福州好不好?如果你们说服了我,我就留下来,好吗?生:(齐)好!生1:罗源的竹子又香又脆。师:(惊讶)竹子?什么竹子?你们把我当成熊猫了。(生笑)生1:罗源的竹笋又香又脆。生2:福州的寿山石很有  相似文献   

14.
李会青 《中国教师》2011,(21):78-80
<正>爱利希·弗洛姆(Fromm Erich,1900—1980)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缔造者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爱的艺术》是其代表作之一。弗洛姆在此书中最重要的主张是只有把实践爱当做一种信仰,才能真正地懂得爱的艺术。当代青年对爱的态度并不十分严肃,很多教育者面对这样的现实心  相似文献   

15.
【运用策略】 运用到的差异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鉴赏能力、探究能力的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周亚敏 《考试周刊》2011,(50):24-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作品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理想与现实强烈比照之下的悲怆写照。  相似文献   

17.
《爱星者与星》是菲利普·锡德尼创作的十四行组诗,由108首十四行诗和穿插在其中的11首歌构成。这些诗与歌在主题和风格上的迥异反映了锡德尼《为诗辩护》中的折衷主义美学思想。108首十四行诗以其逼真性和戏剧性接近亚里士多德的现实主义美学观念,而11首歌则以其灵动性和抒情性照应了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美学观念。《爱星者与星》以文艺复兴时期两种两极分化的美学形式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但锡德尼并没有强调它们的不相容,而是通过诗与歌的交相辉映促进了这两个世界互补式的存在,因此整个组诗具有一种和谐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19.
江淹是南朝宋末至梁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元徽二年,他的妻子和儿子相继离世,他也因与其主政见不合而被贬为吴兴令。娇妻爱子俱逝的悲痛,贬谪远地的悲惨命运,在《恨》《别》两赋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一种》中,余华以生硬冷酷的笔调叙述了两对手足相残的故事。本文作者以《现实一种》为例,窥探余华的寓言世界,以及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