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福建省是个方言类型非常丰富和复杂的省份,莆仙方言又作为闽方言当中的一个次方言,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存在着。本文试从莆仙方言当中作为名词词尾与量词词尾的"子"字来探析莆仙方言,以求进一步认识莆仙方言。  相似文献   

2.
量词自宋至元取得进一步发展,体现为量词数目增多,可附加儿尾。通过对元曲近250万字语料的考察,共检索到138个“儿”尾量词,且元代度量衡制的单位词也可加“儿”尾,“V(+P)-V儿”结构始见。“量词+儿”并不构成名词,仍表示量的词汇意义。“量词+儿”是元代北方人的一种语言习惯,体现浓重的口语色彩。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先生在其诗作《天上的街市》中,巧妙地移用量词“朵”,收到了奇妙的表达效果。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量词“朵”一般修饰“花”和“云”之类的词,而这里却移用于“流星”,既生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用认知语言学中"语法化"的概念对现代汉语中的量词"个"的发展过程进行论述,"个"从古至今有许多用法,现只讲座其作为量词的用法,主要从它所处的位置以及语义演变两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型世言》中所用的语言保留了当时鲜活的口语资料。在对书中方言量词和特殊量词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探究其中量词“儿”尾、“子”尾的特点,进而管窥明代吴方言量词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中古以降,“自”“复”常作词尾。姚振武先生对此提出怀疑。本文对姚文一一作答。并论证了什么是词尾,词尾“自”“复”的特点以及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外国和其他民族人地名被译为汉语时,在语音形式上一般要汉语音节化,维、哈语人地名音节尾或词尾辅音音节化的规律及音节化后汉译也有这些的特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正确译写维、哈语人地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超 《语文知识》2013,(2):38-41
汉语学界常常将"后缀"与"词尾"等同,其实,两个概念应当区别开来。后缀是词缀按照位置分出的一个次类。词尾则是句子中附着于词语后面的词外附加成分,与之相对的是句子中附着于词语前头的词外附加成分——词头。  相似文献   

9.
<正>先看一个例句:"他曾留下一副条幅:‘聪明难,糊涂也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粗看以为"条幅"是"对联"之误。仔细阅读引文,才知道引的不是长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量词"件"的起源和演变,现代汉语中量词"件"的使用两个方面对量词"件"的语法化进行分析。从结构、范围、意义变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量词"件"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词尾“化”,是“五四”时从日本的译文中传到中国来的,用来翻译英语的动词词尾—ify、—ize。①例如: beautify 美化 idealize 理想化 simplify 简化 normalize 正常化这种用“化”作词尾的词,我们称之为“化”尾词。“化”尾词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翻译的需要,但也因此而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也由于“化”尾词有其不可替代的表达能力,我们自己也出于表达的需要而创造出一些“化”尾词来,如:绿化、  相似文献   

12.
"子"担当词缀,不具备词汇意义,但却有语法作用,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它是从最初表示实意的"子"逐渐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2011年第1期刊登了孙绪武先生的文章《“狼”可以论“匹”吗》,读完很受教益。量词教学的确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题。“匹”也是其中一例。为了更好地指导留学生学习.我们觉得有必要将“匹”作量词的情况说得更清楚一些。  相似文献   

14.
关于量词“个化”论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指出,关于汉语量词“个化”的问题,早在50年代开始就被提出来讨论,但迄今为止,尚未见过量词“个化”的明确的定义。那么,是否存在汉语量词的“个化”现象呢?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5.
在河北临漳方言中名词词尾"的"可以作为构词成分加在名词后面而不改变词性和意义,词尾"的"应该来源于上古汉语"者"的另一种用法.  相似文献   

16.
谢丽 《英语辅导》2000,(5):10-10
's是英语中常见的,也是初学英语最早接触到的缩略式,初学时它是is的缩略形式,但以后学习的并不都是is的缩略,现归纳如下,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7.
抚州方言中“个”的用法灵活多变,作为助词的用法是由量词用法语法化而来的,虽然普通话的“个”也存在着语法化现象,但抚州方言“个”的语法化表现与普通话有所不同,本文旨在探讨抚州方言量词“个”的语法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奴”在上古社会已有了.是“丧失人身自由,为主人从事无偿劳动的人。”还有“使之为奴;奴役”的意思。汉魏六朝时,“奴”作为一种鄙称,如《后汉书&#183;逸民传》有“狂奴”,《晋书&#183;刘曜载记》有“胡奴”。这个“奴”不是指奴隶了,意义开始发生变化。到唐代,出现了“田舍奴”.犹言乡巴佬,含有鄙其无知之意。”唐.薛用弱《集异记&#183;王之涣》:“田舍奴,我蛊妄哉?因大谐笑。”  相似文献   

19.
在"已经"一词的发展过程中,把"经"看做"词尾化"并不合适,因为从副词词尾化的原则入手,"经"并不符合条件,它不完全等同于"-自"、"-为"、"-在"、"-地"、"-来"、"-然"等一系列词尾化的现象。只能说,"经"具有词尾化倾向,由于"经"的虚化,引起了"已经"的重新分析,即"已经"的结构层次改变了,而这也是"已经"成词的基础和必由之路。义素分析法可以证明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量词"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例证考察、分析"位"的色彩意义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发现量词"位"原有的表敬色彩已经逐渐转化为中性色彩,"位"的使用也越来越宽泛。语言的演变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正确对待这种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